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勤古
張某的父母認為,同張某一同喝酒的10人均有勸阻張某過量飲酒、照顧及幫助護送其回家等義務,而此10人未履行上述義務,故起訴至當地人民法院,要求參與飲酒的成年人呂某,以及金某、付某等9名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賠償76.25萬余元。
聚會中唯一的成年人呂某表示,他當時睡著了,不清楚張某何時離開,只能賠償一小部分。金某等7名少年及其家長均認為,張某、呂某是強行加入聚會的,張某平時為人跋扈,他們不敢拒絕,幾人并無過錯,不應賠償。2名女孩的家長認為,她們并未飲酒,且僅玩了一小會兒就回家了,對后來的事并不知曉,也不應承擔責任。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公民之間聚會飲酒屬一種聯誼行為,每名飲酒者對自己的生命安全都負有最高的注意義務,對其他共同飲酒者不能惡意勸酒,要有善意的提醒、勸誡甚至照顧義務。如果因共同飲酒者之間未能盡到上述義務,而造成其他共同飲酒者損害的,則應視為一種不作為的侵權行為,侵權人應承擔相應的法律后果。

根據該案實際,結合被告呂某、金某、付某等人的過錯程度,法院認定應由被告承擔原告因張某死亡造成經濟損失的20%。其中由被告呂某承擔15%的賠償責任,被告金某等7人的監護人連帶承擔5%的賠償責任,其余損失由原告自負。法院一審判決由被告呂某賠償原告張某甲、張某乙經濟損失24.74萬元的15%,即3.71萬元;由被告金某等7人的監護人連帶賠償原告經濟損失的5%,即1.23萬元;駁回原告的其他訴訟請求。
該案中,張某生前先與被告呂某在燒烤店喝白酒,又與呂某參加9名少年的聚會喝啤酒,張某與被告呂某、金某等人屬于共飲者關系,相互之間負有規勸、提醒、照顧的義務。雖無證據證明被告呂某、金某主動邀約張某飲酒,也無證據證明幾人存在惡意勸酒行為,但該8名被告應當預見放任酒后的張某騎摩托車離開的危險性。作為共飲者,8名被告未盡到及時有效的提醒注意義務,亦未安排人護送張某回家,最終導致張某酒后駕駛造成死亡的后果。8名被告已構成不作為的侵權行為,應對張某因交通事故死亡所造成的損失承擔一定的賠償責任。
張某雖年滿17周歲未滿18周歲,但其對于飲酒過量和酒后騎摩托車可能導致的后果應當是明知的,其卻對自身的安全沒有足夠注意,導致發生交通事故死亡,故張某其自身具有重大過錯。被告呂某先與張某喝了大量白酒,又與張某加入被告金某等人的聚會喝啤酒,其對張某飲酒及駕車的情況較其他被告更為清楚;加之呂某為飲酒者中唯一的成年人,其應承擔的義務相對于被告金某等7名未成年人更大,應按其過錯承擔相應較大的賠償責任。
金某等7名被告及其監護人主張“張某系強行加入聚會飲酒,他們對張某的死亡無過錯,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的主張,因無充分證據予以證明,且已形成共同飲酒事實,故法院不予支持。該7名被告均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應由其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有證據證實被告付某等2名女孩并未參與飲酒,且先行離開,故原告主張2人及其監護人承擔賠償責任的理由不成立,法院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