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俊強張輝
(1.西安市第三十四中學 陜西 西安 710024;2.西安思源學院體育部 陜西 西安 710038)
從教育理論的歷史邏輯和理論邏輯來看,馬克思和恩克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無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教育理論的歷史起點和理論基石。人的全面發展主要包括了勞動能力的提高、社會關系的豐富、個人需求的滿足和個性自由的發展等。高校是學校教育形式的最后階段,也是培養人才進入社會的關鍵節點,2018年9月10日,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強調:“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足基本國情,遵循教育規律,堅持改革創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開發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為工作目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具有時代特色和鮮明特征,充分體現了對教育事業高屋建瓴的深刻思想,同時把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賦予了全新內涵,講話精神再次闡明新時代高等教育是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發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指高校在教育理念和理論的指導下,按照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要求,制定相應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相對固定的教學管理制度與評估方式,進行人才教育過程的總和。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的理念不但體現了教育的本質和內涵,而且鮮明的體現了時代特征,這為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指明了方向。不同層次和定位的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格也不盡相同,所以實現培養目標的方法和手段也有差異,但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時代下,高校人才培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和時代要求。人才培養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堅定信念,堅持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需要培養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樹立扎根人民奉獻國家的責任意識,使他們成為有大愛、有情懷、有擔當的時代新人;需要大學生加強知識的儲備和學習以及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大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意識,以適應國家建設和時代發展的需要;要立德樹人,注重健康,加強對大學生拼搏奮斗和崇尚勞動的精神塑造,使他們擁有強健的體魄、向上的精神,進入社會后能夠敬業、愛業、精業和樂業,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建國后,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下取得了快速的發展和輝煌的成就,這種“業余體校—省市專業隊—國家隊”的 “三級訓練網”體育競技人才培養模式,為國家培養了大批的冠軍選手。但是這種只注重競技能力培養,而忽略了運動員全面發展的培養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逐漸顯現出了巨大的矛盾和弊端,比如,運動員自我發展不健全,社會適應性差;退役運動員二次就業困難;體校發展受阻萎縮,后備人才培養渠道單一等現實問題嚴重困擾著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1987年4月原國家教委發布了《關于普通高校試行招收高水平運動員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正式提出“體教結合”,希望通過高校建設高水平運動隊,促進我國競技體育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拓寬后備人才培養渠道。
高校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初創階段(1987-1995),這個階段軟硬件條件都比較落后,通過和專業隊聯合協作,使高校的競技成績得到了較大的提高,在此基礎上,1995年原國家教委提出逐步實現由國家教委獨立組隊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目標;第二階段:探索發展階段(1996-2002),1998年CUBA(中國大學生籃球聯賽)成功舉辦,為我國的高校競技體育發展做出了重要探索。這個階段運動隊建設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高校在管理、教練員、招生、資金等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運動員和教練員方面加強了自身的培養工作,一些高校通過“一條龍”的模式,培養出了文化成績較好,運動成績突出的學生運動員;第三個階段(2003年至今)探尋突破階段,2003年國家體育總局將組織參加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的權利交給了國家教育部,到2020年教育部認定的具有招收高水平運動員資格的高校有283所,各高校從培養模式上進行了很多不同的積極探索,在一定范圍內取得了良好的效益,這些經驗值得總結和借鑒。但是總的來講,高校競技體育的成績還未達到預期的目標,人才培養也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從人才培養的角度出發,培養的理念、目標、模式、教學等方面都需要重新審視和探索突破。
高校運動員大學生的身份比較特殊,做為一名大學生,首先得按要求完成學校的全部培養要求,同時作為一名運動員,本身還肩負著參加比賽的任務。對于大學生運動員完成學業和參加比賽,從學校和個人的認識都應該是高度一致的,但是實際上,很多學校為了比賽成績,從招生就降低了文化成績的要求,在大學培養期間降低培養標準,學生因為學習的壓力,進而應付訓練,很多運動員經過大學的訓練,運動成績反而出現下降,這些現象與高校對運動員大學生培養的目標導向和理念的錯位有直接關系。
教練員水平的高低決定著運動員的發展,國內高校很少有條件聘任專職的高水平教練,大部分高水平運動隊的教練員由體育教師兼任,普通體育課和專業的高水平訓練完全在不同的操作平面,這就需要教練員既要完成好體育課程教學,同時還要具備高水平的專業訓練能力,這兩者的角色、能力要求、精力投入和考核評價都不盡相同,從教師和教練的發展路徑和成長過程看,兩者也有很大的區別。但是,目前很少有學校能做到根據教師和教練不同的職業特點,來設計教練的職業發展規劃。這從高校的職稱評審就能看出,大部分高校的職稱評審都不能體現出教練員的執教水平,教練員通過艱苦的高水平訓練,最后參加比賽的成績不能科學量化,不能促進教練員的職稱提高,從而直接影響教練員的切身利益,進而極大的影響了教練員的積極性。從整體看,目前高校對教練員的管理環境不利于教練員的成長發展。高水平隊教練員的執教水平有待提升,執教水平提升的主體是教練員,如何保持教練員的職業興趣,激發教練員的職業激情,使教練員全身心的投入訓練,不但是教練員自身的職業需要,更是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發展的需求。
從高水平隊的生源渠道看,主要來自于退役運動員、在役運動員、單招高水平運動員和降分錄取特長生四個方面。退役高水平運動員免試進入高校繼續深造,雖然有國家政策支持,但是渠道并不暢通;在役運動員主要是高校和體育系統聯合培養的一種模式,這種模式保證了運動員的高質量訓練,保證了運動員的運動成績的提高,運動員可以代表學校參加學生比賽,為學校爭得榮譽,但是在文化教育方面,很難達到高校畢業生應該具備的條件,在運動訓練方面也無助于高水平隊的實質提高和發展。一般高校要求單招高水平運動員達到一級以上水平,文化課成績單獨考試,這部分運動員有較高的運動水平和高中系統學習文化知識的經歷,理應成為高水平隊發展的主力軍,但是,基層早期專項化訓練的情況普遍存在,運動發展的潛力過早開發,制約了一部分學生大學期間運動水平的進一步發展空間,同時,突出的學訓矛盾分散了訓練的精力,畢業后的就業減弱了學生訓練的動力。降分錄取的特長生一般要求運動成績達到二級水平,這部分學生有較好的文化學習基礎,對運動訓練有較強的興趣,同時基本不存在早期過度訓練的情況,通過科學化的訓練和精細化的管理,這部分學生能很好的解決好學訓矛盾,如果能通過保研,在大學的訓練周期可以達到七年,從時間上看,在科學選材的基礎上,通過七年的高水平訓練,有條件培養出優秀運動員。
學訓矛盾是高校高水平隊建設普遍存在的重大現實困難,多年來這一問題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美國的奧運會選手大多來自高校,大學體育聯盟對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招生有統一的管理和要求,高校對運動員大學生文化學習的畢業要求和普通學生持同一標準,運動員大學生基本不存在學訓矛盾,很多運動員大學生畢業后,成為了社會的精英人才。通過對比和近年來高水平運動隊建設的經驗總結,可以得出,解決學訓矛盾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從教育和訓練理念、制度建設、招生管理、培養目標、培養模式、精細化管理和科學訓練水平等多方面進行統一的部署和安排。其中在以下方面可以進行改進:提高招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嚴格招生的文化成績管理,使進入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有能力完成學業和訓練;提高教練科學化訓練的水平,提高訓練的實效性,避免過度訓練、疲勞訓練,加強每次訓練后的恢復保障,盡量減小訓練對學習的影響;制定精細的運動員專業培養方案,提高文化學習的效率,保證核心課程的學習質量和效果;安排專業的教師協助運動員進行學習計劃、職業規劃和時間管理等方面正確制定和高效運轉。
中國大學生運動會每四年舉行一次,但是運動員參賽以省市為單位組隊,不代表學校,這樣打擊了學校為省市輸送高水平競技人才的積極性。全國大學生各體育賽事每年都舉辦單項賽,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已然成為各大運動品牌進行宣傳的舞臺。雖然我國的大學生體育競賽制度在不斷完善,但是比賽少、缺乏校園之間的交流以及高水平大學訓練基地極度缺乏等現象仍普遍存在。
(1)借鑒先進的培養理念和管理經驗,提高招生的文化成績要求,嚴格招生的文化成績管理,使進入高校的高水平運動員有完成學業和訓練的能力;
(2)完善高校運動員學籍管理制度,對運動員的文化學習做出嚴格要求,每個學期對學習成績不合格的運動員,適當停賽。高校今后在體育人才的培養上,競技能力發展與文化教育要同步并進,教練員抓訓練,不能犧牲運動員的學習時間,“體教結合”的終極目標是追求人的全面發展;
(3)對有條件的高校,應設置專職教練員,讓教練員安心從事教練工作。實行教練員進修機制,不斷提高教練員的帶隊經驗與執教水平。職稱評審應設置符合教練員崗位特點的評審要求,對比賽成績應量化納入評審考核范圍;
(4)采取延長畢業年限,減輕運動員邊比賽邊比賽邊學習的學訓壓力,同時設立專職教師給予學習輔導,幫助其完成學業,協助運動員進行學習計劃、職業規劃和時間管理等方面的正確制定和高效運轉;
(5)高校在醫務監督、疲勞恢復、營養配餐方面需要不同專業的職業人員,還需協調后勤、醫院等不同部門參與,像專業隊那樣的整合機制目前高校還很缺乏,有待進一步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