(湖北三峽職業技術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雖然高校體能訓練的內容和項目相比過去豐富了不少,但是由于網絡技術的發展、體能訓練意識較為落后等因素,導致高校學生投入體能訓練的時間并沒有增加,反而呈現下降的趨勢。這就使高校推行體育改革的措施無法落到實處,并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水平。因此,高校必須采取針對性的體能訓練措施,營造良好的健身體育氛圍,增強學生對體能訓練的重視程度,促使其融入學生的生活,為其今后的學習和科研打下健康的身體基礎。本文通過分析高校推行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和高校體能訓練發展的現狀,來尋找現階段高校體能訓練中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具體的優化措施,以供參考。
“健康中國”和“終身體育”等理念,是國家根據我國人口體能訓練實際情況提出的符合新時期態勢下的健康指導理念,充分凸顯了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在全社會呼吁“全民健身”的背景下,高校作為優秀人才培養和輸送的基地,理應將這些理念融入到平時體育教學中,以便全面提高學生身體和技能的素質。尤其是面對大學生群體中多數處于亞健康狀態的這一調查現狀,使在高校校園內開展體能訓練更加有必要。另外,近些年,年輕人猝死的幾率相較過去有所增加,專家在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時指出,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現代工作強度重社會壓力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當下年輕人的身體素質較差,缺乏必要的體能訓練,加之不合理的作息,使體能嚴重透支。因此,在大學生并未踏入工作崗位承受較重的社會壓力時,高校需重視起學生的體能訓練,有計劃地培養其終身進行體能訓練的意識,指導其掌握基礎的體能訓練常識與方法。
高校組織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優點在于:(1)體能訓練能夠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降低患病的幾率,為今后學習和科研打下身體基礎,使學生在今后的學習、技能訓練乃至工作中擁有較高的耐力和注意力,提高知識技能內化的效率;(2)體能訓練能夠使學生呈現出較好的精神面貌和形體,能夠在初見時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為其在今后的競爭占據一定的優勢;(3)對于高校而言,在校學生的體能提高意味著該校體育教育水平有所上升,能夠為社會輸送更多專業素養與身體素質皆佳的人才;(4)對于國家而言,年輕人是國家發展的未來支柱,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代表著能夠為民族的復興貢獻出更多的力量。因此,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既有利于學生自身的發展,也有利于社會國家的穩步發展。
相較過去,高校對體能訓練的重視雖已得到提高,但其實際在教育體系的地位和訓練效果并未得到較大改善。(1)從體能訓練的教學上看,在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的體能知識和訓練方法之后,并未根據學生的實際體能現狀對其展開針對性的體能強化,導致學生在進行一定時期的體能訓練后,沒有可參考的標準,無法量化自己的體能訓練成果,導致其體能訓練的積極性下降;(2)從體能訓練的內容上看,不夠與時俱進,許多國內外較為有效的體能訓練經驗和技巧在高校的體能教學中未得到充分體現,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也未曾將心理學和生物學原理融入其中,導致學生在進行訓練時,掌握不好肌肉的發力點,降低了體能訓練的效果;(3)從體能訓練的場地設施來看,許多體能訓練活動的開展需要相對平整、寬敞、安全的場地和專業化的體育設備,一些高校在這方面的建設仍顯不足,不僅存在運動器材較少在學生中分配不均的現象,還存在體能訓練場所缺乏、現有的體育場所安全管理較差等問題;(4)從高校學生對體能訓練需求上看,體能訓練并未融入高校學生的生活,大部分學生并未重視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從而也就無法產生對體能訓練的需求;(5)從體能訓練的時間來看,大多數高校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時間僅限于學校開展的體育課時,并不會主動地額外增加自身體能訓練的時間。
大部分高校學生能夠進行體能訓練的主要原因是學校安排了相關的體育課程,需要在期末時對學習成果進行考核,并未發自內心意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而體育課程是以一定的教學效果為依托,要求學生在課程結束后掌握一定的體育技能,體能訓練僅作為所學體育內容的支撐,并不是主要內容,往往需要學生自己在課下獨立進行,缺乏專業的指導。如,體育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排球教學,那么教師會將課程的大部分時間用于教授學生排球運動的規則、技巧和發力等,并不會在學生的體能訓練上花費太多時間。因此,學生所接受的體能訓練,往往是較為零散和具有一定針對性的,缺乏整體性和系統性。
體育的魅力在于競技,在于超越。由此,高校在對學生的體能訓練進行優化時,需要在繼承傳統體能訓練經驗的基礎上,創新其體能訓練的模式,增加其娛樂性和競技性。首先,明確體能訓練的主體是高校學生,因此組織體育訓練的相關活動需要學生感興趣,不妨開設信息接收渠道,聽取學生對體能訓練的看法和意見,由此為依據進行開展和組織;其次,落實“因材施教”的體能訓練理念,不同專業的學生其體能各有不同,需要專業的體能管理人員對學生做體能類型分類,不再僅限于傳統的性別體能分類這單一的標準;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制定不同強度的體能訓練方案,予以差別的指導,以便提高體能訓練的效果;再者,可利用同輩壓力這一心理,成立同階級體能訓練互助小組,優勢互補,以小組體能成績和個人體能成績綜合評分,調動小組成員體能訓練的積極性;最后,通過簡單的體育競賽,讓同學們領略到體育項目的魅力,從而自發走向運動館;該措施的實施,需要考慮到季節變換和比賽項目的設置等;除了一年一度的校運動會,高校應該有目的、有計劃地根據時節增強體能訓練競技活動。
傳統的體能訓練考核標準較為死板,僅在期末或學年末的時候,測量學生的長跑速度、肺活量等,以相應的結果檢驗標準來衡量其訓練的效果。這導致較多學生會在該測試之前進行突擊訓練,仍舊缺乏主動進行體能訓練的積極性。因此,高校想要優化體能訓練需要從制動科學的考核標準入手,動態化驗收學生的訓練效果。首先,對學生的體能狀況進行摸底并記錄,以便日后驗收訓練效果時進行對照,增強針對性;其次,日常安排體能訓練任務,使學生體能訓練的時間不再局限于有限的體育課時中,定期驗收學生進行體能訓練的時間和效果,以硬性化的管理使體能訓練成為高校學生生活的一部分;最后,設立獎勵機制,對于體能明顯增強的學生和持續配合學院體能訓練的學生予以獎勵,發揮榜樣和榮譽的力量,使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
高校的體能訓練不該僅局限于體育課堂,而是應切實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因此,高校實施體能訓練優化措施時需要以國家提倡的“終身體育”理念為指導,使學生從被動的態度接受體能訓練轉向自覺進行。首先,體育課堂作為體能訓練的 “主力場”,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通過分享自己通過日常體能訓練來管理身材的心得,引導學生以正確的眼光看待體能訓練,糾正其“以瘦為美”的審美觀點,使其領悟到健康也是一種美;其次,學校體能訓練的相關負責人可以組織具有娛樂性的體能訓練活動,通過獎品和榮譽的刺激,使學生意識到體能訓練的重要性,如,晨跑打卡活動,累積晨跑達到一定的天數可以兌換相應的獎品等;最后,營造體能訓練的良好氛圍,為學生提供現代化的體能訓練場所和設備,使其體能訓練不再受天氣、季節等因素的影響,鼓勵學生參與到體育項目中來。
體育教師作為高校體能訓練優化措施的主要實施者,其自身的素質也需要進一步加強。首先,教師需要對自己的身材進行管理及全面提高自己的綜合教學水平,以自己為榜樣,從“美、健康”等角度刺激學生自發進行體能訓練,多與學生交流在進行體能訓練時的心得和體會,糾正學生對體能訓練的偏見,對于其在體能訓練時遇到的問題給予專業指導,引導其自覺將體能訓練融入自己的生活;其次,要創新先行的體能訓練模式,在繼承傳統體育優勢的情況下,結合當下學生較為感興趣的“減脂、塑性”等關鍵點融入到日常的教學中,以全新的視角開發體能訓練的優點;再者,教師要對所教學生的體能情況做到基本了解,在課程設置上更為系統,可通過初級、中級、高級等進階訓練使學生的體能得到強化;最后,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體能訓練時,要具備足夠的責任心和耐心,鼓勵式教學,讓學生感受到高校教師的專業和良好教學態度。
新時期,社會對高校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衡量人才的標準也變得多樣,不再僅局限于其專業素養的好壞,而是趨于從精神面貌、形象、掌握技能等多角度綜合判斷。這也就促使了高校培育人才的方案進一步改革。現階段,我國大學生中亞健康人群占比較大,體能素質相較過去有所下滑。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發達的網絡技術占據其太多時間;一方面是高校對學生體能訓練的宣傳和重視程度不夠。因此,高校需要在“終身體育”的指導下,通過創新體能訓練模式、動態化考核標準、加強隊伍建設等措施優化體能訓練,使高校學生的體質得到增強,將體能訓練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