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容,陳玉婷,李燕飛,鄧銘清,陳志妹
(廣東茂名健康職業學院,廣東 茂名 525400)
目前,我國正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在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辦學方針指導下,高等護理職業教育以培養優質應用型臨床護理人才為目標。OBE教育理念是以教學成果為導向,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檢驗教學成果是否符合社會崗位所需的新型教育理念。因此,在高等護理職業教育改革中推行OBE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文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初步探討OBE理念在高職護理學專業中的應用,為高職護理學專業教學模式改革提供借鑒。
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又稱為“成果導向教育”,是興起于20世紀的美國,隨后在英國、加拿大、南非等國和我國香港得到推崇的一種教育理念。美國學者斯派帝(Spady W.D.)撰寫的《基于產出的教育模式:爭議與答案》一書中把OBE定義為:明確定位培養目標并系統組織實施教學過程,以確保學生圍繞培養目標而開展學習活動,使學生在畢業時獲得實質性的學習成果[1]。OBE是有效打破傳統“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的教學設計思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并逆向設計教學過程的新興教育理念。OBE理念經過對學習方式、目標確立、學業成果等一系列改革做出新的詮釋,形成新時期新背景下教學改革的清晰脈絡[2]。
傳統教學模式采取“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為中心”開展教學,而這種灌輸式教學模式并不能真正激發高職護理學專業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潛能,由于學生對護理學專業及專業發展前景比較陌生,甚至有少數學生是因為高考落榜而迫不得已才選擇高職護理專業且還未走出高考落榜的陰影,這種消極的學習情緒在一定程度上給教學帶來了困難。而高職學生只有兩年在校時間集中學習理論知識,時間短、內容多,因此護理學專業基礎課程大多從第一學期就已開設,而有一部分護理專業基礎課程,如基礎護理技術課程具有綜合性、應用性、操作性強等特點,由于學生缺乏相關基礎理論知識,學習難度較大。此外,高職大一新生從中學生到大學生這種角色轉換及學習方式從被動到主動的轉變都需要一定時間,在短時間內其學習持久性和理論學習積極性都不高。因此,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學效果不理想。
現在大力推廣的“互聯網+”背景下護理專業教學倡導的是將傳統課堂授課與網絡信息化教學相融合,信息化教學手段也日漸豐富,并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了多途徑的自主學習方式,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增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但通過調查發現,這些先進技術的運用通常并不是從教學實際出發的,而只是單純因為其屬于新技術,有些甚至只是教師為參加教學比賽或職稱晉升需要,為信息化而信息化。實踐證明,并不是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采用信息化教學模式,傳統的學徒式教學模式在高職護理學專業教學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種過于注重形式而忽視實際教學需要的盲目運用,既不能有效提高教學效果,還會對師生造成極大負擔。
自主學習是在提高學生專業學習興趣與動機的前提下所實施的能動性學習,其注重學生個人的自愿性、積極性以及主動性。由于高職學生自我把控能力、理解能力、網絡信息技術運用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且在我國長時間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下,大部分學生更習慣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缺少自我管理、自我規劃與自我鼓勵,這就導致他們在學習中容易產生困惑,無法有效篩選合適自己的學習資源,從而在課堂中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果不理想的情況。此外,由于過分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自主學習,一些教師對個人主導角色認知不準確,甚至做“甩手掌柜”,沒有很好地引導及組織開展課堂活動,對教學整體把控及學習輔導不足,導致學生浪費大量學習時間,無法實現深度學習,最終影響了教學效果。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的環節,傳統護理教學評價大多采用終結性評價,評價方式模式化、形式化,評價標準一致。這種定性評價更注重學生最終對知識的掌握程度,缺乏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過分關注認知目標,限制了教師對學生認知能力以外的其他發展的關注[3]。且高職護理學專業由于學生數量較多,大多采用大班授課方式,在日常教學中,教師通常無法做到及時反饋,即使進行了反饋,其形式也大多過于簡單,沒有針對具體問題展開深入探討與分析,忽視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及探究精神的培養[4]。
護理學專業與中國衛生事業的發展及人民的健康息息相關,明確該專業人才的工作環境及要求,在此基礎上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進而精準定位高職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遵從國家對職業教育人才發展的要求以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對醫療衛生人才的要求,依據院校自身辦學定位及特色,參考同專業國家規定的人才培養目標、規格、專業課程體制、人才培養效果等制訂高職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以及教學具體安排。與此同時,還要積極改變專業人才培養思想,基于OBE理念,從社會實際需求出發,探索人才培養目標,依照人才培養目標設定畢業要求,并且畢業要求應由醫療衛生體系全面檢測,整個課程體制進行逆向審視,明確其是否能夠真正支撐人才培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以及畢業要求等。
傳統教學模式將學生獲得多少知識作為教學目標,教師根據教材單向給學生傳遞課程知識,課程內容即師生所用教材,這種以學科為中心的教育理念顯然不符合現代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培養[5]。根據OBE理念,專業學習應優先于課程學習,課程學習應優先于教材內容學習。即課程建設時,課程團隊首先應根據專業學習逐步分解出課程學習目標,明確各目標對畢業要求指標分解點的支撐度,反向設計教學內容[6]。因此,在護理學專業課程建設中,應將課程的理論、實訓和實踐教學進行統一,教學活動應在基礎知識傳遞、基本護理技能訓練上更注重護理綜合能力的培養。
傳統護理學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強調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的掌控,忽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作用。顯然這種教學模式跟OBE教育理念不符,因此,必須積極探索符合OBE理念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及學習目標創設護理情境,以臨床護理問題為導向,引導學生在教材的基礎上發散思維,積極主動多途徑尋找相關資料從而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僅僅以單純學習教材知識為目標。根據臨床護理案例設計與教學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方式,將基礎知識融入具體的臨床案例中,讓學生在對案例的分析和探究過程中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并在過程中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在整個過程中起引導、組織、促進、幫助、把握方向及評價的作用。在傳授護理基本知識及基本技能的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的決策性思維能力、溝通關懷能力及評判性思維等綜合能力[6]。傳統的課程教學效果評價及考核側重于考查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多以終結性評價為主。在OBE教育理念下,應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和發揮自己獨特個性的空間,考核評價應以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并根據具體的課程特點協調好二者之間的比例,體現多元化評價指標,使學生獲得愉快的學習體驗。
全面貫徹并有效落實院校自身獨特的發展戰略,重點體現專業為本、校企合作的辦學特征,充分體現院校前沿的辦學思想及創新性理念,大力開展院校特色課程,例如護理美學、護理人際溝通、護理健康管理等,強化學生的美學意識,拓展他們在健康維護及管理方面的知識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