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曉峰
當今教育越來越重視人的創造性思維和個性化發展,《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語文課程要“為終身學習和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奠定基礎”。具體到作文教學,要從常態的生活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習意識、探究意識、發展意識,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
一、生活實踐與創新性表達的理論淵源
檢閱古代學者典籍,對生活實踐與作文創新性表達多有真知灼見。如劉勰《文心雕龍》中說:“窺情風景之上,鉆貌草木之中;吟詠所發,志惟深遠;體物為妙,功在密附。”“設文之體有常,變文之數無方。”劉熙載在《藝概·文概》中說:“言此事必深知此事,到得事理曲盡,則其文確鑿不可磨滅。”王充在《論衡》中說:“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悲音不共聲,皆快于耳。”其實質都是在探討以自然為源的作文中體現為文的“個性化”。
近現代以來,西方很多教育思想開始影響我國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如杜威在其教育名篇《我的教育信條》中闡述了“教育是生活的過程”,這對于我國現當代的語文教學思想和教學方式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例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論”,認為生活即教育。張志公先生在《從“想”“說”“寫”的關系談起》一文中說:“作文要寫得好,就得有生活,有知識,更重要的,得有正確的觀點和方法。”他在《重視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問題》一文中又說:“社會影響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學生每天都生活在語文環境之中。”這已經將整個生活看作“語文環境”。葉圣陶先生在《作文論》中將作文教學分成“怎樣獲得完美的原料”和“怎樣把原料寫作成文字”兩個部分。其中,“原料”當指與“生活實踐”密切相關的思想、情感、觀點等,而第二個部分則是如何將“原料”轉化為作文的技巧問題,最終要達到語言的發生是為著表達自我的目的。
二、生活實踐與創新性表達的要義界定
創新性表達能力的養成,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體現,而這種能力的形成則來自對生活的觀察、體驗與思考。目前高中學生作文中出現了諸多問題,如材料文字平面單調,思想觀點簡單淺俗,情感體驗虛假蒼白等。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關注生活,激發學生探索自然、感悟生活、體驗人生的主動性,讓學生的作文回歸生活、回歸本真,做到敘事真實、抒情真摯、說理真切。
生活是一種原生態的呈現,是為了生存、發展而進行的諸多活動,而實踐是為了某種目的、意圖而進行的有意識、有針對性的活動。本文所及的“生活實踐”,一是入乎其內,即作為生活者加強生活體驗,豐富生活經歷;二是出乎其外,即從作文者的角度鍛煉自己觀察、思考、品評生活的能力,形成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和思想觀點。總而言之,就是為了寫作而對日常生活中的人、事、自然、社會進行觀察和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情感體驗和審美體驗,從而將生活經歷上升為作文素材的實踐。
創新性表達是在生活基礎上,從自己的感受出發進行的創造性寫作。高中學生受制于生活經歷和體驗的缺陷,主體精神缺失,寫作材料單一,認識膚淺,情感蒼白,行文僵化,往往缺乏充滿鮮活生活體驗和獨到深刻思想的創新性表達。而創新性表達的核心是“個性化表達”,即韓愈所說的“能者非他,能自樹立而不因循者是也”。其一是“表達獨特的自我”,包括自我的獨特經歷、感受、情感和思想;其二是“自我的獨特表達”。其實也就是“表達什么”和“怎樣表達”,即內容和形式的統一。
創新性表達的最終追求是“自由化表達”,即在個性化表達的基礎上,達到“通變無方,數必酌于新聲,故能騁無窮之路,飲不竭之源”的自由境界。
三、基于生活實踐的創新性表達訓練維度
生活體驗可以來自對大自然的親近、對社會的觀察和思考,也可以從學習中獲取。總之,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能自由探索與創新的空間。
在激發學生生活體驗的基礎上,加強創新性表達的訓練。訓練的維度可以重點放在命題的開放性、題材的豐富性、體裁的自主性等方面。
命題的開放性。即把作文的命題權交給學生。教師可以把作文涉及的課程標準、教材要求、考查意圖等明確告知學生,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自由出題,或先有題后有文,或先有文后有題。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一定會有話可說,有事可敘,有情可抒,有理可講。
題材的豐富性。“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教師要鼓勵學生樹立信心,放下包袱,大膽地寫,用自己的語言寫自己的生活。也就是要提倡學生寫自己真實的所見、所聞、所言、所為、所感,不要脫離社會生活、家庭生活、學校生活而去寫空洞虛假的文章。只有走進真實的自然,走進真實的社會,走進真實的人群,走進真實的心靈,用自己的眼去觀察,用自己的耳去傾聽,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身心去體驗,從真實的生活中發現寫作的素材,汲取寫作的靈感,才是寫作成功的主要途徑。
體裁的自主性。即文體的裁量權也在學生。學習技巧是必要的,而自主選擇合適的技巧和文體,則是創造性作文的目的。讓學生自由書寫、自主傾吐、自然流淌、自在發揮,文體要求不必強求,按學生擅長的文體操作,能記敘的記敘,能議論的議論,能說明的說明,詩歌、寓言、小說、劇本等形式,均可呈現。
四、基于生活實踐的創新性表達訓練途徑
為達成上述目的,結合高中學生的實際,采用“周記”是非常適用的訓練途徑之一。筆者總結出周記訓練的“五步”模式,具體如下。
1.自我評估,自定方向
文無定法,文亦有法。學生對自己的寫作應有足夠的認識。多數學生對自己寫什么樣的作文缺少總結和思考,感覺茫然,不知道自己適合寫什么,能夠寫什么,有的學生反映,“感覺自己什么都能寫,但什么都寫不好”。通過周記訓練寫作,學生可以在各類題材、各種文體方面進行思考和選擇,從而激發寫作興趣、形成個性風格。
2.廣泛選材,抒寫本真
素材來源于生活。因此作文教學應給學生“松綁”,重視引導學生回歸生活,學會觀察,養成積累素材的習慣。
寫周記可以給學生充分自由的選材空間,有助于學生大膽地從真實的、平凡的生活中發現不平凡,捕捉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新材料。這樣,作文對學生的束縛少了,學生自主寫作、自由表達的空間就大了。
3.慢寫速評,及時反饋
當下的生活是快節奏的,但寫作要讓學生慢慢思考,用心感悟,這樣才能寫出“真性情”。教師對學生寫作的評價則應快速,做到有寫必“評”,及時反饋,激發興趣。“評”就是抓住周記中的亮點,撰寫評語,給予鼓勵。鼓勵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作文基礎,善于發現學生的點滴進步,諸如一個恰當運用的成語,一個貼切使用的修辭,一個富有文采的語句,一個概括精練的觀點等。教師要慧眼識珠,作出積極評價,從而讓學生樹立信心,滿懷興致,不斷進步。
4.交流展示,“生動”互評
課標中提到學生要能獨立修改自己的文章,樂于相互展示和評價寫作成果,這就要著力營造“師生互動,生生互評”的學習氛圍。在展示前,教師的“評語”要及時完成,評完后應對學生周記中的精彩之處加以整理、分類,還要對突出的問題加以歸納,預設好技能訓練點,為集中展示作好準備。周記展示是教學流程中關鍵的一環。即在指導課前,教師把優秀的作品事先分好類,可以是語言組織優美的,可以是細節描寫生動的,可以是觀點提煉深刻的,可以是結構安排獨特的;課上請盡量多的學生通過誦讀展示,要求學生讀清楚、讀準確,而且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情感態度。同時要求其他學生認真聽,有必要的話適當記錄,為互評作準備。互評可以從整體到局部細節,從單篇文章到同素材多篇文章,不一而足,目的是讓學生點出個性化,評出創新性。教師須把握好課堂的整體節奏,在展示的過程中做好銜接、引導、點撥、總結的工作。
5.優化提升,形成個性
周記的目的是能力的提升。因此學生在參與上一個環節后,還需要進行多邊互動,把互評中那些只停留在腦海里的短暫的、零散的、無序的片段,加以記錄、整理、反思和總結,最終提升能力,形成個性風格。
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了源泉,表達才有活水。創新是作文的生命,“以出新言去陳言為第一著”,這樣才能奇思創見,風格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