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范大學 云南 昆明 650500)
運動解剖學是運動形態學的一個組成部分,是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及其規律的一門新興學科。它重點研究運動器官以及與之密切相關的心血管系統和神經系統等,其具體研究課題有:關節運動幅度與肌肉發力的關系、機械力對骨組織的影響、運動訓練時肌肉內血管形態的變化、運動對肌纖維形態結構的影響、運動終極形態的變化以及旋轉運動和直線加速運動對平衡器官的影響等。
兒童青少年運動員的形態選材與優秀運動員的身體形態特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體的身高、體重、機體各環節圍度、長度與比例,骨齡、皮紋以及其遺傳特征與不同項目運動員體型特征和選材指標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優秀運動員“基因解剖學”及DNb多態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健身增強機體器官功能和對疾病器官形態與功能逆轉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體重要器官如運動與骨的生長發育和骨折愈合;運動與關節的靈活性、穩定性;運動與骨骼肌的伸展性、彈性以及發展力量和柔韌性的手段與方法研究;運動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癥、骨質疏松癥逆轉的基礎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胃、肝、腎、肺等器官功能增強和疾病逆轉的基礎研宄并向基因水平發展的趨勢。
體育運動和健身鍛煉對人體器官、組織、細胞形態結構影響的基礎或/和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對骨、關節、骨骼肌、心臟、血管、肝臟、腎臟、肺、大腦、脊髓和內分泌及感覺器官等的形態學基礎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超微結構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骨和軟骨形態學及其計量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對骨和軟骨影響的微細結構的觀察;應用組織、細胞的形態計量學理論和方法對運動引起的骨和軟冒形態結構的變化進行定量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骨和軟骨超微結構的形態計量學和生化標志物及基因表達等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關節和骨骼肌形態結構、功能、創傷和修復的形態學基礎和應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的纖維類型、關節和骨骼肌神經支配、疲勞、創傷與修復的基礎研究;關節肌工作與發力特征,尤其是六大關節與脊柱肌群工作的力學特征及不同項目運動員力量訓練的應用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兩極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心血管重塑的生物學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心臟肥大的生物學機制,運動性心臟與病理性心臟的區別,近年來有趨向于運動心臟的心肌間質成分變化機制、心臟內分泌調節機制、運動與血管重塑的調節、心肌和平滑肌活細胞代謝特征以及心肌和平滑肌細胞基因表達等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內臟器官形態結構與功能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與肝臟、胰臟、肺、腎、睪丸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內臟器官分子研究水平以及向胃、腸形態結構與功能及消化道菌落種群研究的發展趨勢。
運動與神經系統各器官形態結構與功能的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與大腦皮質、海馬、小腦皮質、脊髓灰質神經元微細結構與疲勞和學習記憶的影響。近年來有趨向于超微結構以及分子和基因表達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人體結構機械運動規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器官的機械運動規律,心臟、血管的彈性結構、力學特征,體位變化與內臟器官狀態、胃腸蠕動和血流動力學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機械信號與細胞及分子變化機制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傷病的形態學基礎研究主要集中在骨折愈合、膝關節半月板的形態結構、關節軟骨和韌節的修補與置換、末端病的形態結構變化、椎間盤的結構與運動損傷的關系等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干細胞移植與基因導入治愈運動性傷病基礎研究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與細胞凋亡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與骨、軟骨、骨骼肌、心肌、腦、腎、肝等組織的細胞凋亡形態特征、氧化應激的研究。近年來有趨向于凋亡的細胞信號轉導途經、基因調控以及疾病、凋亡與運動逆轉等水平發展的趨勢。
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研究正常人體形態結構基礎上,重點研究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和生長發育的影響,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規律與體育動作技術關系的一門學科。運動解剖學隸屬運動人體科學,是體育教育專業的一門必修的主干課程、基礎課程和先導課程。本課程主要介紹人體各系統的基本結構,旨在為學生進行運動技能和后續課程的學習奠定必要的解剖學基礎,為學生成為21世紀新型復合型體育教育人才提供必要的運動人體科學知識和相關技能的學習。
運動解剖學是體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通過學習使學生熟悉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結構,掌握運動解剖學的基本知識。了解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的影響及其規律,并能運用運動解剖學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解決體育運動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觀察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相關課程的學習奠定堅實的解剖學基礎。
運動解剖學的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為了有效揭示運動解剖學的本質和特殊規律,以及為了解決運動解剖中的實際問題,而在實際研究過程中所采用的可操作性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正確掌握運動解剖學的研究方法,是有效開展運動解剖學的基本手段。
學習運動解剖學的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沒有特別大的區別,運動解剖學的特殊性和可操作性要求我們必須做到:(1)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和記憶;(2)重視圖譜、標本和模型的觀察,提高理解,記憶效果;(3)努力聯系實踐,力求學以致用,學以創新。
除了掌握必要的學習方法和思路,我們也需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運動解剖學科類的問題掌握不同的研究方法,以下是幾個我們需要知道也必須了解的研究方法:
(1)尸體解剖法;(2)活體觀察、運動技術與動作分析法;(3)肌電圖法;(4)X線斷層掃描與磁共振斷層掃描;(5)組織切片技術;(6)顯微鏡技術;(7)細胞化學定量術;(8)組織、細胞和分子化學技術;(9)干細胞技術;(10)數字化虛擬人體技術。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不斷完善,運動解剖學的研究方法也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確,我們需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尊重自然學科的發展規律,尊重客觀條件和外在因素,根據運動解剖學的基本原理,做到不同的問題選擇不同的解決措施和研究方法。
運動解剖學的研究者是運動解剖學不斷延綿發展的火炬手,沒有運動解剖學研究者的深入探討和研究,運動解剖學根本無法繼續開啟學術的腳步。那么,不同層次不同專項的研究者很可能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又各不相同了,正是這些還未得到認證的看法又更能激發出研究者對運動解剖學的深入探究,通過一次次實驗,一次次對比,一次次認證又推翻,使得運動解剖學不斷地飛速向前發展。那么,研究者究竟又分為哪些呢?
運動解剖學的研究者包含中小學教師、大學專業研究者、教研員、醫生等等。由于職業理念的不同,這些研究者所做的研究工作也不一樣。中小學教師和教研員主要從事學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通過對學生開設特色課程,完成教學目標來達到研究的目的。而醫生則通過對病人的實質性考察和研究,通過可操作性的實驗幫助病人治愈病痛,達到醫學上的突破。這些都說明了由于專業和職業的不同,研究者們所關注的研究方向和問題也大不相同。
由于地域和民族的差異,研究者也會因為國家和種族的差異在運動解剖學中有明顯差異。古人因為宗教信仰的原因,大多是靠外在表象的推導理解和定義臟腑的,而現代醫學是靠人體解剖和影像學來理解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者。古時候由于科技發展的落后和宗教信仰,當時的研究者只能在有限的醫學基礎上進行表象研究,并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實驗研究。時隔今日發展到今天,通過思想的開放和醫療技術的日益完善,如今的研究者可以在現有的資源和科技的基礎上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如今我們所獲取的運動解剖類學術研究數不勝數,而這些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盡管文化背景的差異帶來的不便,但與當今時代達到的學術研究是密不可分的。
隨著運動解剖學學科的不斷發展和前進,其研究內容不斷豐富,學科體系也日益完善。作為學科重要標志的教材,也在不斷的發展與變化。
通過對現有的教材的主要內容來看,均可分為人體解剖學基礎及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兩個基本部分。
解剖基礎主要系統全面地介紹人體各部位形態特點:包括緒論、細胞、組織、運動系統、內臟、神經系統、脈管、感官、內分泌等內容。
動作分析是運動解剖學的專有或特色內容,主要以關節為中心,對人體體育動作進行解剖學分析,通常由以下三部分內容組成:(1)分析動作的基本理論—包括肌肉工作理論、肌肉工作協作關系、單關節肌和多關節肌的工作特點、肌肉功能分析方法及骨杠桿理論等;(2)人體主要關節的形態及機能分析;(3)人體體育動作解剖學分析的方法及運動等。
通過對教材對比分析,在解剖基礎這部分內容中,運動系統以外的其他器官系統除了增加一些組織學內容外,基本上與系統解剖學無較大區別,這些教材也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以關節為中心的編排模式。
運動解剖學作為一門學科,最重要的就是明確研究對象以及學科定義,最新版的教材將運動解剖學定義為‘運動解剖學是人體解剖學的一個分支,它是在正常人體解剖學基礎上研究體育運動對人體形態結構產生的影響和發展規律,探索人體機械運動與體育動作的關系,隸屬運動人體科學范疇的一門基礎學科’此定義為運動解剖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奠定了基礎。運動解剖學的內容應該包括人體解剖學的基本理論和體育學科的基本理論,研究二者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揭示其發展的規律并納入運動解剖學教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