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海韻幼兒園 朱元立
隨著啟東市幼兒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數學活動游戲化越來越得到大家的青睞,筆者借此交流平臺,就如何踐行幼兒園數學活動游戲化淺談一些體會,以達優質資源共享之愿景。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對剛剛步入數學領域的兒童而言,學習數學屬于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因此,靈活創設趣味化的教學情境,能使抽象的數學概念通過真實情景變成幼兒容易接受的小游戲,學習興趣倍增,活動效果顯著。例如,筆者在執教《分類》一課時,就組織幼兒玩“揀樹葉”的游戲,先把課前準備好的紙質樹葉分發給各活動小組,孩子們面對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樹葉(反面畫有數字寶寶)欣喜若狂,他們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撿起“樹葉”放置于不同的地方:有的孩子按照相同形狀的樹葉堆放在一起,有的孩子根據不同顏色的樹葉堆放在一起,有的孩子把樹葉反面相同的數字堆放在一個地方。這個游戲操作簡便,有利于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學有所獲。類似的小游戲既能集中幼兒數數的注意力,又滲透了數學的基本概念,教學效果比較理想。
教師只有堅持“以幼為本”教學原則,才能讓孩子們在趣味盎然的游戲中增長知識和技能。如,桌子有圓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蘋果是圓形的,香蕉是彎月形的;教室在樓上,操場在樓下……這些內容都蘊含最基本的數學知識,一般可以作為數學游戲化的素材。由于幼兒處于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他們比較喜歡從現實生活中了解數學基礎知識、發現數學規律,教師應積極鼓勵幼兒走出教室觀察外面有關數字的情景,通過說說、找找、玩玩等途徑熟悉路牌、時鐘、商店門牌、汽車車牌等有趣的數字,促使幼兒在創新思維的基礎上深層次了解生活中常見的數字。
瑞士著名教育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的“人的認識起源于實踐操作”理念,因此,在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對幼兒加強實踐操作的指導,才能讓更多的孩子在游戲活動中不斷豐富感性認識,提高理性認識,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能力協調發展。同時,教師要適度滲透數學小游戲,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而且拓寬了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例如,筆者在執教“學習順數、倒數”的內容時,要求中班幼兒通過“搭建樓梯”的實踐活動,逐步認識樓梯從低到高與從高到低的變化規律:先引導幼兒模仿“小老鼠米里上樓梯”的情節,一邊動手操作,一邊大聲同步數順數或者倒數,達到口手步調一致的目標。然后,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現實生活中的“倒計時”和“紅綠燈”,他們通過大膽地聯想與思考,最終輕松地掌握了倒數、順數的數序規律。再如,筆者在組織中班幼兒參與主題活動《美麗的春天》時,在緊緊圍繞“春游”這一主線的基礎上巧妙地設置了“坐公交車到紫薇公園游玩”的情節,引導幼兒一邊仔細看“路線圖”,一邊比較線路的長短,從而為探尋到達目的地的捷徑掃除了障礙。
幼兒園開展數學教學活動是孩子們步入數學殿堂的起步環節,教師必須加強科學化的指導,盡量避免出現注入式灌輸知識的現象。教師要注重寓教于樂,讓幼兒在玩小游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比較簡單的數學知識。例如,筆者在引導幼兒學習“比較3、4 兩數關系”時,就設置了“獵狗捕捉黃鼠狼”的小游戲:3個女孩扮演3只黃鼠狼,4個男孩扮演4只獵狗,表演者都很幽默,教室里的歡呼聲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此時,我直接提出問題:“獵狗與黃鼠狼各有多少只?其數量一樣的嗎?”頓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紛紛發表了各自的觀點。其中,一個男孩提出了創新性結論:假如加上一只黃鼠狼或者去掉一只獵狗就出現數量相等的結果。
在嘗試幼兒園數學游戲化過程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和不同水平,根據他們能力的差異布置豐富多彩的小游戲,進一步拓寬孩子們的知識視野。例如,筆者在安排“使兩組數量相等”游戲的過程中,先緊密結合幼兒的學情分層次提供相應的操作材料:針對能力比較強的幼兒除了提供數量差異大的材料外,還提供沒有對應排列的操作卡。同時,為能力弱的幼兒提供一些對應排列差異較小的操作卡,從而促使每一個孩子通過“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當然,教師在設計課程游戲化活動時,可以選擇個別玩和結伴玩的游戲,從而全面提高幼兒學習的密度,數學核心素養同步提升。
游戲化、啟蒙化、生活化是幼兒園數學教學活動的顯著特征,為了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只有靈活安排趣味化的游戲活動,才能讓幼兒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知事物的數量關系和邏輯關系,不斷積累教學經驗,切身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無窮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