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張玉波
(1.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體育部 陜西 咸陽 712100;2.楊凌職業技術學院體育教學部 陜西 咸陽 712100)
在2015年8月18日,中央政府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審議通過《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之后,“雙一流”便成為我國高校建設的一個熱點名詞,這一方案的提出旨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世界一流學科。自此之后,政府、高校以及社會各界都十分關心“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也對“雙一流”大學的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期望,明確了教育發展方向,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
2019年10月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這一實施意見為我國一流本科教育的發展,為我國一流本科課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同時,在“素質教育”大力推行的背景下,體育課程教育成了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基礎,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以及終身體育意識的形成等都具有積極影響作用,因此,在“一流本科”建設背景下,也必須重視高校體育教學的創新思考,以建設體育一流本科專業,以提高高校體育教學效果,培養出擁有健康體魄的、能更好地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綜合型人才。接下來,本文便就“一流本科”建設下高校體育學科建設的意義以及高校體育教學創新策略進行深入探討。
高校在國內乃至國際上所受到的關注度以及影響力是評價“雙一流”高校的重要指標,而作為一級學科的體育學,在這一建設過程中,對提升高校的關注度以及社會影響力也具有重要意義。就“一流本科”建設下的高校體育學科建設過程中,應該重視體育教學訓練工作的開展、重視發展體育賽事、豐富學校體育文化、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品牌,從而吸引更多的關注,獲得更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近些年來,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逐年下降的現狀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更好地發揮體育教學作用以提高大學生體質已經刻不容緩。因此,在“一流本科”建設背景下,體育學科應該發揮其保障作用,應以保障高校學生身心健康為基礎,促進學生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
正所謂“身體是革命的本錢”,在任何時間,都不能夠忽略了健康的作用,同時,“生命在于運動”,通過合理地參與體育鍛煉能夠促進身體健康也成為共識,因此,應該認識到高校體育是連接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橋梁,在此階段重視體育教學,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運動技能的意義十分深遠。這不僅能夠為我國“一流本科”高校建設提供保障,而且對于我國建設“體育強國”,對于推動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對于實現《“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主要目標都具有重要作用。發展體育學科,對于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一流人才的作用,不僅體現在提升學生身體健康水平以及運動能力上,還體現在長期的體育鍛煉以及參加體育比賽產生的對學生心理層面上的影響。眾多心理學相關的研究表明,適當地參加體育鍛煉,能夠緩解學生壓力、能夠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通過參加體育競賽活動,還能夠培養團結協合能力、組織領導能力,能夠強化競爭意識等等;這些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今后參與工作都具有重要意義。
“一流本科”建設背景下高校體育學科的發展與體育教學的改革創新是密不可分的,對于高校體育工作而言,這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在此背景下,社會各界都提高了對高校體育教學的重視,國內外各級高校的聯系也愈加緊密,體育研討會議的舉辦,使高校間的交流與溝通更加便捷有效。
自古以來,我國教育就十分注重德育,在民間也一直流傳著一句俗語,那便是“人無德不立”,可見立德樹人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指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黨的十九大又再次重申且完善了這一觀點。在此背景下,就要求我們將“立德樹人”的理念融入高校建設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堅持以“樹人”作為教育活動的核心,以“立德”作為教育活動的根本。
體育教學一直以來也是實行德育的重要載體,在“一流本科”建設背景下進行體育教學改革創新,首先要做的便是在教學活動當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要求,做到以德為先,育人為本。正所謂“做事先做人”,假如道德教育沒有做好,那么專業知識學習得再好也是徒勞,因此,必須堅持“以德樹人”的教學宗旨,發揮出體育教學的德育功能,通過介紹一些優秀運動員的參加國際比賽的感人事跡,以培養學生的國家榮譽感;通過耐力類體育運動項目的開展,促進學生意志力的培養,樹立勇于拼搏、堅持不懈的意志品質;等等。
高校學生作為未來建設社會的中堅力量,除了需要重視道德教育之外,還必須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政治信念,因此,近些年來,各高校也十分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與體育教學的融合。首先,應該提高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然后以教師的“榜樣”作用去影響學生,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當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學生思想活躍,且可塑性較強,而體育教學又蘊含豐富的思想性,擁有社會性、參與性等特征,在體育教學活動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滲透,能夠為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落實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要以立德樹人鑄就教育之魂,要通過高校體育教學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培養出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眾所周知,做任何事情之前都必須要選對方向,假如方向錯了,那么做出再多努力也是南轅北轍,因此,在明確“立德樹人”人才培養根本任務的前提下,還必須要以先進的辦學理念為先導,以引導體育教學創新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首先,從教育思想觀念上進行分析,應做到以下轉變:一是做好教育目標的轉變,從以往的重視知識掌握為主的教學目標轉變為重視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教學目標;二是做好教學方法的轉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方法應轉變為探究性、實踐性、互動性教學方法;三是做好教學評價考核方式的轉變,改變傳統以教師為權威的單一評價方式,融入生生互評以及學生自評,并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態度等多方面的評價;
其次,從育人機制上進行分析,要始終堅持“以生為本”,要以學生為主體,采用“課內外一體化”教學模式,融合校外、課外資源,協調育人;
再次,從教育目標上進行分析,應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性,以培養出個性化人才,明確多元性人才的培養,最大限度地避免人才的單一化與同質化;
最后,從人才培養模式上進行分析,要以培養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為目標,做到通識教育和體育專業教育相結合,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需要明確指出的是,體育學類專業強調的是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培養出理論素質與操作技能兼備、能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技能型專業人才。體育學科區別于其他文化類學科最大的特點就是它是以身體運動為主,具有較強的操作性,但是假如沒有相關的理論指導,其操作便缺乏根基,學生對技術原理、技術要領理解不夠透徹,會影響學生能力的提升,因此,應轉變現有的“重技能、輕理論”的教學模式,重視理論教學,使學生對技能的掌握更加扎實穩固。
“一流本科”建設背景下的高校體育教學要想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需要“一流體育教師”的支持,從一定意義上來講,師資隊伍可以說是專業課程教學的保障,直接影響教學質量、影響人才的培養。因此,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一流體育教師”以推動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流體育教師”,應該擁有崇高的職業道德素質;應該精通專業,通過不斷的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從而推動教師專業化發展;應該是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能夠學習最新的教學理念,并將其運用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的;應該是享受學習,不斷“充電”的,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以完善自己的厚度,提升自己的知識文化修養、提升氣質,然后能以此去感染學生;應該能夠以身作則,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并且帶動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與意識等等。因此,在“一流本科”建設背景下,欲想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果,就需要克服現有困難,加強體育教學師資隊伍建設,培養出更多的“一流體育教師”。
在“雙一流”戰略背景之下,高校體育一流本科專業的建設還應立足于“體育強國”的戰略目標,立足于《“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要求,結合當前社會發展需求展開教學,以培養學生自主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與意識為主,使高校體育教學能夠真正地服務于國家戰略、服務于社會。基于此,高校體育應走出校門,走向社會,積極尋求與社會合作的機會,通過與社會上的相關體育組織、體育企業以及政府部門的合作,能夠實現高校與社會團體資源的共享,實現共贏:第一,通過社會資金的引入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校體育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高校通過向社會輸出體育專業人才,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社會體育發展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第二,高校可以社會服務為窗口來完善自身的社會職能,展現了高校的社會責任感;第三,高校應加強與周邊社區的合作,積極推進社會體育的發展,指導社區居民科學進行健身鍛煉,傳播體育文化,在社會范圍內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以推動全民健身運動的發展。
綜上分析可見,在“一流本科”建設下,體育學作為一級學科,對于擴大學校的關注度與影響力,對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升、對于加深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都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應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實施意見》的指導下,在堅持分類建設、扶強扶特,提升教學內容的高階性、創新性以及挑戰度的原則下,通過更新教學理念、構筑師資保障、建設精品課程等一系統措施,推動高校體育教學效果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