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東
《小數的初步認識》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萬以內的整數、初步認識分數和常見計量單位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的知識,也是數概念的又一次重要拓展,為今后系統地學習小數打基礎。如何正確把握教學的“度”,“到位”而不“越位”,需要我們深入分析和厘清本階段的教學內容、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
本單元的學習內容主要包括“認識小數”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兩個部分。與實驗教材相比,降低了要求,主要涉及一位小數。
這部分內容圍繞“初步理解小數的含義”這一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生活中的小數與小數的讀法”“小數的含義與寫法”“小數的大小比較”三個方面展開。
1.激活生活經驗,體悟小數結構。
教材從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動場景入手,選取四幅情境圖:物品質量3.45kg,測量體溫36.6°C,商品價格0.85元、2.60元,兒童票標高線1.2 米和1.5 米,引導學生從中找出一類新的數“3.45、0.85、2.60、36.6、1.2 和1.5”,告訴學生像這樣的數叫做小數。從顯性知識看,情境圖揭示了小數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豐富性,是一類常見的數。從隱性知識看,情境圖蘊含了小數產生的必要性,即小數是為了表達不足一個單位的數而產生的。教材展示了小數讀法的示范,需要學生辨析、分清整數部分與小數部分讀法的區別,規范讀法。用箭頭的方式指出小數點,有利于直觀地形成合理的認知結構。當提問“你還在哪里見過小數”時,學生由情境圖得到啟示,所舉的例子一定也會豐富且指向現實生活。
在實際應用背景中認識一位小數,初步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感受十分之幾的分數與小數的內在聯系,是本單元的核心內容。例1 創設了“測量身高”的情境:“王東身高1 米3 分米,如果只用米作單位怎樣表示?”教材從兩個層面引導學生逐步理解。第一個層面,認識小于1 的小數。教材以數尺模型圖為載體,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經驗“把1米平均分成10 份,每份是1 分米”出發,引導學生聯系已有的分數經驗認識到:1分米是1米的則1 分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1 米。數形結合,溝通了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分數間的聯系,進而跨越斷層,深刻認識也可以用0.1 表示”這一新的知識點。在此基礎上,類推學習“3 分米是米,還可以寫成0.3米”,就水到渠成了。第二個層面,認識大于1 的一位小數,解決“1米3分米寫成小數是( )米”。有了前面的基礎,加上日常生活中學生大多見過此類用小數表示長度的方法,因此改寫成以“米”為單位的小數,困難不會太大。
3.探索比較方法,深化小數理解。
例2從四名男生參加跳高比賽根據成績排出名次的實際問題,引出比較0.8、1.2、1.1和0.9這四個小數大小的問題。學生可以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比如可以把“米”作單位的小數化成以“分米”為單位的整數來比較,得出1.2>1.1>0.9>0.8;也可以在卷尺上直接找到0.8 米、1.2 米、1.1 米和0.9米的位置,根據尺上右邊的數大于左邊的數,直觀比較出四個小數的大小;還可以依據對小數的已有認識,直接作出初步的判斷:因為1.2米和1.1米都超過1米,0.8米和0.9米都不滿1米,所以1.2米和1.1 米排在前兩位,0.8 米和0.9 米排在后兩位,至于哪個第一、哪個第三,再引導學生靈活解決。用不同策略解決問題的目的,是通過比較小數的大小,進一步促進對小數含義的理解。表面上看,思考過程似乎各不相同,但其內在本質卻是一致的,即無論哪一種思路,都是根據小數的含義,把新問題轉化成舊問題,并利用已有的知識完成判斷。
簡單的一位小數加、減法計算的教學,教材創設了在文具商店購物的現實情境,標出了8 種文具的價格,例3、例4的問題都來自于這幅插圖。
1.立足數學本質,實施方法遷移。
例3教學一位小數加、減法計算,教材著力引導學生探索并掌握加法的筆算方法。第(1)題先教學加法筆算,在學生列出加法算式0.8+0.6 之后,教材引導學生根據元、角之間的關系,化小數為整數進行思考,把0.8元和0.6元分別看作8 角和6角,算出結果1元4角,而1元4角就是1.4元,所以0.8+0.6=1.4。這樣不僅提供了計算小數的一種思路,也為接下來學習筆算、理解筆算方法提供感性支撐。學生很容易就想到:因為要把8 角和6 角相加,所以要把0.8中的“8”與0.6中的“6”上下對齊,初步體會小數點對齊(相同數位對齊)、從低位算起的計算道理;因為8角加6角等于1元4角,所以小數部分的“8+6”滿10后要向整數部分進1。接著教學小數減法,讓學生利用已經給出的豎式進行計算。第(1)題中0.8-0.6 的計算,學生可以根據0.8+0.6的方法、小數的含義進行思考;第(2)題中1.2-0.6的計算,重點要討論“小數部分2減6不夠減怎么辦”。由于學生已經知道小數部分相加滿10后要向整數部分進位的道理,再聯系“1元是10角”的知識和整數減法退位的經驗,學生一般能夠想到從整數部分退1 作10 再減,但差的整數部分的0必須要寫出來,這與整數減法存在差異,所以要特別強調。
2.靈活解決問題,提升數學素養。
例4 是綜合運用一位小數的知識解決問題。教材提示了兩種算法,一是從10元中分別減去一個文具或兩個文具的價錢,再用剩下的錢數跟買余下的文具需要的錢數相比。可以先買1 個文具盒,剩余10-6.8=3.2(元),如果再買1個筆記本和1支0.6元的筆,共需2.5+0.6=3.1(元),3.1<3.2,錢夠了;如果再買1個筆記本和1支1.2元的筆,共需2.5+1.2=3.7(元),3.7>3.2,則錢不夠。也可以先買1 個文具盒,剩余10-6.8=3.2(元),再買1 個筆記本,還剩3.2-2.5=0.7(元),如果再買1 支0.6元的筆,0.7>0.6,錢夠了;如果再買1 支1.2元的筆,0.6<1.2,則錢不夠。二是可以把要買的3 件物品的價錢都加起來,如果比10元多,則錢不夠,反之則夠了。例4對學生思維要求相對較高,要引導學生有條理地進行思考,并且明白不同的解題方法可以互相檢驗。同時,教材中第一次出現了整數減一位小數的計算,提醒學生要把被減數10看成一位小數10.0來減。
《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教材的編排思路及活動安排主要有如下一些特點。
1.注重聯系生活,全面感知應用背景。
數學源于生活,學生的已有經驗都是建立在現實情境中對小數的接觸和應用之上的。物品的價格不是整元數、測量體溫不是整攝氏度、測量長度不是整米數時,就需要用小數來表示,這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遇到,尤其是“人民幣”和“米制系統”更為常見。教材中的例題安排,都創設了豐富而又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購物或測量長度等情境,習題中也安排了很多類似的簡單實際問題,讓學生在熟悉的、具體的問題背景中讀、寫小數,感悟小數含義,比較小數大小,進行小數加、減計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不斷豐富小數含義的認識,加深小數實際應用價值的體悟。
2.注重借助直觀,豐富概念形成過程。
小數的含義比較抽象。繼承實驗教材中以學生熟悉的日常事物和活動為場景,以具體的量幫助學生認識小數,新教材增加了面積、數尺、數軸這樣的直觀、半直觀模型來幫助學生不斷提升認識水平。如借助“米、分米、厘米”的數尺及卷尺、“元、角”的硬幣及紙幣、根據方塊圖中涂色部分寫數及比較數的大小、在數尺和數軸上填數等,都是以直觀、半直觀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即把1元、1 米等單位平均分成10 份,有這樣的幾份就是“零點幾”。這樣,結合具體的量開展教學,不僅豐富了學生理解一位小數的過程,溝通了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內在聯系,更促進了學生在聯系生活經驗充分感知的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
3.注重培養思維,提升數學核心素養。
教材編排注重豐富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在學生初次接觸一位小數的認、讀、寫時,教材的呈現方式側重于直接敘述,如小數概念的描述性定義、小數的讀法、小數點書寫的位置等;而在比較一位小數的大小和簡單的小數加、減法計算中,則側重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如例4 的教學,學生通過自主思考,既可以選擇從10元中分別減去一個文具或兩個文具的價錢,再用剩下的錢數跟買余下的文具需要的錢數相比,確定錢數夠不夠;也可以把要買的3件物品的總價跟10元比較,確定錢數夠不夠。這樣的編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體現了編者對學生數學經驗、認知水平和知識結構的精準把握。
1.整體把握,到位而不越位。
教材把“小數”分成了兩個階段進行教學。第一階段是三年級“小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是結合生活情境,借助具體的量,從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聯系入手,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和理解小數的含義,初步認識小數;第二階段是四年級“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將“量”擴展為“數”,主要是從數的本質的角度認識小數,完善學生對小數的理解,掌握小數的概念。教學時應把握兩點:一是本單元是小數的初步認識,不要把小數作為一個抽象的數來研究,不要出現數位、計數單位等概念,應結合具體的量和面積、數軸等直觀模型來認識;二是除了讀法,其他的僅限于一位小數。教學中要從學生已有的“人民幣”“米制系統”等生活經驗入手,注重由扶到放、由直觀到抽象的概念理解過程,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現問題、了解知識演變的過程,感悟數學知識背后的思想和方法。
2.凸顯本質,深度而不過度。
一位小數的本質是十分之幾的分數的另一種表述形式,如何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現實生活情境中,借助幾何直觀建立小數與十進分數的內在聯系,感悟小數含義,實現深度教學?一是要立足學生的學習起點,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生活中小數無處不在,可以在學生已經學習整數、分數的基礎上,結合商品的價格標簽、身高體重的數值等生活經驗來認識小數。二是要遵循從具體化抽象原則充分把握概念本質。學習例1時,可以動態展示把1 米平均分成10 份的過程,為學生用分數表示米和分米的關系提供直觀支撐,再揭示“米還可以寫成0.1米”并寫出小數“0.1米”,使復雜的數學問題形象化、具體化、簡潔化,促進對小數的認識。三是要合理利用數尺、數軸,不斷發展數感。數尺和數軸是從具體圖形到抽象小數的重要橋梁。數尺和數軸練習能夠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小數中各個“數字”之間的現實意義、相互之間的“十進”關系,而且能夠把小數、分數與整數之間關系直觀地呈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理解小數的含義,建立數感。
3.突破難點,講理而不無理。
數學是講道理的。在學習之前,雖然在生活中與小數有接觸,但學生對于“有了整數和分數,為什么還要學小數”“小數為什么要這樣表示”“為什么要用小數點隔開”等問題還是一知半解的,教學中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注新符號“.”的存在,并深究其內在的道理,突破難點。使學生弄明白,以“.”為界,位于它左邊每一數位上的“數字”都表示“幾個”單位,就是以前學習的“整數”,不夠一個“單位”的放右邊,即小數點右邊每一數位上的“數字”都表示比一個“單位”更小的量,從而更為深刻地厘清小數中每一個數字的具體意義,初步感悟小數點右邊數字的現實意義。
資料存盤
1.《小數的初步認識》課標解讀。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在“學段目標”的“第一學段”中提出:經歷從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數的過程,初步認識小數;發展數感;了解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決方法;了解數學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現象,感受數學與生活有密切聯系。
2.小數的發展史。
世界上最早發明并使用小數的是我國魏晉時期的數學家劉徽,他把整數個位以下無法標出名稱的部分稱為微數;元代數學家朱世杰提出了小數的名稱,同在元代的劉瑾把表示小數部分的算籌用往下低一格的記法表示,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數表示法。16 世紀,比利時人斯蒂文第一次明確闡述了小數的理論,他把32.57記為325①7②;17世紀,意大利人克拉烏斯明確提出以小圓點“.”作為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分界,即現代用法。
3.不同的小數表示法。
世界各國對小數點的寫法和位置安排是不一樣的。比如說在寫法上,中國、美國、英國等國用小圓點作為小數點,而俄羅斯、德國、法國等國則用逗號作為小數點。使用同一種符號的,在書寫位置上也有差異,像中國和美國,小圓點寫在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中間偏下的位置,如一點二寫成1.2,而英國則寫在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中間,如一點二寫成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