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靜虹
(天津商業大學體育教學部 天津 300134)
霍氏練手拳是近代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家傳武藝,因霍元甲將其帶入上海精武會成為授課內容而被廣泛傳承,2007年被列入天津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霍元甲,1869年1月19日出生于天津(現西青區精武鎮小南河村)。1909年,英國大力士奧皮音在上海擺下擂臺,公開侮辱國人是“東亞病夫”,為了替國人出氣,為中國爭光,霍元甲在1909年和1910年兩次遠赴上海,欲與洋人大力士一較高下。當奧皮音聽聞霍元甲的盛名后,未敢露面。“不戰而屈人之兵”使霍元甲在上海聲名鵲起。1910年,霍元甲與農勁蓀等一批愛國人士,打破武術傳承的門派之別,創造出武術傳承的新方式——成立精武體操會,推動了中國武術傳播速度和范圍,對提升國民體質、振奮國民精神,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60年代初,在天津三不管的書館中,有說書人曾在《天津實事》中說到過霍元甲的事跡,只是當時口耳相傳,傳播范圍有限,對于絕大多數天津人來說,霍元甲還是相當陌生的名字。直到80年代初,一部香港電視劇《霍元甲》,使“霍元甲”不僅成為天津人,更是成為每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近代英雄人物,一代大俠。由此可見,傳播途徑的不同,對宣傳和推廣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精武會歷史中發現,建會初期的精武人已充分認識到“無文不能行遠”。武術的傳播,需要通過公開拳譜,表演,最好通過攝影乃至電影來進行傳播,才能夠起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從而讓更多的人認識到武術的獨特魅力,從而加入到武術強身強種最終強國的事業中來。武術傳承的方式和途徑非常重要,在教育、科技、自媒體高速發展的時代,如何充分利用這些資源,更好的保護愛國武術家霍元甲及家族后人留下的霍氏練手拳寶貴拳法這一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顯得極為重要和迫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每一個英雄人物都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現實寫照。樹立民族英雄霍元甲為當代榜樣,通過榜樣的力量去感染社會群體,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傳播“霍氏練手拳”,從宏觀出發淺進深出,不僅讓社會群體對津門大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增強了“霍氏練手拳”的社會認知,更好的傳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傳播正能量。“民族榜樣”的樹立不僅能夠有效地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弘揚體育道德風尚,還可以直接有效地幫助社會群眾提升全民健康意識,最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讓體育為社會提供強大的正能量。
霍氏練手拳作為天津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早已進入了大中小學的校園。在霍元甲文武學校的努力下,西青區南片18所小學和6所中學,都將霍氏練手拳列為體育課校本課程。2014年初,國家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活動,促進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主觀能動性,培養良好品德和拼搏精神。2014年霍氏練手拳借助天津師范大學曙光公社的社會服務項目“津門文化之旅”,首次進入普通高校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之中。經該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霍靜虹改編過的“霍氏練手拳”套路簡單易學,使大學生在習武強身的過程中,接觸天津本土的傳統武術套路,了解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英雄事跡,以及立志傳承“愛國、修身、正義、助人”的精武精神。
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為構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發揮武術在全民健身事業中的獨特作用,推進武術段位制,制定《關于加強“武術六進”工作的指導意見》,“武術六進”指武術進學校、進社區、進鄉鎮、進企業、進機關、進軍營。霍氏練手拳的教育傳承不應僅局限于學校教育,社區、機關、軍營,同樣可以成為實現霍氏練手拳教育傳承的目標群體。
因為霍元甲激發了一代中國人的習武情節和愛國情懷,受到世人敬仰,西青區、精武鎮政府在霍元甲相關的旅游開發和文化保護方面,投入了非常大的力度。從1986年至今,分別修建了霍元甲故居、霍元甲陵園、霍元甲紀念館、中華武林園等旅游資源,列為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天津市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冠以“霍元甲”之名的霍元甲文武學校打造了大型武術舞臺劇 《武·傳奇》,2017年起,《武傳奇》改版為《武傳奇之霍元甲》,以3D實景演出方式,包括《偷藝》、《修身》、《收徒》、《打擂》和《精武魂》五幕,講述了霍元甲從柔弱少年成長為一代武術宗師的傳奇經歷。
與霍元甲直接相關、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從歷史、文化角度展示、演繹了霍元甲的故事。有紀念館中李庭吉、馮玉生等老拳師演練的迷蹤藝套路,有《武傳奇之霍元甲》的舞臺劇中,展示了長拳、南拳、太極拳、刀、槍、劍、棍等眾多武術項目,但卻都沒有介紹霍元甲的家傳拳法,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霍氏練手拳。唯一有關的資料只有一本由霍元甲的次子霍東閣手繪的練手拳拳譜,被翻開放置在玻璃罩中,供游客參觀。
旅游、文化展示講述霍元甲的歷史故事、精神和情懷,非常正確,但是展示不應僅停留在無法操作的精神層面,而是應將霍元甲的家傳武藝霍氏練手拳作為載體和媒介,使參觀的游客通過感受真實存在的霍家武術內容,體會故事背后,愛國英雄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
數字圖書館是圖書館發展的大方向,它可以將文字、圖像、聲音等轉化成數字化信息,實現便利的互聯網傳輸。這一新型的傳播方式與傳統圖書館相比,不僅可以傳播靜態的文字、圖片,還可以傳播動態的視頻、聲音,這些方式對于霍氏練手拳的展示和傳播十分有利。
武術比賽是武術運動監管人員、裁判員、教練員、運動員、愛好者等武術專業人士共同參加的活動、是中國武術文化的集中展示,以霍氏練手拳為參賽項目,也是對霍氏練手拳的宣傳,競賽成績越好,宣傳效果越佳。
除了參與競賽的途徑以外,參加活動展示也會產生良好的效果。2019年,霍氏練手拳的代表性傳承人霍靜虹受邀參加“首屆北京大學高校武術觀摩交流大會”,與徒弟趙偉諾共同帶領參會的北京高校學生練習霍氏練手拳。霍元甲赫赫威名,以及他的愛國情懷和民族大義,學生在學拳時精神抖擻,情緒高漲。這一活動為霍家拳法更大范圍的傳承帶來了希望。
近代以來武術的中興,有賴于武俠小說、影視作品等大眾傳播方式,因為其受眾面廣,又謂老百姓喜聞樂見,故其傳播效果極佳。精武會是霍元甲和一眾愛國志士成立的民間武術組織,是它開啟了功夫小說、影視的先河,和精武會有諸多聯系的武術大家向愷然撰寫的《江湖奇俠傳》,特別是其以宣傳霍元甲的民族氣節和精武精神為主線的《近代俠義英雄傳》,帶動了第一波的中國武俠小說熱潮。后來,霍東閣的弟子邵漢生,積極活躍于影視界,而其弟子李小龍更是開啟了華人功夫電影的新篇章,從此以后,功夫成了中華文化之對于世界的不可代替的符號。80年代的《大俠霍元甲》更是開啟了大陸武俠功夫片的熱潮,也使得霍元甲霍和家拳成為擺脫病弱、實現強身強國的符號象征。不過不同年齡的觀眾群體,對于影視作品的表現形式有著不同的需求,現在與霍元甲有關的影視作品集中在成年觀眾群體,動漫作品還未出現。所以,制作出能讓少年兒童喜歡霍元甲的卡通動漫作品,寓教于樂,促使他們參加武術練習,鍛煉出健康的身體,傳播霍元甲的愛國主義,自強不息的精神,培養出勇敢堅韌的品質,對中華民族的未來意義非常重大。
現在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網絡媒體成了最重要的大眾傳媒。因此,如何在網上和移動端來更好的傳承和傳播霍氏練手拳是一個需要研究的課題:錄制合適網絡傳播的視頻,建設相關的網站,或者微信公眾號等現代傳播手段,把霍元甲的精武精神和霍氏練手拳的技術動作進行更大范圍內的傳播。
體育作為一項在全世界具有廣泛影響的社會文化和教育活動,在當今社會中與政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處理國際關系和民族關系方面,具有獨特的功能。作為首例,1971年“乒乓球外交”有效地拉近了中美關系,本研究通過民族英雄事跡為依托,“霍氏練手拳”為實體依據,全球各精武會分會為平臺,能夠更好地將中華文化推向世界。除此之外,海外孔子學院的設立,以及兩國建交援建工程的合作,都可以通過“霍氏練手拳”推廣民族精神,傳播中華文化,提升國家地位與形象。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出“體育外交能夠拉近中國與世界的距離,同時能夠展現大國風范”。
通過本次歸納,將民族英雄霍元甲、“霍氏練手拳”進行可詳盡的研究與分析,并結合新時代的政治背景,對天津市非遺項目“霍氏練手拳”從理論上進行了規整與完善,保護了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將聯系霍氏后人,將“霍元甲”打造成體育文化精品,并與體育文化博覽會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相關部門聯系,不斷完善,力爭更高的平臺進行傳播發展,推動中華民族文化,提高民族健康水平,提升國家的世界競爭力。
愛國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是創造未來的精神支柱,霍氏練手拳作為中國近代的愛國武術家霍元甲的家傳武藝,承載了他自強不息、英勇無畏、保家衛國的愛國情懷。在中國發展的新時代,讓更多的中華兒女通過學習霍氏練手拳收獲健康的體魄,堅強的品質,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并以霍元甲為榜樣,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自己最大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