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竹行街道星怡幼兒園 朱成紅
我國著名的教育實踐家陶行知先生一直都倡導要教“活”的書,不要教“死”的書,要鼓勵兒童在實踐中嘗試,在實踐中反思和吸收。因此,幼兒科學活動的組織和實施,就應該積極秉承這一理念,注重引導經歷觀察體驗、提問思考、交流分享的實踐過程,繼而獲取最為直接的科學經驗,提升幼兒的綜合科學素養。
凡是所要教學的內容,都應該以兒童原始性的認知經驗為基礎。只有將教學的關注點和著力點建立在幼兒生活的儲備認知上,他們才會覺得所要學習的內容與自己有關聯,才能真正激發他們內在的認知。因此,面對全新的教學內容,教師在設置相應的活動之前,就需要對幼兒已經掌握和積累的原始經驗進行開發,并以此為基礎,確定幼兒應該儲備的新經驗。
比如,時值秋天,不少教師應景設置了“種子”的探究性活動,但不宜開門見山,要先從孩子的認知經驗入手,讓孩子們說說:你知道大自然進入秋天之后,會有哪些變化嗎?很多孩子都會想到果實成熟了。教師相機而下,引出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種子;隨后,教師讓孩子說說自己在生活中了解到了哪些關于種子的知識。此時,孩子們圍繞著種子的位置爭執不休,有的說種子長在樹上,有的說種子也會藏在花朵里,還有的孩子提出很多水果的核就是種子……這樣的交流看似漫不經心,卻讓教師第一時間了解孩子對于所要教學內容的原始經驗。不難發現,很多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認知經驗,但對于種子的認知還相對模糊,一直處于感性認知的層面上。有了這樣的認知,教師就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組織孩子利用課余時間或者節假日的時間,走進校園,走進自然,去收集和整理,在課堂中專門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臺,讓每個孩子都說說自己收集的種子,與其他人的種子有什么不同,并分享自己在收集整理過程中發現和獨特的見聞感受。
教師并沒有一廂情愿地確定自己所要教學的內容,而是讓孩子在深入實踐的過程中進行體悟和參與,在原有認知經驗和需要達成的新經驗之間,構建了一條認知橋梁,促進孩子們的主動學習。
兒童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思維方式,他們對于一些理性、抽象的事物,往往激發不了興趣,容易暴露出自己自控能力差、堅持力不強的特點。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就不能一味地指責孩子,而要從自身的教學言行上反思,找準與孩子進行深入對話的契合點,更好地推動孩子向著學習的本質邁進。
比如,與孩子一起研究紙張吸水性的問題時,教師提供了三種不同類型的紙張讓孩子觀察,了解這三張紙不同的吸水狀況,但事實上很多孩子對這樣的實驗并不感興趣,倒是迫不及待玩起了水。很顯然,如果這個時候教師對孩子的行為大加訓斥,必然會導致孩子的厭學情緒。因此,教師就可以適度調整自己的認知體驗,創設積極而可感的認知情景,喚醒幼兒內在的認知動力。針對這一情況,教師設置了“哪只小船會先沉沒”的活動。這樣改變了形式,很多孩子的思維動力都被激活了,他們也在積極研討這只小船為什么會最先沉下去,將認知的議題自然地轉移到所要教學的層面上。
幼兒科學活動的開展以及科學知識的教學,不能始終停留在教師告知的層面上,一味地告知,孩子只能被動接受;也不能停留在設問上,孩子的思維始終處于應付老師問題的維度上,而要搭建有價值、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們樂于參與,在順應幼兒認識能力的同時,促進孩子綜合能力的發展。
陶行知先生指出: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就應該讓他自己做;凡是孩子自己能想的,就應該讓他自己想。這個階段的幼兒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動手嘗試,這是幼兒接觸科學、感知科學最為重要方式,能夠給予幼兒在操作和實踐過程中以最鮮活的體驗。因此,教師要順應幼兒的這一學習特點,充分發揮幼兒在活動過程中的主體性,積極鼓勵幼兒大膽地表達與實踐,豐富他們的認知思維,積極構建屬于自己的認知體驗。
很多時候,幼兒在面對問題或者現象時,會有自己的思考,但此時的思考更多的是一種模糊的、片面的,且缺乏邏輯性的思考。有一次,很多孩子發現在自然角中有一只小蝌蚪死了,老師便組織孩子進行猜想:小蝌蚪為什么會死?孩子們的思維被激活,不僅猜測了大量的死因,還就“如何幫助小蝌蚪換水”進行了集中的研討和交流。在交流之后,教師并沒有僅僅停留在最原始的談一談的層面上,而是讓孩子在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進行感知,并積極操作,成功地幫助小蝌蚪換水,并確定了定期換水的人員。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就沒有將所謂的知識直接灌輸給孩子,而是讓孩子在交流和分享之后,直接介入到操作與實踐的過程中,提升了幼兒言語實踐的能力,更好地凸顯了文本表達的內在價值,順應了幼兒內在的認知性思維,推動了孩子綜合性科學素養的發展。
幼兒科學意識的培養需要以“活”的方式呈現,教師只有不斷更新觀念,避免機械地灌輸和生硬的要求,才能歷練幼兒的科學意識,培養幼兒的科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