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山大學體育部 廣東 廣州 510275 2.廣東體育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630)
皮劃艇運動歷史悠久,但讓普通大學生接觸、體驗和參與競技的歷史卻不過幾年,以2015年“首屆中國名校皮劃艇邀請賽”為標記,包括清華、北京在內在內,國內先后有40余所高校開始開展皮劃艇運動,學校性質涵蓋綜合類、理工類、職業類、醫科類等,地域涵蓋10多個省市及自治區等。
皮劃艇能夠磨煉學生拼搏奮進、挑戰自我、艱苦奮斗的體育精神,具有良好健身價值,值得在高校推廣。中山大學皮劃艇隊2018年正式建隊,在學校支持下,大力發展,充分利用各種條件進行有效訓練,并結合網絡、視頻教學方法,在國內大學生賽事上取得優異成績。本文總結了休閑皮劃艇隊訓練方法與經驗,供參考借鑒。
陸上模擬訓練法:學生坐于瑜伽球之上,地面上放置足球,腳掌貼緊足球,軀干略往前傾(前傾5°-15°),軀干收緊,目視前方,雙手做舉槳狀,保持靜立狀態不動;學生能長時間靜立于瑜伽球上時,加轉體動作練習,以30s、2min、5min過渡到10min甚至0.5h,轉體節奏和頻率由快到慢循序漸進;以適當粗細和長度的竹竿或木棍模擬船槳進行劃槳練習,對提槳、入水、拉槳、回槳這四個過程中推拉槳的手部細節包括握姿、手肘高度進行定位練習,定位時間由短到長,每組練習時長在10-30min之間。
待練習者掌握平衡感與劃槳動作之后,將兩者結合起來,在原本平衡感練習上增加上肢劃槳連貫動作練習,每組時間在10-30min之間;在動作上要求運動員能夠連貫協調、高頻率,需要良好的肢體協調性、柔韌度、核心力量等。陸上安排平衡和動作基本功練習,有利于隊員技術固化,同時鍛煉核心穩定性、柔韌性、協調性等能力,為后續訓練打下堅實基礎。
一般體能訓練指的是運動員的力量、速度、耐力、靈敏度與柔韌性的發展,這些基本體能訓練項目能夠有效提高運動員的個體備份身體機能。在我們的日常訓練中,一般的陸上體能訓練包含心肺功能訓練(主要以跑步、游泳為主)和專項體能訓練。
大學生皮劃艇比賽項目,短距離有200、500m直道競賽,長距離10km。短距離項目時長在1分鐘到2分鐘左右,屬于以無氧代謝為主的混合運動,需要運動員同時具有爆發力、耐力以及肌肉耐酸能力;長距離需要學生具有出色的耐力和肌肉耐酸能力。在訓練中,會組織隊員跑步10km,嚴格控制時間,循序漸進,每周跑步次數從2次過渡到3次及以上。400m、1000m比較接近于實際比賽中200、500m的耗時,通過沖刺跑,提升隊員的心肺適應力;游泳訓練,一小時持續游泳或50、100m競速游泳。
皮劃艇運動是全身多肌群協同發力。槳葉與水的接觸點為支點,下手為支點,力量從腿、腰腹、上肢傳導到槳葉,蹬腿同時上手往前推,身體沿著中軸線轉體,進而帶動槳葉拉水完成整個拉槳過程,推動皮劃艇高速前進的過程。結合皮劃艇的實際發力特征,中山大學休閑皮劃艇隊制定了針對幾大肌群的動作項目練習,包括深蹲、臥推、臥拉、腹背肌、引體向上、體能繩等項目。在這些項目訓練中,尤其注意核心(肩胛核心、腰腹核心)訓練和離心性力量訓練,以提高訓練質量。使用5*5遞增訓練法或金字塔訓練法,不斷突破自身極限。腿部方面,深蹲、倒蹬腿、腿彎舉等作為發展下肢力量的主要訓練項目;上肢,主要是引體向上、臥推、彎舉、平舉等;腹背肌使用轉體、背起、卷腹等強化。訓練時間:周內兩次,周末一次;周內兩次訓練一循環,周末則主要強調推拉蹲三大項大力量訓練。
水上專項練習初時,隊員面臨方向控制不當、動作變形這兩個問題。通過大量長距離的練習(5-10km),達到技術動作模式固定的目的和要求,為后面專項強度提高打好基礎。
為提高隊員最大劃槳力量,中山大學皮劃艇隊采用抗阻力劃的訓練方法,在艇只得前纏繞粗繩子,或者采用負重拖船的方法,前艇拖動負重后艇,達到增大阻力的目的,每次抗阻力訓練時間都為8-10分鐘或1200m。訓練中,注重隊員每槳動作幅度和動作速率。通過抗阻訓練,隊員們的劃槳力度、水下效果都有明顯進步。結合比賽實際情況,訓練中針對起航、途中、沖刺三個階段以及階段轉換過程進項針對性訓練。對于起航階段,著重對啟動槳的力量訓練和高槳頻訓練,體現出起航的力量感和速度感;在起航結束前,主動轉入途中劃槳階段,要注意劃槳效率和船速保持,調整呼吸;沖刺階段,需頂住疲勞與乳酸堆積。
為提升隊員對于動作認識,中山大學皮劃艇隊,利用課余或訓練前后的時間,組織隊員對奧運會、世界杯的比賽視頻進行觀摩學習、講解和交流,讓隊員對劃槳時的身體姿態和動作細節有直觀理解,并應用在訓練中。由于休閑皮劃艇艇身較寬,腳踏分立于艇身兩側,在劃槳動作細節上較競技皮劃艇略有區別,經過隊員反復嘗試,將競技皮艇劃槳技術移植在休閑皮艇上,并進行適當改進,訓練效果明顯。
視頻教學,打破了教學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更加靈活有效地將教學資源提供給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通過利用新型自媒體、微信公眾號、視頻軟件等,搜集整理出關于皮劃艇的資料庫,并進行分析歸類,以適應不同訓練階段和訓練對象,并利用手機、Go-Pro、相機錄像,對隊員動作、時間、技戰術進行記錄,以供訓練前后進行對比、參考和分析。
在訓練時,將教學視頻的技術細節運用到實踐中,錄像全過程,訓練后組織隊員進行比對分析,改進技術、糾正錯誤,有效地將競技皮艇的動作遷移演化至休閑皮劃艇訓練中,比賽的成果也印證了這種方法具備良好的可行性。
視頻教學具體實施為:無人機空中拍攝、手機或DV定點拍攝以及艇身安裝GoPro拍攝3種方案相結合的方式,目的是為了最大限度收集運動員在不同訓練方式下的真實動作狀態,為提升和優化動作效率,提供對比和參照資料;拍攝環境為訓練的水域,無人機和DV定點拍攝適用于短距離測試訓練狀態(200m以內),長距離或技術訓練適用于定點拍攝和GoPro拍攝;對抗訓練測試中,常采用定位拍攝方法。
中山大學皮劃艇隊在引入視頻教學后,隊員們較快掌握了皮劃艇動作技術細節,能在訓練中發現技術缺陷,并及時改正,成績有明顯進步。
下表為中山大學皮劃艇隊部分隊員進行視頻資料教學前與參加第四屆全國皮劃艇錦標賽前在中山大學大學城校園谷河河道的成績對比。
在視頻教學中也存在缺少督促反饋、不能實時進行糾正,需要靠外力監督考等問題,且視頻資源搜集、分類、整理、存儲需要有一定時間和物資成本。因此,完善數據資源庫、加大相應的物資投入,完善視頻教學的監督機制,提高視頻教學的針對性、高效性,是未來中山大學休閑皮劃艇隊未來要改進的方向。
解決方案:首先進行跨專業和學科合作,與計算機方向的老師(碩、博士)合作,收集國際上優秀皮劃艇運動員的動作,進行數據整理,建立標準(理想)的動作模塊(模式)作為參考;其次收集國內大學生皮劃艇運動員(全國大學生錦標賽前3名)的劃槳動作,進行數據整理,建立標準的動作模塊備用;最后,將標準的皮劃艇動作模塊運用在教學、訓練過程中:即將教學和訓練的視頻輸入模塊內進行對比,輸出的是需要改進的技術環節(輸入、出方式待定)。
中山大學首次參與全國大學生皮劃艇項目是在2015年在浙江麗水舉辦的中國名校大學生皮劃艇邀請賽,由龍舟隊員參賽。
近幾年成績:
2017年10月中旬,第二屆全國大學生皮劃艇錦標賽,皮劃艇陽光組,中山大學2015級學生于海收獲了男子10km冠軍;
2018年10月中旬,第三屆全國大學生皮劃艇錦標賽,中山大學皮劃艇隊取得了1金4銀2銅,團體二等獎的好成績;
2019年10月,第四屆全國大學皮劃艇錦標賽,獲得4金4銀1銅、團體總分一等獎(專業組兩冠軍)。其中男子單人500m成功衛冕,女子雙人皮艇200m成功新的突破,勇奪第一;女子雙人500m、男子雙人200m、女子雙人200m、女子單人200m項目取得亞軍,女子單人500m季軍。
中山大學休閑皮劃艇隊的訓練是利用課外實踐進行訓練的,而國內的休閑皮劃艇項目尚未在高校間大范圍普及,訓練方法和技巧相對較少,因此,中山大學休閑皮劃艇隊充分利用現有條件和網絡資源,引用參考競技皮劃艇、龍舟、賽艇的相關訓練技巧,并將其根據休閑皮劃艇的特性進行改進遷移,組織隊員進行有序合理的訓練,在反饋中不斷探索完善訓練計劃。同時將視頻教學融入訓練中并不斷反饋更正的機制,在賽前的模擬訓練以及實踐技巧戰術訓練中大量運用,有效地提高了隊員的整體素質和體能,提高訓練效率,加快隊員熟悉比賽氛圍,樹立比賽信心,提升參賽能力和競技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