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秀健
(北京師范大學香港浸會大學聯合國際學院 廣東 珠海 519087)
竹木制作與紙扎工藝的盛行,給南獅制作造就有利的環境。南獅運動起源于現今的佛山南海,南獅獅頭的制作精于南海。南獅運動起源傳說有三種:一是佛教文化說,古代的獅子作為外來之物,佛教文化認為獅子原是文殊菩薩的坐騎,與龍、鳳、麒麟并稱四大祥瑞之物。南方人民信奉佛教,獅崇拜文化濃厚,獅子有鎮妖驅邪之功效,是祥瑞之兆;二是“年”獸傳說,傳說在廣東佛山一帶,經常有瘟疫發生。瘟疫發生后,總會有一頭神獸出現,瘟疫便自行消失。久而久之,當地民眾認為神獸具有驅邪鎮妖的本領,于是民眾就在農閑時間,用熟練的竹扎技術,用竹篾和彩布扎成神獸的模樣,并鑼鼓敲擊模仿神獸的聲音,并在自家門前掛上神獸愛吃的蔬菜,舞動采食,祈求驅邪鎮妖的功效;三是歷史隱喻,食青即反清。南獅表演中,必須存在的環節:采青。南獅活動就是當時反清組織進行掩飾和傳遞信號的一種活動形式,目的是通過南獅活動擴大群眾基礎,教授武藝,為反清活動積聚資源。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定義,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都有明確的闡釋,從定義上來看,語言、傳統美術、音樂、舞蹈、禮儀、節慶、知識技能及其對應的實踐方式、實體工藝品和傳統的手工技能等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 “文化”內涵構成元素。
南獅手語,是南獅運動獨有的文化元素。無論是單獅表演,還是群獅表演,手語表達能更好地完成鼓樂與獅子配合度。特別在環境不熟悉或情節突改、時間突變的情況下,在場表演者有時是察覺不到的,這時候就要靠場外指揮者把信息用手語傳遞給舞獅人或打鼓人。南獅手語主要有六種:獅大花:用五指半散開,包成開花形;獅拜禮:用食指、中指屈成跪狀,向下叩動;獅跳三醒:用拇指、食指作圓形,中指、無名指、尾指合并舉高,形似OK手勢;獅舐七星:用拇指豎直,食指、中指合并成手槍形狀平伸向前;獅食青:拇指在下,食指在上,合并成鳥嘴形狀,不停地開合;收獅:把拳頭緊握高舉。
以傳統歷史人物的面貌特征以及性格特點,結合粵劇人物臉譜畫作來制作南獅造型,主要有劉備獅:黃底白須、彩球、金黃獅身;關羽獅:紅底黑須、如意祥云、龍眉單鳳眼、綠紅黑獅身;張飛獅:黑底黑須、青鼻鐵角、黑色獅身。趙云獅:青面、黑須、青色獅身;馬超獅:通常是白底、黑或藍紋、黑眼半合、眼角含淚、角上掛白布條、白眉白須,形象憔悴;黃忠獅:區別于劉備獅,以黃色為基調,表達老當益壯、德高望重,一般不使用,是相贈之物。
打鼓文化在中國已歷史悠久,原始社會鼓作為祭祀的用途,認為敲鼓能通天。鼓是生活娛樂的器具,如:“土陶鼓”標志著農耕文化型舞蹈的開端;周代時期,被稱為八音的首領;唐宋時期,鼓與舞相結合的樂舞形式,成為鼓舞、激勵的活動項目在民間展開,這也是鼓文化的來源與形成。除了生活娛樂使用,鼓的應用范圍還在報時、預警、戰爭助威等領域。中國舞獅運動南北獅鼓的打法截然不同。傳統南獅鼓法與傳統武術有關,廣州、佛山一帶的詠春以“三聲”鼓為主;廣西流行的和洪拳、蔡李佛拳是以“七聲”鼓為主;佛山南海地區習慣以“三七聲”鼓為主。“三聲”鼓譜聲律強弱分明,動作幅度相對較小。“七聲”鼓譜聲律雄壯平穩、抑揚頓挫、律感清晰,動作幅度較為大。“五聲”鼓,又稱梅花鼓,現代較為流行。鑼鼓鈸的節奏的配合,同時配合獅子神態表現,要求展示出鼓隨獅變的情景氛圍。
(1)儒家倫理文化。
儒家倫理文化的“三綱五常”、“四維八德”已經成為中華兒女的文化傳統和人生努力指引與路徑。造型以劉備、關羽、張飛、趙云、馬超、黃忠的性格特征分別以金黃、紅、黑、藍白、青、黃三種顏色制作,劉備獅代表智、仁、勇;關羽獅代表義,俠肝義膽;張飛獅代表勇,驍勇善戰;趙云獅代表忠,忠肝義膽;馬超獅代表孝,孝義人人知;黃忠獅代表敬,象征著德高望重。形象生動地表達傳統儒家倫理的忠孝仁義禮信勇。鬢毛和眉毛都是黑色,表示這頭獅子年輕力壯,領導舞獅隊的是位年輕的師傅;鬢毛和眉毛都是白色,領導獅隊的是一位年齡較長的前輩,身份地位德高望重;獅頭皆為白色的是代表白面書生,儒雅飄逸。南獅文化處處體現出倫理思想。
(2)佛教文化。
南獅點睛儀式蘊含著佛教文化元素,有逢兇化吉之意。一般新的獅頭使用前都要焚香拜祭,類似于佛教開光儀式。有資格開光點睛的都是德高望重的人士或者是受邀表演的主人,一般點睛次數以六下為佳,分別在獅子的雙眼、額、舌頭及獅身點上配以白酒的朱砂漆,取“六六大順”之意,每點一個部位都會附上吉祥的話語。
(1)技術特征。
南獅有馬步、弓步、跪步、吊步、虛步、撲步稱為步型;麒麟步、插步、大小兩移步、小跑步、躍步、開合步稱為步法。動作幅度大而不夸,力度松緊有度,剛柔結合,利用步型步法模仿真獅子的看、站、走、跑、跳、滾、睡等形態,形象生動做出睜眼、洗須、舔身、抖毛等動作。還能做出高拋坐頭、騰空推舉、鉗腰飲水、壁虎功等高難度技巧,展示翻山越嶺的本領。
(2)神態表現。
南獅動作注重外在形態,神形兼備,表達出喜、怒、哀、樂、動、靜、驚、疑八態的精氣神。每個神態配合一定的技術動作。如:喜則歡快碎步移動;怒則開合三拋;哀則閉目傷感穩步沉思;動如猛虎擒羊利落;靜如靈貓似鼠出穴;見物必懷疑,見紅則驚嚇;見水則戲玩;見柱則撕咬;見橋必探視;見臺必瞭望。
(3)套路編排。
傳統南獅表演以姿體語言來“講”故事。故事情節以破陣為目的,傳統青陣分為形、意、陣法三類。形是以物價擺設成各種動物的形態(如龍、蛇、蟹、蝎等);意是以吉祥之兆為題,如高青寓意步步高升,蒸蒸日上;椰子青寓意兒孫滿堂等;陣青的擺設,目的時要考驗舞獅人的技巧和智慧。南獅套路編排借助器械工具表達山、嶺、巖、谷、溪、澗、水、橋、洞等意思按照睡獅、出洞、行禮、出行、尋青、喜青、疑青、探青、采青、戲青、食青、醉青、吐青、回禮、謝禮、歸洞等一系列的動作進行表演。
傳統南獅分佛裝獅和鶴裝獅。地方不同,其獅形的制作也不同。佛裝獅特點是造型一般額高而窄,眼大能轉動,口闊、背寬、鼻塌、面頰飽滿,牙齒能隱能露。鶴裝獅特點是有鴨嘴和青蛙嘴兩種嘴形,眼企、吊眉。鶴山獅造型不露齒。南獅制作是純手工的,以傳統人物的臉譜為模型,一般分為扎架、貼紙、晾干、貼花、上色、裝飾等六個步驟。工藝制作繁瑣,每個工種都要求一定的工藝技術。
南獅文化是在特殊文化空間和民俗語境之中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嶺南特色。在南北朝---唐宋期間,獅文化盛行于南北朝舞獅運動主要以北獅為主,僅供上層階級觀賞娛樂以及祭祀活動。隨著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以及階級斗爭的不斷深化,因此劃分為北獅和南獅兩種派別,南獅從古代北獅脫胎而來,在廣東嶺南地區成長,受嶺南文化的熏陶,獅頭制作與舞獅技法也略有不同。此階段的南獅運動處于萌芽,是下層階級農閑時休閑作樂的娛樂方式。在明清時期,南獅運動發展相對成熟,但受到種族斗爭以及外國侵略者的影響,南獅文化顯示出當時國民尚武、愛國的精神。改革開放時期,舞獅運動由民間活動上升為體育項目,相繼成立中國龍獅運動協會,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舞龍舞獅分會等各類組織,舉辦了大量的國內外舞龍舞獅賽事,積極推動了南獅運動的發展。為了保證南獅競賽的規范,先后制定一系列競賽規則,包括器材服飾、動作難度分類、自選套路的規定以及動作失誤扣分細則等等。2019年10月國慶70周年聯歡活動,同年12月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文藝晚會,龍獅運動亮相國家的表演舞臺,向祖國獻禮,歌頌祖國的繁榮昌盛。近代南獅的發展,融合西方競技體育的發展模式,以強身健體,休閑娛樂為主要目的,展示中華兒女不畏艱辛、團結友愛、勇攀高峰的精神面貌。
人的文化習得行為主要在民族群體內部完成,所習得的也主要是本民族的文化,這種文化的適應和認同是同步的。無論人處何地,其本族文化是個人的精神支柱。舞獅是維系華人世界的重要文化紐帶,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最早的發源地,粵商更是漂洋過海。每逢佳節或重大慶典,華人總會邀請南獅來舉辦“采青”活動來維系華人的情感。另外,村落文化、武館文化與南獅運動結合,文化的豐富性與交流性促使種族、社會組織或者個人產生了自我的民族的認同感以及跨文化交流與互動,強化了社會凝聚力。
(1)寓教于樂。在南獅表演中,處處彰顯儒家知大知小,尊老愛幼、謙卑、禮讓、尊重的次第格局。以左為尊,因此拜師動作從左到右。傳統禮節中在入廟、入祠堂等地方要求先拜神靈、在拜祖先、后拜主人;在兩頭獅“會獅”的環節,領隊要互相問好或互贈請帖,獅子要低首跪步互拜,跪得越低表示越尊重。表演者不能踢腳、刷牙、捋須、眨眼、跳躍、雙起飛、擺尾等動作,切忌不能用獅頭聞對方屁股、咬尾巴,陪同隊員搖旗吶喊或向對方指手畫腳等不禮貌行為;
(2)強身健體的有效手段。傳統南獅要求腰馬穩健,以武術為根基,要求全身協調運動。南獅造型站姿,要求表演者具有良好的下肢力量和靈活的身體柔韌性。在完成難度動作時,更要求表演者有良好的彈跳力,上肢的爆發力以及腰部核心力量。除了要求表演者有一定的身體素質之外,更重要的是表演者兩人的技術配合能力和樂感節奏配合。
南獅運動從其的形成發展來看,它是一項自發的,自娛自樂的,強身健體的民間傳統活動,以其獨特的活動表現形式,形成一種鼓舞、激勵的精神力量,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傳統南獅套路主題多采用深遠的歷史典故或者神話傳說,傳達出不畏艱苦,力爭上游,拼搏進取的精神力量;受獅崇拜的影響,人們認為獅子是一種威武、勇敢、正義、權利、力量的象征。融入佛教文化的元素,人們把想象中的祥瑞之氣加入其身,具有鎮宅驅邪,吉祥象征之意。
南獅運動在佛山市南海地區有著濃厚的南獅氛圍和深厚的群眾基礎。南獅作為南海人民的精神支柱,代表著積極向上和奮發進取的精神寫照。歸納分析南獅運動的起源,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提出南獅運動的“文化”內涵包括南獅手語、獅形臉譜、南獅鼓樂文化、傳統文化、藝術表現、南獅制作工藝六方面。獨特地域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強化社會凝聚力、加深種族認同感;強體育人的功能;寄托情感的活動載體是南獅運動的歷史價值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