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科技大學 湖北 武漢 430081)
運動教育模式是一種在國際上非常出名的課程以及教學模式,是由西登托普教授于1968年提出,運動教育模式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萌芽期,1968年至1982年,西登托普教授在博士論文《學校體育教育課程論》當中為運動教學模式,奠定了一個堅實的理論基礎,實現從游戲理論到游戲教育再到運動教育理論的思想升華;形成期,1983年到1993年,通過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等國外的教學實驗,正式形成了特殊的教學過程以及教學方法;成熟期,1994年到2003年,西登托普教授出版了《運動教育—通過積極的運動提高教學質量》這一專著,詳細的進行了運動教學模式,實踐案例,理論基礎以及模式內涵的闡述,該模式正式進入了成熟發展期;完善期,2004年到2011年,西登托普教授出版了《運動教育指南》,標志著運動教育這一教學模式體系已經全面的完善。運動教育模式是西方國家大量應用的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其在許多西方國家進行了比較廣泛的應用,并且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教學效果。我國這幾年也開始在武術、田徑等體育項目當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來進行教學內容的開展,并且取得了較為良好的教學效果。這種運動教育模式操作步驟較為具體,并且在教學過程當中具有高度模式化的特點。
我國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足球教學還在以傳統的技術教學為主要的教學模式,由于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形式較為單一,雖然學生每一個足球動作技術都完成的十分標準,但是其在實際的足球比賽當中,實踐能力較弱,導致許多學生非常喜歡足球這門運動,但是卻不喜歡進行足球的實踐訓練,從而使得學生對于足球學習的熱情以及創造性受到了極大的限制。除此之外,學校組織的一些足球比賽,往往只有少部分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其中,而大部分學生更傾向于去當觀眾。并且,大部分學生缺乏對于足球規則的深入了解,不能夠做到對于對手的尊重,以及對于裁判的敬畏,絕大部分學生只關心這場足球比賽的勝負。與此同時,由于社會大眾以及學校領導對于足球運動的教育價值重視程度不足,導致了學生往往缺乏對于足球運動的興趣以及參與欲望,造成了大部分學生缺乏團隊合作精神以及挑戰進取意識。因此,在校園足球教學當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對于足球運動的學習熱情,還能夠促進學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與足球相關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足球水平。
將運動教育模式引入到校園足球教學當中,最重要的是強調以競賽為教學的主要載體,從而達到以比賽來代替教學、以比賽來代替練習和以比賽來育人的目的。因此,在學校開學之初可以有效地在參考市、區校園足球聯賽的要求基礎上,將這一學期劃分為一個足球運動季。具體可以劃分為練習期、季前賽期、正式比賽期以及季后賽期,在季后賽期還需要安排1至2課時的課程來進行最后的決賽,以及相關的慶祝活動。
在校園足球劃分的足球季開始的時候,班級的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合適的伙伴來組成一個團隊聯盟。但是,教師在學生自行組成團隊聯盟時,需要注意告訴學生進行團隊劃分的一些基本原則。例如,恰當的男女比例原則以及異質分組原則等等,能夠有效的引導學生完成科學合理的分組,從而能夠有效的滿足將班級上體能以及自身的足球技術水平差距較大的學生劃分到一組的異質分組原則。并且,教師在引導班級學生進行團隊聯盟劃分時,還需要注意一些其他問題,例如,還需要考慮團隊擁有各種能力學生的需求。在學生組成一個固定的團隊聯盟之后,在之后的整個足球比賽季當中,都需要以這個固定的團隊陣容來參加相關的教學比賽。除此之外,還需要嚴格的遵守公平原理。在進行團隊聯盟的劃分時,教師可以優先考慮5至7人的小團隊劃分方式。這樣的劃分方式有著許多好處。首先,小團隊當中每個學生就會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足球,并且有更多的機會為團隊做一些簡單的決策,在校園足球教學的每一個環節當中,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參與到其中,而在團隊之間進行足球比賽時,也會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到比賽當中。并且,采用小團隊的劃分方式,可以使得教師在比賽中進行觀察、評價和糾正學生的足球學習以及練習行為方式時,能夠真正的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從而有效地達到關注每一個學生發展的體育教學理念。
教師需要根據相關課程的標準以及要求和不同年齡學生自身的學習特點以及技術基礎,科學合理的劃分不同階段的學習內容以及教學方法。以大部分體育課時為20課時的院校為例,在練習階段,可以劃分五節課時來進行相關的練習,為學生們傳授一些基本的足球知識以及足球技術,在這一階段主要由教師來進行直接教授為主要的教學模式。在這之后,可以劃分安排七課時為賽前階段,在這個階段內,教師主要為學生們進行技術實踐以及角色扮演的教學,使得團隊之間能夠迅速提升自身的技術,并掌握一定的足球戰術,建立一個公平競賽的比賽意識,充分的理解足球比賽裁判的裁決法則,在這一階段,主要是以團隊內部學生的合作教學,以及團隊之間的集體教學為主,傳統的教師直接教育作為輔助教學模式。在正式的比賽階段,可以劃分六課時來進行。在這一階段最主要教學內容是,充分地讓學生們進行相關足球技能的運用,積極地參與到相關的比賽當中進行體驗。這一階段同樣是以合作學習以及團隊教學為主要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師直接教授為輔助教學模式。而最后的兩課時則安排劃分為季后賽階段,在這個階段內,主要進行整個足球聯賽的決賽以及賽后學生之間的慶祝活動。這一階段以合作學習和集體教學為主要的教學模式,教師的直接教學為輔助教學模式。
運動教育模式這一教學模式的主要教學原則是,能夠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個平等的參與到比賽當中的時間,并且能夠讓學生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在足球賽季中季前賽階段以及正式比賽的階段,需要科學合理的進行安排,從而能夠讓每個學生都能夠獲得一個平等的參與到比賽過程當中的時間,并且促使學生在整個過程當中學會扮演不同的角色、而教師需要進行重點關注的是每個團隊聯盟,以及每個團隊聯盟的表現。教師需要在科學合理的考慮整個院校的場地以及相關器材條件的基礎上,按照足球賽季的各種要求,將足球比賽穿插到整個足球賽季當中。進行足球比賽的組織形式需要豐富多樣,可以是小組內部二對二,或者小組內部三對三,甚至是五人制的團隊內和團隊之間的循環賽以及聯賽等等比賽形式,如果學校內部沒有一個較為標準的足球比賽場地,還可以吸收引進當前流行的五人制鐵籠足球比賽的方法,在籃球場內進行相關的足球比賽。在比賽中,各教練員、裁判員等等角色均需要由學生來進行扮演。
在校園足球教學中引入運動教育模式來進行相關的足球教學,需要在保障每個團隊進行自行管理的基礎上,在班級上每個學生進行各種角色扮演學習的過程當中,用團隊聯盟當中集體合作的力量,使得日常當中每個學生的成績記錄,都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主動的進行自身足球技能以及足球知識的提升,在日常生活當中,主動的學習與足球相關的知識技能,并且可以將每個學生平時的成績與整個團隊的總成績進行關聯掛鉤。教師在制定相應的評價評分標準時,可以科學合理的參考相關的理論以及原理,重視成績評價對于每個學生的激勵作用,設置一個固定的、有層次的激勵評分值。除此之外,每個學生個人的成績評定可以由團隊來進行評價記錄,而教師則對團隊來進行行為表現的評價記錄,方便在季后賽結束時對班級等體進行一個總結反饋。
目前我國校園足球進行運動教育模式的構建,具備了一定的可操作性,其可以有效的解決目前我國校園足球教學過程當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在進行校園足球運動教育模式的構建時,需要特別注重運動教育模式的特征,從而能夠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以及以足球育人的教學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