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華
(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1)
“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指出,選擇就業好的專業,針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子女招生,確保他們至少掌握一門實用技能[1]。“健康中國2030”戰略的提出,使當今社會對護理人才的需求顯著增加,護理事業發展前景更好。在“精準扶貧”政策指引下,福建衛生職業技術學院積極探索扶貧方式,與政府、企業、行業協會和慈善組織共同開展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開設護理專業精準扶貧班,面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實施免除學費、資助住宿費、資助生活費及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的“一免二助三定”政策。
利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精準扶貧班護生進行調查發現,精準扶貧班護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6個因子分高于常模,差異有顯著性(P<0.05)[2]。因此,在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時,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扶貧工作,發揮心理干預的重要作用。通過精準心理干預,幫助貧困護生提升自身能力,完善自我,降低返貧率,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脫貧?,F對精準扶貧班護生心理干預措施進行分析,以期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提供借鑒。
專業認同感是影響護生掌握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重要驅動力,影響貧困護生對專業以及未來從事職業的興趣。隨著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護理崗位工作量大、難度大、責任大、風險高等問題日益凸顯,護士工作滿意度低、留職率低、人員緊缺、在崗人員需長期超負荷工作。提醒我們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要使護生熟練掌握護理操作技術,而且要培養其抗壓能力,以滿足臨床護理工作始終保持“微笑服務”“以病人為中心”的要求。
專業認同教育應貫穿人才培養全程,尤其是在報到之初、日常教學之中、專業實習之后這3個關鍵節點,以確保貧困護生專業認同教育的有效性。把好入口關,將專業教育做細,豐富入學專業教育內容,幫助貧困護生提高對專業、職業的認可度,明確學習目標;拓寬教育關,將專業課程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通識教育等有機結合起來,深入醫院、社區幫扶弱勢群體,豐富貧困護生社會實踐活動,樹立“以人為本”護理理念;打通出口關,護士執業資格證是護生畢業后從事護理工作的必備證書,將護考要求融入教學,使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相結合,實現護考通過率與教育教學質量同步提升。
將貧困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護理專業學生多為女生,問卷調查發現,貧困護生同樣以女生居多。貧困護生在一個女性相對較多的環境中學習生活,與異性朋輩交流的機會較少,他們渴望交友,但思想較封閉;思維活躍、富有感染力,但情緒偏激易波動,缺乏自制力等。讓這種狀態的貧困護生開展“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工作,顯然是不切實際的。因此,要重視貧困護生心理健康狀況,實施“以學生為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根據貧困護生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讓每一名貧困護生都能夠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在問卷調查過程中我們還發現,貧困護生普遍存在自卑心理,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使其正確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幫助貧困護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搭建“移動互聯網 +”掌上心理健康教育平臺[3]。新媒體時代,拓寬貧困護生心理援助空間,將心理知識、心理測評、心理案例、心理故事和心理游戲等匯聚于移動互聯網平臺,通過宣傳貧困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傳播心理健康理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使貧困護生利用碎片化時間自主學習,打造“永不下課”的移動課堂,無論何時、何地都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靈活性、自主性、互動性。
貧困護生心理檔案包含4方面內容:一是貧困護生基本資料,即身體健康狀況、家庭生活環境、受政府或學校資助情況、在校學習與生活狀況等;二是貧困護生心理測評結果以及心理咨詢記錄和建議;三是貧困護生心理動態資料,如自我認知、心態變化、心理困惑等,尤其是對其影響較大的應激事件。負性應激事件對女生的影響強于男生,對于貧困護生更需要及時關注其心理健康狀況,減輕創傷后不良心理反應。此外,我們根據護理專業特點,增加專業認知內容,了解貧困護生對專業性質、職業領域的了解以及技能掌握情況等,評價貧困護生就業質量。
搭建貧困護生心理檔案信息化管理平臺。通過貧困護生心理健康狀況信息化管理,確保對貧困護生進行精確、有效評估。貧困護生心理檔案信息化管理過程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整體性原則:利用心理檔案對貧困護生進行長期系統研究,了解貧困護生心理變化及其規律。
(2)針對性原則:收集貧困護生相關資料,對特困生、后進生、學困生、單親家庭護生的心理檔案進行分類,為開展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提供依據。
(3)動態性原則:動態性是貧困護生心理檔案管理的核心,全方位地對貧困護生心理檔案進行動態管理,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護生,以積極、樂觀的態度為護生提供有效指導和幫助。
(4)保密性原則:貧困護生心理檔案屬于特殊群體檔案,要想取得學生信任,就要注意信息的保密性。
貧困護生導師制是指選派師德修養高、學術造詣深、教育經驗豐富的專業教師,擔任貧困護生指導教師。貧困護生導師根據貧困護生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幫扶工作,對貧困護生在專業認同教育、學習方法、專業學習、職業生涯規劃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實行針對性指導。貧困護生通過與導師深入交流,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并予以解決。貧困護生導師側重學術思想的熏陶和業務學習的指導,同時兼顧思想政治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專業學習全程,要將臨床護理工作的特點和貧困護生的心理特點結合起來,與時俱進,強調護理工作的延續性、人性化、多元化,摸索出最能體現護理理念的教育方法,培養社會需要的護理人才。
貧困護生心理干預應貫穿在入學報到之初、日常教育之中以及畢業之前,從專業認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檔案建立以及導師制的實施4個方面培養貧困護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促進貧困護生身心協調發展,完善自我,降低返貧率,使其真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