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偉 呂毓虎 周誼
(四川民族學院體育學院 四川 康定 626001)
自2015年開始,教師資格證“國考”全面鋪開,成為取得中小學教師職業資質的主要途徑。在此背景下,師范教育作為教師職前教育的主陣地面臨著“特權”取消的現實,也將應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體育教育專業作為師范性專業之一,在歷史上培養了大量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人才,也是唯一以培養體育教師為辦學目標的專業。“國考”的實施,學生需應對更為寬泛的知識和更為規范的考試,教師資格證的獲取難度相應加大。教師資格證考試是否通過既關系著學生“敲門磚”的獲得,而通過率也成為衡量某一高校該專業是否具有繼續辦學能力的重要指標。通過研究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應對教師資格國考的現實困境,旨在發現教學改革過程中的一些問題,以期為提高學生培養質量提供一定參考。
以西南某民族高校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
(1)文獻資料法。
根據項目的研究需要,通過中國知網(CNKI)、萬方數據庫廣泛查閱教師資證國考背景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培養方面的文件和研究成果,了解現階段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應對教師資格證考試的主要問題、體育教育專業人才培養的發展動向、體育教育專業課程設置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為研究的開展提供理論支持。
(2)訪談法。
根據項目的研究需要,有針對性的對教育學、中小學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進行現場訪談或電話訪談,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0人。采取同樣方式對從事體育教育專業教學與管理等工作的領導、專家、一線教師進行訪談,其中電話訪談某省內7所高校體育學院院長7人;訪談教授5人、副教授8人、講師17人。
體育特長生在進入高校之前,普遍經歷了一定時間的運動訓練,個別優秀者甚至是自小學開始就作為校代表隊的成員參與各類賽事。在體育領域,“學訓矛盾”這一頑疾廣泛存在,至今尚未找到良好的應對措施,限制著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在中小學階段,為了更好的提高運動成績,學生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訓練上,造成文化課學習過程中時間不夠用、精力達不到,自然無法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兼之很多中小學校領導和教師片面注重運動成績的獲得,而忽視對體育特長生的文化教育,導致這部分學生很容易缺乏文化學習監管與引導,造成文化課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的現象。這些具體情況的存在,導致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中小學階段就已經存在文化基礎薄弱的現象。進入大學階段,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仍然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用在運動場上,用來補充文化知識的時間相應減少。另外,大學階段學生的自由時間更多、自主性更強且監管力度降低,很多學生沉浸于網絡游戲、談戀愛、做兼職等所謂的“自由”之中,而忽視了文化知識的學習。現行的“國考”制度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需要面臨比以往更為規范的筆試,這一環節重在理論知識與教學技能相結合,強調知識的豐富多元和靈活運用。由于文化基礎薄弱,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應對筆試上不具備相應優勢,并由此產生筆試過關率低的現實狀況。
一般而言,我國體育教育專業的術課課程主要包括專選課程和普修課程,其主要思路在于夯實運動基礎并突出某一個項目的優勢。然而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往往面臨著面面俱到與專項發展之間的矛盾問題。在現有培養模式下,充分照顧了學生的興趣特點,讓學生能夠靈活選擇某一個運動項目作為專長來進行深度發展,且一般設定432學時或者324學時作為學習保障,時間充分、效果較好。普修課程重在培養學生多個項目的運動技能,豐富運動技能構成,以便更好的適應中小學工作的需求。然而在實際實施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普修課程的學習時間較短,普遍的做法是每周2學時為期一學期,在較短的時間內學生只能掌握皮毛而無法有較多了解,更談不上運動技能的良好掌握,為了獲取學分,學生更傾向于考試內容的練習以求過關。然而在現有的“國考”面試規則下,學生需要從試題庫中隨機抽取運動項目進行技能考察,主要涉及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武術、體操、健美操、田徑等10多個項目的內容,抽到自己所修專項內容尚可應對,但是這種概率太低。因在平時階段缺乏對普修課程內容的深入了解和累積,造成很多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面對教師資格證面試考題時不知所云,大大降低了面試通過率。
長期以來,我國體育師范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偏重于體育專業技能傳授,相對忽視教學能力培養。首先,體育教育專業課程結構包括:通識教育平臺內容、職業教育平臺內容、體育教育系列課程內容,從構成上來看體育系列課程的占比很大,而職業教育的比例較低。并且在教學過程中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往往存在著理論學習興趣不高、重視不夠、效果不好的現象,從而造成教師職前教育理論學習嚴重短缺;其次,體育技術類課程通常以教師講解師范、學生練習為主,學生獲得教學能力提升的實踐鍛煉機會較少。雖然各體育院校都安排實習環節,但教學實習時間短(8-16周)、實習基地對實習過程把控不嚴,缺少對教育實習各環節質量的評價標準,教育實習出現形式化問題;再次,作為師范技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三字一話”的作用在體育教育專業被嚴重低估,大量學生嚴重缺乏此類技能的平時練習和訓練,造成響應能力水平的不足。重視“體”而忽視“教”的現象,在教師資格證“國考”背景下既不利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師資格證的獲得,也給職前中小學體育教師人才培養工作帶來困擾。在現有的“國考”面試考察規則下,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往往存在著板書和語言表達不規范、教學流程不清晰等現象,面試成績大打折扣。
體育教育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應當提高重視,加強通識教育的力度。一是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大人文素養方面教育的學分比例,適度增設人文課程。結合教師資格證筆試的內容結構,諸如歷史、法律法規等內容包含在內,應當予以重視,充分滿足學生的發展性需求,給學生創造機會去強化通識知識的學習;二是要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師職業道德、教師職業法律法規方面的內容,突出體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社會正義、理想信念,促進學生提高擔當意識,從而達到良好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為培養充滿正能量的高素質人才打好基礎;三是重視人文教學方法的使用,在教學活動中鼓勵教師采用翻轉課堂等形式進行課程改革和創新,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
結合教師資格認證的形勢,教研人員應當積極應對,多方論證,著力進行人才培養方案的改革,以切實做好學生運動技能的多元化發展。一是加大對中小學的調研力度,深入中小學了解體育教師應當具備哪些方面的運動技能,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予以加強;二是充分了解用人單位對體育教師的能力期望,對比現有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與之匹配,并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予以優化;三是充分解讀教師資格證國考的題目范圍,有目的有意識的對某些重要項目加大比重,細化教學內容、增加教學實踐的時間,采用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運動技能多元化的培養。
體育教育專業既有著自身的特點,同時不能忽視其師范專業的本質屬性,應當充分利用課堂教育和課外實踐的機會錘煉師范基本功。一是重視“三字一話”能力的培養,變革教學和考核模式,鼓勵學生多實踐,給學生更多展示和練習的機會;二是重視與其他師范專業的協同培養,充分發揮其他師范專業的優勢,借鑒其他專業的經驗;三是搭建院內師范技能交流平臺,積極引導學生投身其中,形成良好的比評氛圍;四是規劃學生的成長目標體系,針對不同年級合理擬定能力達成目標和層級目標,形成系統的能力培養體系。
教師資格認證“國考制度”的全面推行,深刻的體現了我國對教師隊伍進一步規范的決心,也倒逼著體育教育專業進行深度的改革。體育教育專業作為教師職前教育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合格中小學體育教師的重任,任重而道遠。思想觀念不改、培養模式不變就難以適應新的形勢,不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