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紅
抗生素治療是臨床治療多種炎癥感染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長時間的治療給患者帶來一定的影響,容易引發腹瀉相關危險事件[1]。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是指使用抗生素后與抗生素相關的腹瀉,是抗生素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之一。除萬古霉素外,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可引起抗生素相關的腹瀉。患者以大便頻次增多、大便稀疏為主要癥狀,可伴有腹痛、腹脹等癥狀。近年來,由于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抗生素相關的腹瀉的發病率明顯增加。大多數抗生素相關的腹瀉患者預后良好,但如果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可導致嚴重脫水,輕度至延長住院時間,嚴重至死亡。防治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有助于縮短病情,降低并發癥風險,改善患者預后。抗生素一旦在臨床上不合理使用,將會對患者的健康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有必要加強抗菌藥物的安全使用管理[1,2]。同時,對部分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癥狀的患者,應及時給予無機鹽和水。因此,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十分關鍵,需要實施有效干預。本研究探討臨床藥師干預對促進抗生素治療患者合理用藥和減少腹瀉發生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納入本院2019 年1~12 月收治的100 例抗生素治療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50 例。研究組中男29 例,女21 例;年齡5~12 歲,平均年齡(8.21±1.41) 歲;病程1~2 周,平均病程(1.16±0.28)周。對照組中男27 例,女23 例;年齡5~12 歲,平均年齡(8.22±1.42)歲;病程1~2 周,平均病程(1.12±0.30)周。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藥師干預。常規干預即藥師根據醫生開具的處方發藥,患者自行服用。藥師干預具體如下。①要加強臨床患者抗菌藥物應用監測,在開展臨床監測的同時,加強抗菌藥物應用管理。干預措施應嚴格遵守我國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指導原則,盡量避免不合理應用,實現監測-干預-管理的統一模式。②根據疾病癥狀和病情的不同,對患者進行病因分析后進行治療,及時為患者補充水分和營養。③分析抗生素相關的腹瀉發病機制,可能包括以下幾方面:a.兒童由于抗生素、疾病等原因導致糖代謝不足,導致進食后乳糖不耐受,導致滲透性腹瀉;b.腸道菌群失調,導致分泌物腹瀉;c.抗生素影響腸道功能,引起吸收障礙;d.抗生素可加速腸道蠕動;e.病原菌競爭力增強,導致細菌性腹瀉。④制定策略。對兒童資料進行單因素分析確定危險因素,制定合理的干預方案,包括藥物干預的監測、培訓和實施。針對目前存在的廣譜抗生素非指標性使用、聯合使用率高、使用時間過長或劑量不合理等問題進行研究。通過醫生與藥師的討論,分析原因,總結方法,并結合調查報告、反饋意見和改進措施的書面文件,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最后,通過循環試驗來規范和控制抗生素的使用,使其保持在合理的使用范圍內。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情況及炎癥指標(CRP、白細胞計數)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4.00%(2/50)低于對照組18.00%(9/5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5.005,P<0.05)。
2.2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研究組患者CRP、白細胞計數分別為(5.23±1.27)mg/L、(6.25±1.34)×109/L,均低于對照組(9.44±2.19)mg/L、(9.31±2.56)×109/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0.455、11.397,P<0.05)。見表1。
表1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表1 兩組炎癥指標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抗生素是一種次生代謝產物,主要由細菌、真菌、放線菌、植物和高等動物組成,干擾細胞的生長、繁殖和發育[3]。據報道,可引起腹瀉的藥物約有700 種,抗生素占四分之一[4,5]。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嚴重程度與多方面原因有關:①在疾病早期,由于患者的非特異性,無法根據常規大便檢查和普通培養進行診斷。容易誤診為普通性腸炎或細菌性痢疾,治療期間不能及時調節,仍以原藥治療,患者臨床癥狀得不到改善。它還可能導致患者腹瀉惡化。②臨床上進行的治療、檢查等醫療程序越多,復雜性越大,腸道損傷越嚴重,增加了患者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幾率。③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嚴重程度與醫院感染的類型和有無繼發感染有關。④患者使用抗生素的時間越長,聯合使用抗生素的種類越多,發生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風險就越大。⑤使用先進的廣譜抗生素的患者越多,他們患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一旦在臨床上不合理使用抗生素,會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患者的治療中,由于抗生素的藥物性很強,患者對抗生素容易產生較大的過敏反應,一旦使用不當,就會導致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生,對患者身體造成很大的傷害和影響[6,7]。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的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合理選擇抗生素。因此,患者一旦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癥狀,容易造成脫水,同時患者體內的大量無機鹽也會丟失,導致體內電解質紊亂,從而影響患者的疾病治療和身體恢復。在臨床實踐中,特別是在患者抗生素使用過程中,有必要加強抗生素的安全使用管理。同時,對部分出現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癥狀的患者,應及時補充無機鹽和水[8,9]。
本研究中,對照組采用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藥師干預,結果表明,研究組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CRP、白細胞計數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左玉鵬[10]的研究也顯示,臨床藥師對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治療的藥學干預后,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和本次研究相似。結合研究結果進行分析,臨床藥師參與使用抗生素的干預,可以彌補臨床醫生的工作缺陷,減少抗生素相關性腹瀉問題。對不合理處方進行干預,可以減少誤用藥物,改善患者用藥行為,培養患者遵醫服藥習慣,減少不良事件的發生,從而達到有效的抗炎效果[11,12]。
綜上所述,臨床藥師干預對促進抗生素治療患者合理用藥的效果顯著,有利于規范藥物的合理使用,提高抗生素的治療效果,減少抗生素相關性腹瀉的發生,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