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玲,劉 慧
(河南護理職業學院,河南 安陽 455000)
我國自進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截至2018年底,全國65歲及以上人口達16 658萬人,占總人口的11.9%,面臨老年人口數量龐大,需要照護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等問題。隨著人口老齡化形勢的加劇,如何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成為我國當下亟待破解的重大社會問題。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主要有家庭養老、機構養老及社區養老[1],而老年人大多伴隨慢性病,醫療服務需求較大。如何同時滿足老年人養老以及醫療的多重需求,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成為我國醫療改革的熱點。與傳統養老模式相比,醫養結合模式可以將醫療保健、康復、護理、臨終關懷等服務,與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醫”和“養”的內容結合在一起[2],著重為患有慢性病的老年人提供更加優質的照護服務。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把推進醫養結合確定為建設健康中國、提升民生水平的戰略任務。據調查,我國各類養老機構中真正具備醫療服務能力的只占20%左右,如何更好地將“醫”與“養”結合起來,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發展的瓶頸。目前,關于醫養結合養老中心的創建還處于摸索階段,而醫學類高職院校創辦醫養結合養老中心具有一定優勢,現就醫學高職院校創建醫養結合養老中心的可行性進行分析,以期為促進醫養結合養老事業發展提供參考。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主要包括以下幾種形式:(1)醫療機構提供設養老服務。醫療機構開設老年科,集醫療、護理、康復、養老和臨終關懷為一體,使老人在獲得醫療服務的同時享受養老服務。(2)養老機構增加醫療服務。在養老機構設醫務室、門診部、護理站等,提供養老服務的同時滿足老年人日常身體檢查、常見疾病治療、康復鍛煉及突發急癥搶救等多種需求。(3)醫療機構與養老機構合作。醫院依托自身技術優勢,定期為養老機構提供人才培養、義診等幫助,養老機構的老年人若突發疾病,可通過綠色轉診通道緊急轉至合作醫院,醫院第一時間派醫護團隊搶救,經治療好轉或痊愈的老年人再回養老機構,通過完善的雙向轉診機制,實現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資源整合共享。(4)醫療機構托管養老機構。由醫療機構指派運營團隊對養老機構進行日常經營管理,并通過委派負責人和法人代表進行醫院化管理,將醫療資源融入養老服務,從而實現醫養融合。(5)醫療機構開辦養老機構。醫療機構獨立或與社會合作開辦醫養融合型養老機構,充分利用醫療機構優質資源。(6)醫療機構轉型為養老機構。病人少或經營不善的醫療機構,結合自身實際和區域養老資源分布進行規劃與定位,將閑置的醫療資源轉變為養老資源,通過“醫養融合、以養促醫”的轉型發展方式,增強區域養老服務能力[3]。
雖然各地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領導下已探索出適合各自區域特點的醫養結合模式,但與老年人的迫切需求相比,我國醫養結合工作發展仍較滯后,醫養結合養老模式還存在一些問題。
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要想健康持續發展,就必須依賴政府部門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文件等。受限于經濟發展水平與國情,雖然我國已經頒布了與醫養結合相關的政策,但是現行的法律政策還不足以保證醫養結合模式健康、可持續發展,并且缺乏統一的行業標準,醫療機構及養老機構從業人員、老年人及其家屬責任義務不明晰,機構運作缺乏法律約束與監管,從業人員合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4]。我國目前尚無完善的養老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險僅限于住院,很多養老費用不能報銷,很多養老服務項目不能納入醫保范圍,而老年人又無力承擔。
目前,養老服務人員存在很大缺口,從事養老服務的人員大多沒有醫學背景,年齡結構也不合理,而醫養結合養老模式與傳統養老模式又存在明顯差別,它要求養老服務人員不僅具備相關養老知識,還掌握醫學相關知識與技能。但是,受傳統觀念及工作性質影響,長期以來人們對養老服務行業存在錯誤認識,從業人員社會地位低,工作量和工作壓力大而勞動報酬少、福利待遇差,本科或更高學歷層次的人才不愿意進入養老服務領域,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我國老年服務相關專業起步晚,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校開設老年服務相關專業及課程少,相關培訓主要為養老護理員晉級培訓,包括初級(國家職業資格五級)、中級(國家職業資格四級)、高級(國家職業資格三級)和技師(國家職業資格二級)。除此以外的規范培訓機會較少,覆蓋面窄,培訓時間短,多數養老機構護理員入職前僅接受數日培訓,培養內容以老年人照護為主,從業人員整體素質較差,學歷水平較低[5]。目前,我國醫養結合養老事業發展面臨的養老服務人員缺乏、專業知識不足及專業素養不高等問題,成為醫養結合服務模式發展的短板。
我校隸屬河南省衛計委,辦學經費充足。同時,當地政府高度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安陽市人民政府關于實施職業教育攻堅計劃的決定》明確了安陽市在未來幾年實現職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條件明顯改善、改革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辦學水平顯著提升的四大目標。市政府決定采取6項舉措,一是整合資源,繼續擴大職業教育規模、提高職業教育辦學層次;二是籌措資金,為職業教育發展提供資金保障;三是加強基礎能力建設,大力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水平;四是加大師資隊伍建設,打造一支高素質的職業教育教師隊伍;五是加強就業指導,為職業院校學生奠定美好的人生基礎;六是強化改革創新,不斷增強職業教育辦學活力。我院制定長期規劃,緊抓機遇,努力進取,奮力推進學校全面發展。在這些政策、資金的支持下,學院醫養結合質量和抵御風險能力大大提高。同時,設立專項基金或養老基金支持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鼓勵銀行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建設項目的信貸支持,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模式發展。
醫學高職院校牽頭創建醫養結合中心,打造一支由醫生、護士、護理員、社工、營養師、心理咨詢師、康復師等共同組成的醫護養老專業團隊,依托學校多元師資力量,建立醫養結合養老人才培養機制。我校常年為社會培訓養老護理員,考試合格后頒發養老護理員證,相關機構工作人員特別是占比較大的護工可以在學校接受培訓持證上崗,有效解決了養老從業人員素質低、專業技能差這一問題。
開設老年服務相關專業的醫學高職院校,借助醫養結合養老中心設備與環境優勢創新老年護理專業實訓基地建設,既可以克服學校老年服務相關專業實訓基地的不足,又可以彌補醫院在養、樂、教方面的短處和養老機構在醫、教方面的缺陷,促進老年護理人才培養和養老事業發展。醫養結合中心的設置便于學生課下實踐,有助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還可實行訂單式培養,經過系統學習、考核合格后的畢業生直接進入醫養結合養老中心工作。這種模式下培養的養老人才更加符合機構要求,走上工作崗位后能為老年人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老年護理專業實踐性強,目前該專業教學形式與教學內容還處于探索階段,沒有比較成熟的人才培養方案,教材單一,教學內容匱乏,教師也缺乏臨床經驗,這些均不利于學科發展。醫養結合養老中心的建立能夠解決這些難題。學校專業課教師進入臨床實踐,了解老年護理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形成科研成果,并在實踐中收集教學案例與資源,真正做到教學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提高教學水平,促進老年護理專業發展。
要想實現醫養結合,專業的醫療服務團隊建設是重中之重。其基本構成為:(1)全科醫師、社區專科醫師、社區助理醫師、社區中醫師;(2)社區公共衛生人員與預防保健人員;(3)社區護理人員;(4)藥劑師、檢驗師、康復理療師及其他衛技人員;(5)養老服務管理人員、醫學社會工作者、志愿者等,而這也在無形中增加了就業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