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茹君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最為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視力下降,隨著病情發展會造成玻璃體積血,視網膜脫離和新生血管型青光眼等,最終導致視力的喪失[1,2]。復方血栓通為理血劑,具有活血化瘀和益氣養陰的作用,能夠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但部分患者會出現藥物過敏、燒心、反酸等不良反應。羥苯磺酸鈣作為一種血管保護劑,能夠改善微循環,下調還原酶的合成量,抑制血管活性物質對微血管高通透的作用,保護血管,還能降低血小板的高活性,預防血栓形成。還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通過抑制平滑肌細胞的增殖來增強動脈舒張作用[3]。本研究旨在討論羥苯磺酸鈣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視力的影響,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6 月~2019 年5 月本院收治的820 例(1491 只眼)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410 例,740 只眼)和觀察組(410 例,751 只眼)。對照組男220 例,女190 例;年齡52~73 歲,平均年齡(60.33±4.60)歲;病程8~18 年,平均病程(12.70±3.06)年。觀察組男201 例,女209 例;年齡55~75 歲,平均年齡(62.35±4.18)歲;病程9~18 年,平均病程(11.55±3.42)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和病程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診斷標準:參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診斷與治療》[1]中的相關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已確診為2 型糖尿病患者;經眼底造影檢查證實為單純型Ⅰ、Ⅱ、Ⅲ期眼底改變患者;血糖控制穩定,空腹血糖(FBG)<9 mmol/L,餐后血糖(PBG)<12 mmol/L;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有青光眼、視網膜脫離者、視神經疾病等其他眼部疾病者;高血糖未得到有效控制者;合并嚴重心、肝、腎和造血系統疾病者;已進行手術治療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對本研究藥物過敏或有藥物過敏史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復方血栓通膠囊(廣東眾生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30017,規格:0.5 g),500 mg/次,3 次/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服用羥苯磺酸鈣膠囊(上海朝暉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088,規格:0.5 g),0.5 g/次,3 次/d。1 個月為1 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用藥4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參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治療進展》[2]由同一位醫生對患者的視力進行檢查,以眼底血管熒光造影及視力表數據為依據。評定顯效:患者眼底微血管瘤、出血、滲血等癥狀基本消失,視野擴大10~15°,視力提高至少3 行;有效:患者微血管瘤、出血、滲血等癥狀部分消失,視野擴大5~10°,視力提高1~2 行;無效:治療后患者癥狀基本沒有變化或加重,視野和視力的改善未達到上述標準。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②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ogMAR 視力、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應用視力表檢測并將視力值換算成LogMAR 視力;眼部血管瘤用X 射線拍片及電子計算機X 射線斷層進行定位和定向診斷眼部血管瘤和出血斑情況。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分別抽取兩組患者晨起空腹靜脈外周血5 ml,以3000 r/min 的速率離心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IGF-1,用免疫散射比濁法檢測血清TNF-α。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84.02%,高于對照組的59.19%,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ogMAR 視力、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比較 治療前,兩組LogMAR 視力、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LogMAR 視力、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均優于治療前,且觀察組LogMAR 視力低于對照組,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小于對照組,差異具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TNF-α、IGF-1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只(%)]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ogMAR 視力、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LogMAR 視力、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TNF-α、IGF-1 水平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的一種,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改變的眼底病變,其發病機制主要因長期高血糖、蛋白質及脂肪代謝異常狀態下引起的機體視網膜血管通透性增高,使得視網膜內聚集液體,血管受到阻塞導致視網膜缺血等。隨著病程增加還會形成微血管瘤、內皮細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等增殖性病變。嚴重者還可導致患者視力減退甚至失明。隨之而來出現炎性因子的高表達、粘附分子的高表達、血管內皮細胞增生死亡以及視網膜內的微血管發生異常等炎癥表現[4]。復方血栓通膠囊由丹參、三七、黃芪、玄參四味藥組成,其可通過抗氧化作用抑制細胞的凋亡,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微循環、抗脂質過氧化等作用。但部分患者會出現胃部刺激反應、惡心、腹脹等不良反應。
羥苯磺酸鈣膠囊的主要成分是羥苯磺酸鈣,是一種血管保護劑,可用于糖尿病性微血管并發癥,能有效抑制和逆轉導致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三高”因素:可降低毛細血管高通透性、血小板的高活性以及血液的高粘滯性。有助于減輕內皮細胞的滲透性及功能的紊亂性,降低血液粘稠度,且能夠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視網膜的血液微循環,穩定視網膜屏障,從而減輕視網膜滲出和出血癥狀。羥苯磺酸鈣還能改善患者的眼底血管熒光造影,降低眼壓,發揮改善視力和視野的作用[5]。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LogMAR 視力低于對照組、出血斑面積及血管瘤體積均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羥苯磺酸鈣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臨床癥狀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視力狀況,與郝曉軍等[6]研究結果一致。炎癥反應參與血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發生發展中,血清TNF-α 存在于增生性糖尿病視網膜患者的玻璃體、纖維血管組織及視網膜血管內皮細胞中。TNF-α 的抑制使得視網膜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和周細胞的凋亡異常。血液中的IGF-1 是具有胰島素樣活性的單鏈多肽,對眼部的發育起到重要作用。但因患者長期的高血糖狀態使得視網膜缺氧、缺血,視網膜組織中IGF-1 高度表達,會導致纖維組織增生。羥苯磺酸鈣能夠改善視網膜血管的通透性,延緩血管異常增殖,有效降低血清TNF-α、IGF-1 的水平。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血清TNF-α、IGF-1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表明羥苯磺酸鈣可有效調節糖尿病視網膜患者的炎癥因子水平,抑制炎癥反應;且療效確切,與胡菁等[7]研究一致。
綜上所述,羥苯磺酸鈣能夠有效緩解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視力水平,抑制炎癥反應,且療效確切,因此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