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盈

11月21日,人民研學網首屆研學旅行創新與發展峰會在蘭溪市諸葛鎮諸葛村召開。200余名專家學者齊聚蘭溪,共探研學旅行未來路徑,共商實踐育人創新模式。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鄭硯農,在首屆研學創新與發展峰會致詞。(以下為鄭硯農發言摘錄)
一、研學是一項承上啟下、繼往開來、功在千秋的戰略工程
直觀理解研學,就是走出校門,在社會實踐中學、在實物場景中學,這就使我想起了毛澤東著作《實踐論》中一段的話:“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這是毛澤東對黨的領導干部說的,也是對所有人說的。1954年在萬隆會議上,面對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新中國的不了解以及敵對勢力的破壞,周總理對記者們說:“中國有句話叫‘百聞不如一見,歡迎你們到中國去看一看。”爭取了國際社會的支持。面向當前的大變革時代,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必須做到:“既要讀好有字之書,又要讀好無字之書。”因此做好研學工作是一項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百年大計。長期以來我們的學生從私塾里、教室的黑板上學習知識,疫情期間又是從網絡上、網課中學,研學將會改變從封閉式的課室里學習知識的傳統局面。
二、研學將會建設多領域協同辦教育的生態
說到研學,我想起了2005年我參與指導的一個類似的活動,一批對中國園林建筑設計有興趣的外國朋友,我們把他們安排在蘇州大學校園里住下,半天存教室里講課,半天在實地(拙政園、隋園)考察,如果說旅游觀光三日游費用是一萬元,而這樣的安排就是十萬八萬,就有了旅游溢價。當時叫游學,用的英文叫studyabroad,但是就像90年代涌現的一大批早期的互聯網公司一樣,由于時機、環境的氛圍,變成了前浪,拍在了沙灘上。
現在我們關于研學旅行有了政策性的指導文件,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有了相匹配的條件,人們的生活也有了這樣的需求,研學不僅僅是學校的,大、中、小學生,即便是成年人(老年人活到老學到了也不在少數)的需求也很大,所以研學發展正當其時。
當然,僅就研學旅游來說,就不僅涉及教育部門、旅游部門,研學的專業領域涉及到哪兒,哪兒就需要鏈接、溝通、資源匹配,就要在那兒形成一個生態,比如探索太空、航天,到西昌基地;比如還有的要了解中國外交的“小外交官”研學項目就安排到了博鰲,所以研學旅游不是一個單位、一個部門單打獨干的事情,需要多個領域部門協同性的綜合性工作,因此耍使研學工作得到發展,政府在出臺指導性的文件后,相關領域的部門要取消壁壘、融合發展。
三、要用辦教育事業的情懷和市場的思維辦研學
要潛下心來打造出一批研學產品、研學組織、研學目的地的品牌。說到品牌,大家都知道這是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和產品重要的衡量標準。過去我們以舉國之力發展體育事業、文化事業,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沒有重視到體育產業的發展和體育市場的建立和規范,致使我們沒有國際知名的體育產品品牌(體育產品在國際市場溢價低),我們的球類俱樂部往往打不出好成績。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黨的十九大以來一直強調耍發揮市場的作用,十九屆無中全會公報也特別提到了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我想,研學不是僅僅學習書本知識,不是僅僅在學校,要與相關領域,要與研學對象共同研究、創新研學產品。這首先需要我們認識到既要有辦教育的情懷,還需要有辦產業的市場思維,不能僅靠政府的政策和財政的支持,要發掘出研學產業的新動能,才能可持續發展。“我們要于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必須向科技創新要答案。”現在已經到了數字經濟時代,許多屬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如: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已經不斷地滲透融合在各個領域,這對研學領域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我們要加快創新的步伐,創新研究的新業態、新教育方式、新商業模式,讓研學能跟上科技發展的步伐,否則,就有可能錯失良機。我們要從提升中華民族整體素質的角度,承擔起創新教育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