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海安市高新區胡集小學 范小紅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思想,給了我們數學教學這樣的啟示:教學活動的開展要以“做”為核心,融入學生的生活經驗,到實踐中去學,手腦并用,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起來,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讓“教”與“學”都在“做”的過程中完成。新課改背景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教學做合一”思想,彰顯出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現實意義。在此,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做如下幾方面探究。
“教學做合一”的教學理論確立了師者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教學做合一”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教師的“做”是“教”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才會有學生的“學”。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認真分析學生的數學能力、生活體驗、思維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確定教學目標。明確每節課教什么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基本路徑。教師的教必須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來開展。陶行知先生明確指出,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以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在最短的時間內釋疑解惑。教師作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必須認識到學生是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如果在教學活動中不重視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學”的效果就不會理想。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留給學生自主學習思考的時間,注意傾聽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對于在學習中出現困難的個別學生,還要進行一對一的輔導,使學生真正學會、會學。只有教師的主導地位與學生的主體地位統一了,教學目標的實現才會有支撐。
比如,在教學“萬以內數的加法運算”的知識時,教師結合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了一些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問題,讓學生在“玩”中學。教學中,師生共同營造了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首先帶領學生復習了十以內加法的運算方法,提出學生關注的萬以內數的加法計算問題,抓住了學生好奇心強的心理,順勢而導,使學生很快進入教學當中,一步步實現了本堂課的教學目標。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師的責任是教會學生“學”。“教學做合一”思想對于如何教會學生“學”,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在做上教”,還要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因為“生活即教育”。小學生正處在良好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課堂中,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注意力保持時間很短,這就對教師順利的“教”提出了挑戰。而在“做上教”,可以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吸引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主動探究數學知識,使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學”。
比如,在《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教學的“寓教于樂,鞏固新知”環節,教師為了讓學生將所學到的新知應用到生活中去,將練習設計成學生十分熟悉的生活場景。教師創設了兒童樂園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活動中應用新學到的面積計算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首先,教師讓學生比較兒童樂園中的電動區和親子區哪個面積大,加深學生對面積的認識。然后,出示兒童樂園的草坪示意圖:兒童樂園內有一塊邊長為15米的正方形草坪區,游樂場的建設者想在草坪中間建造一個邊長為3米的正方形花壇,請學生計算完工后草坪的面積。在日常的教學中,課堂教學進行到這個時段時,有些學生已經產生了疲勞感,思想會不由自主地開始“開小差”了。生活化情境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積極參加這一學習活動,他們在“做”的過程中強化了面積公式的理解,感受到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真正體現“在做上教”的妙用。
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視兒童手腦并用的問題,他曾明確指出,如果教師只知道讓學生用腦而不用手,學生的學習能力就不能得到有效的鍛煉。但是不可否認,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下,只用腦不用手的教學方式普遍存在。讓學生于“做”中“學”,就是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創造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獲得數學知識,提升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
比如,《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主要目標是:學會正確辨別物體形狀,能夠從物體的正面、側面、背面來觀察物體的形狀;觀察物體時所處的位置不同,觀察到的物體的形狀也不同;培養學生細致觀察事物、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設計了“體驗成功,實踐新知”的教學環節。首先,教師將幾張新拍的校園照片展示出來,向學生提問:“請大家仔細觀察,這是什么地方?”接著,出示學校的校園主題雕塑圖,再一次提問學生:“大家請看,我們學校的主題雕塑美不美?平時你是否認真觀察過?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是觀察物體,為了更好地感受觀察物體的奇妙,現在大家一起跟老師去觀察我們的校園主題雕塑吧。”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觀察主題雕塑,教學活動也進入操作實踐環節。老師為學生提供了這樣的操作活動:“同學們,老師要請你們幫忙了,這幾張照片是學校雕塑的不同面,老師不小心撕壞了,你們能幫我拼一拼嗎?碎的照片都在你們的桌子上,看看哪位同學拼得最快!”學生拼完后,教師拿著學生拼好的照片提問:“這張照片是從雕塑的哪個位置拍攝的?”由此引領學生經過思考加深對正面、側面、背面的認識。最后,教師對學生的實踐活動作出總結:“今天大家學會了觀察物體,不同的位置觀察到物體的形狀是不同的。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從多個方面觀察事物,做一個會觀察、善思考的小學生,你們有信心嗎?”學生在“做”的過程中,應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問題,在拼圖操作中,學生需要經過細致的觀察才能做完,這樣的操作形式富有創新性,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發揮了主體作用,同時也使他們感受到了數學的魅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以“教學做合一”思想為指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是備受廣大教師關注的課題。數學素養就是學生在數學學習中,通過自身的時間和認識活動,獲得的數學知識、技能、思維、品質等方面的素養。學生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數學素養,才能為以后的數學學習和應用打下良好的基礎。
比如,在《三角形》的教學中,教師滲透了“教學做合一”,先引導學生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理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識,并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讓學生認識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接著,讓學生畫三角形,思考三角形的特點……三角形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看到的一種圖形,教師將重點放在三角形的穩定性、定義及分類上。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解決了重點難點問題,在老師的引導下主動去做,手腦并用,最后對所學知識作出總結歸納,加深認識,真正體現出了“教學做合一”教學活動對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數學素養所發揮出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育思想歷久彌新,對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有著深刻的啟迪。小學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教育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及學生今后的全面發展。小學數學教師要深入學習陶行知教育思想,并在教學活動中積極實踐,努力打造出充滿生機的高效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