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珠海市博愛幼兒園 李芝娥
幼兒取悅行為成因復雜,與個人生長環境、家庭教育、人格特質等因素都密切相關。這些因素會使幼兒形成錯誤的思維習慣,從而產生取悅行為。筆者根據多年的一線教學經驗,將幼兒取悅行為的成因分為以下三類。
因自卑、膽小、害怕而產生取悅行為
父母對幼兒不正確的溝通教育方式是幼兒形成取悅行為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嚴厲的爸爸媽媽對幼兒的日常行為要求特別高,不論幼兒能否做得到——玩具自己收拾;飯自己吃,還不許掉飯粒,不許剩下一點飯;摔跤了不許哭自己爬起來,犯了錯誤或沒有按要求做好要受罰。這樣家庭教育出來的幼兒往往都是小心翼翼、內向的,對成人的要求總是竭盡所能地去做好,這樣的經歷讓幼兒早早地就成了一個善于察言觀色的人。幼兒不淘氣、好哄、懂事,是因為害怕一旦暴露出真實的一面就不能贏得成人的愛——為了贏得愛,幼兒從小就學會了假裝,學會了委屈和自我犧牲。
很多爸爸媽媽都覺得孩子難教、遲鈍、不敏感、教不會,其實恰恰相反,幼兒會用自己的方式衡量世界、看待問題,他們能覺察出周圍環境中的善意和惡意并研究出一套自己的生存戰略。很多所謂的“乖孩子”,其實是習慣性地偽裝、取悅別人的人,這是他們融化在血液中的卑微與不安。身為幼兒的家長和老師,我們有無限的權威,很容易根據我們自己的認知給孩子制定一個無形的劇本,讓孩子按著劇本表演,他們學會了怎么取悅于人,卻無法在真實的生活中探險。
為獲得夸贊而產生的取悅行為
夸贊會給人帶來愉悅,但如果幼兒為了獲得這種愉悅感而將其變成一種使命,這無疑是病態的。幼兒每做一件事情,如果沒有獲得別人的肯定,就會覺得很失落、沒有存在感。如經常上舞臺表演的幼兒,他們不論內心高不高興,只要登上舞臺就開心地笑著,然而這種笑只是一種形式,是過早毀壞孩子童真、使之成人化的催熟劑。
稱贊和夸獎并不是常有、隨意給予的,老師在給出夸獎的時候往往都要看它是否合適。可幼兒一旦有了對于褒獎的執念,便會擴大人際交往范圍,對更多的人采取”取悅”行為進行交往,讓更多的人滿意自己,進而得到稱贊。
這樣的幼兒可能會在以后的工作或學習中取得比較優異的成績,但是他們一生都將屈從于家長、老師、上司的想法。他們或許可以取得令人欽羨的成績,但他們始終將關注力放在別人身上,一味渴望別人的認可、表揚和掌聲,他們失去了那種勇敢、獨立、創造自己生活的能力。幼兒一次次地取悅,就如同給自己戴上一層又一層的面具,久而久之就會把真實的自己給遺忘了。這種狀態如果持續,會對幼兒的性格形成、社交養成產生不良影響。
為避免沖突或傷害而產生的取悅行為
幼兒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會與他人發生沖突,可能是與他人爭搶玩具的過程中通過取悅行為避免了沖突,也可能是在追逐打鬧過程中通過取悅行為避免了傷害,幼兒會產生一種慣性思維,只要遇到沖突或者傷害,就采用取悅行為來“解決”問題,形成了通過取悅別人,讓別人高興,就可以避免受責備或傷害的心理。但這種處理方式往往會產生十分嚴重的后果,那就是幼兒永遠學不會如何正確處理和別人的沖突。
雖然在生活中我們應當盡量避免和別人發生沖突,但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就幼兒而言,他們的個性特征和年齡特征都在自我完善或發展中,因此就會有很多時候會產生隨機性的矛盾。因此,對于幼兒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通過取悅行為盡力避免沖突,而是當沖突來了以后,怎么積極有效地化解它,學會承擔,學會勇敢地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
臨床心理學家研究發現:成年女性的取悅心理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疾病,即“討好病”。然而,取悅行為不僅在成年女性身上有所有體現,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這種情況。就幼兒而言,他們的取悅行為也十分常見。簡而言之,當幼兒以取悅老師或家長為主動力來完成一項任務時,就是一種明顯的取悅行為。
在中國,大多數多家庭里幼兒備受父母、祖父母的疼愛、嬌寵,是家里的“寶”,可是很多時候又被這些寵愛自己的親人當成“寵物”對待,最常出現的就是家里來客人了,大人就會鼓動幼兒表演節目,孩子如果不愿意或表演得不好,就會遭到訓斥。其實,讓幼兒當眾表演無非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虛榮心,有這種現象的家庭不少,許多幼兒園也如此,社會更是如此。那么在這個大環境中如何糾正和預防幼兒出現取悅行為?
每年“六一”兒童節的慶典活動,都少不了幼兒上臺表演。一旦面臨上舞臺的挑戰,幼兒專業技巧的訓練必然少不了,一個動作反復練習,一句臺詞反復說,一個站位反復練,一個笑容反復做,于是假笑成了招牌,臺詞成了日常。幼兒園的慶典尚且如此,培訓機構和選秀節目只能更甚。
這些形式上的茍同是在催促幼兒向成人看齊,卻忽略了幼兒的實質需求。過“六一”就應該讓幼兒高高興興地玩,早上尋寶、分享美食,下午激情水戰、快樂游戲,想表演的幼兒可以到舞臺區自導自演,自己準備服裝、道具,少些規范的語言、動作以及僵硬的表情,把愉快的“六一”節交給幼兒,讓幼兒做真正的節日主人。倘若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取悅行為自然而然就規避了。
人無完人,一個人是無法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和喜歡。因此,要讓幼兒明確知道犯錯是正常的事情,是被允許的,明白”取悅性”行為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讓幼兒完全做自己,尊重自己內心的情感和感受。同時,我們不應當對幼兒的行為過多指責,讓幼兒在成長旅途中少些功利、攀比心理,讓幼兒明白,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都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情緒,而不是把別人的情緒壓力背負在自己身上。成人在與幼兒相處中要自然傳遞給幼兒一份正確的認知和豁達,從而讓幼兒的行為更規范、心理更健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當讓幼兒展現自己的天性、認識自己的內心,發現自己內心感受比盲目去討好他人更重要,讓幼兒知道在與小伙伴相處中受了委屈該說就說,被小伙伴推得摔跤疼了就應當告訴老師,別的小伙伴搶了你心愛的娃娃,不開心就是不開心——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我們要允許幼兒在正常情況下的情緒發泄,不需要因為其它任何原因而用”取悅性”行為偽裝自己,讓自己受委屈。
引導幼兒當別的小伙伴提出用玩具小轎車換你的心愛精裝飛機玩時,如果你不愿意,就大聲說“不”;當然,如果對方的小轎車你也想玩,就可以和小伙伴交換玩耍,這些都取決于幼兒內心是否真的想交換。我們要讓幼兒明白學會說“不”也是要講究技巧的,即使說“不”來拒絕別人,也不一定讓對方難受,如:“這個飛機我剛剛拿到,還沒玩好,等我玩好了,再讓你玩。”學會不愿意時說“不”,幼兒個性就會顯得特別鮮明,自然就杜絕了取悅行為的發生。
成人總是按自己的想法來看待幼兒的行為,把幼兒的理解、學習、模仿社會等行為,等同于成人世界的行為。其實,當我們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不停地想要去改造幼兒,讓幼兒像我們理想中的樣子生活,這樣就無形地促成了幼兒“偽裝性”取悅的產生。《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指出:對兒童的尊重不是就觀念而說觀念,而是將“以兒童為本”的理念轉變為可操作的行為。無論是幼教人員還是父母,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整體素質,明確知道“我應該怎么做”“我至少要達到這樣的要求”,從而使我們的幼兒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