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東 , 黃輝如 , 楊美玲 , 李群山 , 張建新
(1 惠州市第三人民醫院, 廣東 惠州 516002; 2 惠州市中心人民醫院, 廣東 惠州 516001;3 惠州仲愷高新區人民醫院, 廣東 惠州 516229; 4 廣州中醫藥大學惠州醫院, 廣東 惠州 516001;5 惠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廣東 惠州 516001)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coronavirus-infected disease 2019,COVID-19) 在 2019 年12 月份以來, 短短數月就迅速在中國蔓延。 新型冠狀病毒 (2019-nCoV) 被證實為 β 型冠狀病毒,與SARS 病毒基因同源性高, 傳播方式基本一致。 人體感染2019-nCoV 后輕者無明顯不良癥狀, 多數可自愈; 但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咳嗽、 發熱、 乏力等感冒型癥狀, 容易被漏診或誤診, 若不及時給予針對性治療, 極可能進展為重癥及危重癥,并發膿毒血癥、 呼吸窘迫綜合征等癥狀, 最終死亡。
廣東省惠州市于2020 年1 月15 日首次發現該病案例, 截止到2020 年3 月 3 日, 共診治62 例。 所有患者經定點醫療機構治療, 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病例出院標準, 均已治愈出院。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20 年 1 月至2020年3 月惠州市所有確診的COVID-19 患者的基本資料及實驗室指標, 統計該地區COVID-19 流行病學情況, 旨在為臨床疫情防控與臨床診治提供參考, 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 2020 年 1 月至 2020 年 3 月惠州市 62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作為研究組, 診斷標準為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 (試行第五版)》。 其中男性 31 例, 女性 31 例,年齡 1 ~ 85 歲, 中位數 46.69。 40 例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 其中男性 22 例, 女性 18 例, 年齡 16 ~ 78 歲, 中位數 44.32。 兩組的性別、 年齡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 研究組患者2019-nCoV 核酸檢測為陽性。 排除標準: ①伴有其他嚴重肝腎心肺合并癥; ②危重型患者。
1.2 方法記錄研究組患者的基本資料、 基本癥狀及接觸史。所有人群均接受實驗室指標檢查, 研究組患者在入院確診時及出院時均進行相關實驗室指標檢測。 具體如下: 采集早晨空腹血樣, 離心處理后進行檢測。 血常規項目采用邁瑞BC-5390 全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 生化類項目采用美國強生Vitros 5600 全自動生化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 感染類項目采用廣州萬孚FS-205 干式熒光免疫分析儀及配套試劑檢測。 所有檢測均由經驗豐富的醫療人員嚴格按操作說明完成。
1.3 觀察指標①統計患者的流行病學相關指標, 如癥狀、 接觸史等。 ②統計血常規相關指標如白細胞總數 (WBC)、 淋巴細胞計數、 紅細胞計數 (RBC)、 血小板計數 (PLT) 等。 ③統計生化類相關指標如乳酸脫氫酶 (LDH)、 肌酸激酶 (CK)、 總二氧化碳 (TCO2) 等。 ④統計感染類相關指標如 C 反應蛋白(CRP)、 血清淀粉樣蛋白 A (SAA) 等。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計軟件處理數據。 基本資料以百分比表示, 采用卡方檢驗; 所有實驗室指標以中位數 (四分位數間距) 表示, 采用非參數檢驗。 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流行病學情況分析研究組患者中, 惠東縣29 例, 惠城區13 例, 大亞灣區 6 例, 惠陽區 5 例, 博羅縣 5 例, 仲愷區 4例。 31 例表現為發熱, 17 例咳嗽, 3 例畏寒, 2 例咽痛, 23 例無明顯癥狀。 55 例有湖北地區接觸史, 2 例無外地接觸史, 5例有其他省市接觸史, 40 例患者有群體接觸且感染。
2.2 兩組的血常規及感染指標比較研究組入院時的WBC、 淋巴細胞計數顯著低于出院時及對照組 (P <0.05), CRP、 SAA水平顯著高于出院時及對照組 (P <0.05)。 見表 1。

表1 兩組的血常規及感染指標比較
2.3 兩組的生化指標比較研究組入院時的LDH、 CK、 TCO2水平顯著高于出院時及對照組 (P <0.05)。 見表 2。

表2 兩組的生化指標比較
從2020 年1 月15 日發現惠州市內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以來, 截止到2020 年3 月 3 日, 共確診 62 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 為了有助于后續該地區新冠疫情的防控與診治, 本研究對該62 例確診患者進行流行病學統計, 結果顯示男女患者各 31 例, 分布均衡。 年齡 1 ~ 85 歲, 中位數為46.69, 占比最多的是 31 ~ 50 歲、 51 ~ 65 歲, 提示該病高發于中青年人群。 62 例患者中, 多數患者表現為發熱、 咳嗽等典型癥狀, 少數患者伴有畏寒、 咽痛等其他癥狀, 存在誤診為其他呼吸道疾病的風險, 后續疫情應加強輸入性病例防控。
COVID-19 的診斷是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 目前COVID-19 的診斷金標準是核酸檢測陽性, 但核酸檢測會因為采集與檢測過程中的操作及試劑等因素產生假陰性, 檢測周期長。 為進一步提高診斷準確性, COVID-19 相關的實驗室指標檢測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根據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 (試行第五版)》 等相關診斷標準, 對該62 例COVID-19 確診患者及健康對照組進行血常規及生化指標檢測及比較, 結果顯示COVID-19 確診患者入院時的WBC、 淋巴細胞計數顯著低于對照組, 這與其他報道[1-2]基本一致。 但 COVID-19 導致機體淋巴細胞計數降低的機制尚未明確, 有其他報道[3]指出, 通過患者尸檢或患者細胞病理學研究發現, COVID-19 患者的淋巴結組織有壞死。 以往研究[4-5]中發現 SASR、 MERS 等冠狀病毒也會引起患者淋巴細胞計數降低, 而新型冠狀病毒與這兩者具有較高的同源性, 提示COVID-19 可能直接或間接攻擊機體淋巴系統, 導致患者免疫力下降, 進而導致機體產生炎癥。 本研究結果顯示, COVID-19 患者的 CRP、 LDH、 CK、 SAA、TCO2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 (P <0.05), 提示 COVID-19 患者確實存在感染性炎癥現象, 其中LDH、 CK 等心肌類指標呈上升趨勢, 這可能是由機體炎性因子異常或機體供氧需求失衡引起。本結果與李丹等[6]的研究結果類似, 但該研究對 COVID-19患者的普通型、 重型及危重型作了進一步研究, 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和值得今后研究借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