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韓大學 韓國 京畿道 11644;2.九江學院 江西 九江 332005;3.梨花女子大學 韓國 首爾 03760)
一直以來,作為世界三大球之一,排球以隔網對抗的方式,吸引著很多人的運動興趣,在中國的發展亦是有著相當長的歷史沉淀。中國女排的崛起,亦是向世界印證了中國“體育強國“的發展,是國家、民族的驕傲,向世界宣示著中國精神和力量。同樣作為世界排壇的另一支強隊,韓國女排亦是屢創佳績,甚至一度給中國女排造成了危機,其綜合實力毋庸置疑。通過中韓女排實力對比分析,進一步補齊中國女排的短板,是其屹立于世界之巔,維護自身在世界排聯地位的關鍵,相關研究備受關注。
排球最早起源于美國的馬薩諸塞州,歷經上百年的發展,現已成為世界球類運動項目之一,并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占有一席之地,具有群眾性、全面性、技巧性、對抗性以及集體性等特點,現實行6人賽制,同時建立了較為完善的規則體系。排球在中韓兩國的引入與發展均有著較長的歷史,且曾取得了矚目的成績,兩者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1976年,在這個具有典型意義的時刻,新的中國女排國家隊正式成立,并斬獲了首個亞洲冠軍,之后以拼搏精神開始在世界排球領域嶄露頭角,世界冠軍、奧運會冠軍等頭銜使之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象征著中國的騰飛。雖然自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受多重因素影響,中國女排經歷了長達17年的低谷,但不氣不餒、拼搏奮斗的精神,最終獲得了重生,并帶來了無數榮譽。韓國女排作為亞洲排壇上一支不容忽視的強隊,在亞洲女排錦標賽中先后獲得7次亞軍和8次季軍,足以證明其實力,尤其是在倫敦奧運會上的“逆天“表現,更是贏得了世界的掌聲。根據國際排聯最新一期的世界排名,改革了世界排名和洲際排名的計算方式,中國女排以391分的高分位居榜首,韓國女排的綜合實力相對薄弱,但以287分力壓日本排名第二,是中國女排不容小覷的對手之一,兩者之間的對比分析至關重要,對維護中國女排的競爭地位意義非凡。
排球屬于典型的技能主導型集體運動項目,決定比賽結果的因素有很多,大致可分為非技術因素和技術因素兩類。其中,非技術因素包括年齡、身高、體重以及網上高度等。在現代高水平的排球運動賽事中,各個國家隊的綜合實力不斷上升,相互間的競爭亦是愈演愈烈,對運動員的素質素養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伴隨著年齡的增長,運動員的經驗積累勢必會更加豐富,且心理素質水平明顯改善。同時,通過長時間的技戰術磨合,隊員之間的默契度提升,對整體隊伍實力有著重要的影響。而上述這些均與年齡有著或多或少的關聯。中國女排的平均年齡小于韓國女排,但隊員之間的年齡差異較大,整個梯隊構成存有缺陷,未能保證充足的后備人才。身高方面,中國女排較之韓國女排的優勢明顯,并成為了比賽取勝的重要因素。體重作為橫向發育水平的主要形態指標,雖然與技戰術水平發揮、比賽勝負等未有明顯直接的關聯,但卻影響著運動員的力量,在搭配上身高優勢,勢必能夠在激烈閉塞中發揮更強優勢,此方面的表現中國女排要優于韓國女排。根據克托萊指數測算結果顯示,中國女排為402.32,而韓國女排則為376.40,充分說明了中國女排運動員的肌肉充實度和力量發育要優于韓國女排,一定程度上亦是反射了專項素質訓練的成果。
排球運動中所涉及到的技術體系較為龐雜,對運動員提出了較高要求。除了身體素質等客觀因素之外,影響排球比賽成績的因素無疑是運動員的技術技能水平,彰顯著其實力。本節結合排球運動的特點,從發球、攔網、扣球、防反等幾方面出發,對中韓女排進行了對比分析,以印證其實力水平,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女排發展,相關具體論述如下:
發球預示著整項排球運動比賽的開端,在技戰術、心理因素等均有著重要地位。事實上,高水平的發球不僅能夠給對方造成一定的防守壓力,同時作為高效、快速的得分方式,有利于增強己方信心。對于同處世界一流水平的強隊,任何一次的發球機會都至關重要,甚至可能成為賽點,決定著比賽的勝利。從發球技術的處理方式上來看,中國女排更偏好于上手跳飄發球,對站立式上手飄球和大力跳發扣球的運用比較少,穩定性高,但攻擊性不足。而韓國女排大力跳發的技術運用明顯高于中國女排,常常發揮了很好的遏制作用。通過對第18屆亞洲女排錦標賽的數據統計分析發現,中國女排累積發球73次,其中跳飄64次,直接得分僅為2分。反觀韓國女排,全場累積發球65次,其中大力跳發超過了50%以上,直接得分為10分,強力跳發更是得到了7分,對中國女排造成了極大威脅。從另一個側度上講,在發球質量明顯偏弱的情況下,中國女排仍舊一舉奪冠,突出了其進攻能力和防守能力的優勢。
作為排球運動的基礎關鍵技術之一,攔網的目的在于改變進攻方的來球速度、方向,繼而為后方隊員創造反擊機會,由準備、移動、起跳、攔擊、落地等5個相互銜接的動作組成,伴隨有明顯的攻擊性傾向。尤其是隨著現代排球運動發展,運動員的身體素質不斷提升,進攻球的速度、力量越來越高,所造成的防守壓力亦是持續攀升,唯有有效的攔網才能減小后排隊員的壓力,一定程度上決定著比賽的勝負。有效攔網不僅可以干擾對方扣球,還會破壞其戰術配合,從而打擊他們的信心,是現代競技排球運動中不容忽視的技術關鍵。一般來講,攔網動作會產生三中結果,即攔死、攔回、攔起等,其中攔死將直接得分,攔回則是放緩了進攻節奏,為防守布置爭取到了寶貴的時機,攔起為乙方進攻戰術做了準備,均保證了不會丟分。相比于韓國女排,中國女排的網前身高優勢存在,更有利于突破對方的個人或集體攔網,在技術層面上兩者并未有明顯差異,但是兩者穩定性均有不足。以某屆奧運會為例,中國女排的攔網失誤率為38.6%,而韓國女排達到了48.2%。
作為排球運動中攻擊性最強的技術種類,扣球直接反射了一支隊伍的進攻實力,是制勝的關鍵所在,中國的郎平、韓國的金熙珍等是該領域的突出代表。得益于中國女排高達的身材、良好的素質、全面的技術,以扣球為代表的進攻能力較強,對此通過歷屆比賽數據可以得到印證。例如,第18屆奧運會上,中國女排三局比賽中的扣球扣死率為 58.3%、50%、52.2%,而韓國分別為 30.8%、39.4%、50%;第三十屆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對陣韓國女排時,扣球得分率為72.47%、成功率為59.38%,韓國的表現數據為68.43%、65.41%,兩者的差值并非十分明確,且均表現出了一定水平的提升。但是在整個賽事格局中,中國女排的扣球成功數占比卻偏低,低于韓國女排,表明其一傳到位的穩定性、進攻戰術銜接的精準性較低。面對韓國女排進攻能力的提升,中國女排未來可能會面臨著更大的威脅,要求精準切入自身短板,充分發揮優勢,注重薄弱點的提升,以求取得了更加優異的成績。
所謂防反顧名思義即”防守反擊“,是一攻成功過網但未得分,繼而由防守方組織防守后的再進攻行為,包括接扣球后進攻、接攔回球后進攻、接傳球后進攻、接墊球后進攻等幾種情況,直接反映了比賽的激烈程度,既可增強比賽的觀賞性,亦決定著最終成敗。在第30屆奧運會中,中國女排防反總計374次,外國女排強隊積計294次,充分顯示出了其在該項戰術運用上的優勢。但是在中韓女排對陣中,兩者的差異并不明顯,中國女排強攻、快攻、后排攻總計50次,韓國女排為47次,而后者的得分卻高出三分,說明其中部分問題客觀存在。通過具體數據對比分析,中國女排的強攻、快攻、后排攻的占比值分別為 33%、38%、43%,而韓國女排為 39%、67%、50%,在戰術安排上兩者亦存在差異,說明中國女排的后排進攻相對薄弱,未來需加強對不同點來球變化的適應性訓練,提高防守效率,盡量組織快變戰術,逐步縮小與其他強隊之間的差距,進一步完善自身技術結構,爭創佳績。
通過上述對中韓女排實際的對比分析,中國女排在非技術指標上的表現優勢明顯,而部分技術指標存有薄弱點,未來仍有著較大的提升空間,而這也是體育追求更好、更高、更強精神的幾種體現。中國女排之所以能夠屹立于世界之巔,取得如今非凡的成就,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結果,既有一位國際視野的卓越主帥支撐,有得益于能力超群的球員不懈拼搏。作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強隊,韓國女排的成長毋庸置疑,在2019年女排亞錦賽上的表現更是令人驚目,對中國女排敲響了警鐘,唯有自身的不斷強大,才能屢創佳績。對此,在日常訓練實踐中要深入與其他強隊之間的對比分析,從不同維度視角切入,推進以賽代練運行體系建設,均衡各項得分能力,尤其是加強對大力跳發球的運用訓練,結合中國女排的個性優勢,開發新的技戰術運用,以提高對球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同時,大力發展國內排球教育事業,避免中國女排青黃不接的尷尬,并注重做好科學選材,為身體狀態良好的老運動員發揮余熱,共享賽場經驗,助力中國女排發展。
總而言之,中國女排的整個發展歷程,印證了其成功絕非偶然,是無數優秀運動員不懈拼搏下來的成果,在國際排聯的最新世界排名系統中位居榜首,足以印證其實力,而韓國女排作為第二,雖然與中國女排尚存差距,但其綜合實力亦不容小覷,通過兩者之間對比分析,找出中國女排的不足,揚長避短,加強日常訓練工作優勢,是穩固其霸主地位的必由之路。作者希望學術界大家持續關注此類課題研究,結合實際情況,從不同維度視角切入,提出更多促進我國女排發展的建議,使之實力再度攀升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