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持人:張 紅 (南京市雨花臺區教師發展中心)
·主持人語·
教學設計理論體系,作為一個舶來品,無論是杜威、加涅,還是布里格斯、梅里爾,其著作引入國內已有數十年,在我國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影響。但教學設計反映在教師的實際教學行為中時,往往有一種“理念很先進,實踐缺抓手”的無力感。宏觀的理論模型,如何進行相應的教學分析、教學實施、教學評價呢?能否設計一個直白、直觀、直接的映射性工具對照思考、審視自省?換而言之,教師應當具備哪些教學設計能力?
本期專題,我們將帶著問題觀察一個區域的探索。將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勾勒成“學習者分析”“學習內容制定”“學習方式選擇”“學習資源利用”“學習質量評估”五個模塊十個維度的“能力羅盤”。通過羅盤的觀照,可以進行教學設計模型的實踐性分析。“羅盤”式的表達能否窮盡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羅盤”式表達的表征意義何在?
讓我們跳出教師的視野,看得再高一些。區域應如何審視教學設計這一涵養智慧的行為過程?我們習慣于將教師的教學設計進行個體化表達、個性化闡釋,那么,區域能夠構建怎樣的管理、評估體系,既小心呵護每一位教師的創造性,又能夠溫婉指點前行的方向?既能把控宏觀的課堂改革方向,又能觀照每一個孩子更飽滿的人生意義?
于是,我們看到這場探索中動員了區域教學教研中的諸多力量。以教研員—教研組長—教師共同進入為主旨的“三教協進”行動推進體系和以教學研究中心—教師培訓中心—質量監測中心整合融通為主旨的“三心融通”管理支持體系,共同構成“能力羅盤”的兩個輔翼。
當然,教學設計的謀求,不應只是知識的傳授。未來的孩子應當而且必須具備科學精神、邏輯思維、共情意識及對事物的同理心。在學科育人的視域下,教師需要對自身教學設計進行技術和價值的審視,區域同樣需要通過系統的引導和推動,讓教師的教學設計更富智慧。
本期專題,我們請這群區域行動的探索者,從實踐者的角度講述“能力羅盤”構建出的新機制、新工具、新思考,并特別邀請了高校教授從研究者的角度剖析設計的智慧,闡釋能力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