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
(1.曲阜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山東 濟寧 273165;2.國家體育總局運動醫學研究所體育醫院 北京 100010)
在古代Upanishads和Patanjali瑜伽經中所述,瑜伽被看作一種將人的軀體與思維聯系起來的媒介。同時瑜伽也是一項有著多年歷史的關于身體、心理以及精神的運動。瑜伽起源于印度,也是印度用來強身健體的最古老強身術之一。它由冥想、調息、輕音樂、體式等多部分組合而成。起初人們通過模仿動物的姿勢以達到緩解疲勞和娛樂身心的目的,這也是“體位法”的起源。最近的哲學家和有遠見的斯瓦米·維卡卡南達 (SwamiVivekananda,1863-1902年),他將瑜伽的定義擴展到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他將瑜伽概括為四種方式,類似于帕坦加利描述的阿斯湯加的8個步驟:以無私的態度進行工作(業力瑜伽);屈服于至高無上的力量(奉愛瑜伽);促進精神成長的瑜伽練習(羅哈瑜伽)。后經調整逐漸演變成現代的古典瑜伽、智瑜伽、業瑜伽、昆達利尼瑜伽和哈他瑜伽等。人們通過調整呼氣吸氣節律以達到鍛煉效果,結合舒緩的音樂使人們忘記疲憊與煩惱,讓心情變得愉悅,身心得到放松。瑜伽以其簡便易學的鍛煉方式和鍛煉方法的多樣性、強大的健身功效以及可以滿足不同瑜伽追求者的需求等獨特優勢,使之越來越被廣大人民所接受。如今,我們知道,身心之間的任何不和諧都會對人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不良的影響。這種失衡會導致多種癥狀的出現,這些癥狀要么是對疾病的綜合診斷,要么是現代科學沒有明確病因學依據的一組癥狀。隨著研究的進一步開展,值得注意的是瑜伽療法在科學研究中正在獲得新的認可。疼痛在傳統上被認為是疾病的一種物理癥狀,因此本文章立足于慢性下腰痛疾病的瑜伽療法,探索瑜伽干預在下腰痛中的治療作用。
慢性下腰痛是臨床中常見的腰部疾病之一,該病可由長期不良坐姿、腰椎小關節位置異常、腰背部肌肉力量差和長期久坐缺少運動等原因引起,同時該病也是一種治療期相對較長的持續性疾病,治療過程中可能會產生適度的效果也可能會出現嚴重的副作用,這也是最近人們努力探索有效干預慢性下腰痛治療方式的出發點。慢性下腰痛不僅持續時間長,而且復發率高,嚴重影響患者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給患者的精神和心理造成壓力。美國研究者將其定義為“慢性復發性疼痛狀況,其發病原因難以確定,臨床上或可用的實驗室措施尚無明確的病理學依據,并且該病的主觀性疼痛較多見。絕大多數慢性下腰痛患者主訴腰骶部疼痛,癥狀持續數月不消失,而且該病起病隱匿,發病早期不易被患者所察覺,病程持續時間長,患者下腰部疼痛癥狀纖綿不愈,給患者精神方面造成巨大的壓力。藥物針灸和脊柱操縱等手段是下腰痛的常見治療方式。研究發現,瑜伽練習不僅可以提高慢性下腰痛患者腰部肌肉功能狀態還可提高腰部肌肉對腰椎的控制能力,加強腰椎的穩定性,進而減輕下腰痛患者的痛苦。
Colgrove等人研究證明,瑜伽可以通過很多未知的機制減輕患者疼痛。這項研究的初步目的是向未接觸過瑜伽的下腰痛患者提供瑜伽干預,并探討瑜伽干預改善慢性下腰痛患者癥狀的效果和潛在機制。Colgrove等人在研究中干預了八名患者,研究結果顯示,瑜伽運動前后患者疼痛評分顯著改善,說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患者疼痛程度顯著減輕,因此通過瑜伽干預可有效減輕慢性下腰痛患者疼痛程度。Dunleavy等人在研究瑜伽干預對慢性頭痛和慢性頸痛的效果中發現,瑜伽干預可有效降低纖維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由此可推測,瑜伽練習在治療和減輕纖維肌痛和慢性腰背痛中發揮積極作用。此外,英國Cochrane Library在所公布的研究結果中顯示,短期內瑜伽可有效減輕患者下腰痛癥狀。
Groessl等人通過對社區中的慢性下腰痛患者以及退伍軍人進行的一項瑜伽研究結果表明,瑜伽可以減輕與腰背部相關的殘疾和疼痛程度。Groessl等人將在2013-2015年之間接受常規護理的150名患有慢性下腰痛的退伍軍人(退伍軍人管理局的患者)隨機分為瑜伽組和延遲治療組,并對瑜伽組進行為期12周,每周兩次,每次持續60分鐘的瑜伽干預。瑜伽組的干預課程主要包括身體姿勢、運動、集中注意力和呼吸技巧。在治療前,治療6周后,治療12周后和治療6個月后采用Roland-Morris殘疾問卷調查得分對患者治療效果進行評估。評估包括患者的疼痛強度,抑郁狀況、疲勞程度、生活質量、自我效能和藥物使用情況。研究結果顯示,瑜伽干預組與延遲治療組相比,瑜伽組在許多重要的二級健康評估結果方面取得了更大的進步。說明瑜伽可有效減輕下腰痛患者殘疾程度。Patil等人在SVYASA瑜伽大學對瑜伽療法在慢性下腰痛中發揮的作用進行探討,對瑜伽療法在治療慢性下腰痛中的可行性進行驗證。最終研究結果發現,瑜伽在干預慢性下腰痛患者的過程中,干預后的患者數字疼痛評分量表得分,Oswestry殘疾量表得分和感知壓力量表得分與干預前相比均顯著降低。此外,Dunleavy等人的研究結果也表明使用瑜伽鍛煉可有效降低慢性下腰痛人群的疼痛和殘疾程度,并推薦采用瑜伽鍛煉的方式對慢性下腰痛患者進行干預,以此達到減輕患者殘疾程度的目的。
Colgrove在Oswestry殘疾問卷調查得分中可知,通過瑜伽練習后慢性下腰痛患者的脊柱和髖屈肌的柔韌性以及肌肉的核心力量均可得到顯著改善。根據以上研究結果推測,瑜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增加腰部靈活性和腰部核心力量。因此推測瑜伽也可以通過增加下腰痛患者腰部靈活性和核心力量來達到減輕下腰痛患者的疼痛程度,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的目的;另一方面,Beazley等人以確定未經訓練的個人瑜伽姿勢過程中核心肌肉的相對肌電活動為目的,借用表面肌電圖來量化四個瑜伽姿勢期間腹直肌、腹斜肌、腰椎伸肌和臀大肌的激活。數據表示為最大自愿等距收縮的100%,使用重復測量對差異進行單獨分析,以比較每次鍛煉的肌肉活動。研究結果證實,瑜伽姿勢有助于提高核心耐力和力量。有研究表明,瑜伽可以減輕下腰痛癥狀并改善健康成年人的平衡能力。
自由調節的瑜伽呼吸練習在身體和心理變化之間架起了橋梁,同時自由調節的瑜伽呼吸練習對人體新陳代謝、神經系統、強大的腦功能和精神狀態具有明顯的效益。冥想對神經系統和精神狀態的效益更加明顯。因此在臨床實踐中使用瑜伽進行干預時要認真篩查,做出適當的運動選擇,從而保證瑜伽的鍛煉效果。雖然我們對瑜伽的科學知識技術不斷發展,但仍需要進行進一步的研究以探索瑜伽所有潛在的治療益處及其潛在的作用機制。未來研究還應把患者的心理健康評估以及患者對疼痛的主觀期望包括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