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瑤
小學生開始校園生活的一個最大變化是由私人空間進入公共空間。因此,學校除了基本的道德規范教育,還應當加大對小學生公共空間意識的教育。公共空間意識是個體對于自己在公共空間中的地位、應享有的權利和應履行義務的自覺意識,包括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界限意識、公共規范意識、公共參與意識、公約意識等。私人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情感為紐帶的;公共空間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以相互尊重和契約為紐帶的。生活是最好的教育,只有過上公共生活,在完善的公共空間中,個體才可能形成公共空間意識。公共空間意識教育的關鍵是讓學生在公共生活中自己去體驗和感受。
從小學班級公共空間意識教育現狀來看,我們在教育中過度強調個人人格和私人空間道德完人要求、個人安全和交往要求,忽視公共空間意識的培養和公共空間道德的規范。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班級里發生的一個具體的案例談一談對小學生公共空間意識教育的思考。
一般來說,如果當天午餐里有學生們都比較喜歡的飯菜,班上往往會發生一幕幕添飯菜的喜劇,有時甚至會演變成一場“鬧劇”。學生們常常會把“添飯菜”變成了一場“沒有硝煙”的爭搶游戲,因為一般不會發生安全事故,所以我并沒有嚴令禁止這個公共生活里的成長小樂趣。
今天添飯的人不多,只有三五個學生大步上前來添飯,本來走在最后面的人高馬大的小坤,大長腿一邁輕易擠進了前三。原本站在他前面的小胖一下子被擠出了隊伍,掙扎間一揮手把小坤的湯匙“打”掉了。我的心一緊,以小坤一貫的暴脾氣,一場大戰一觸即發。果然,小坤大叫一聲“你干嗎”,皺著眉頭狠狠地看著小胖。不過考慮到小胖平時和他玩得還不錯,本想干預的我決定再觀察一下。小胖反應迅速,立刻低頭撿起了湯匙,說了聲“對不起”,這及時的舉動讓小坤的火氣滅了大半。可是,小胖只是把湯匙拾起來并直接遞給了小坤,并沒有想要去幫小坤把湯匙洗干凈。把湯匙遞給小坤后,他就乖乖站在了小坤的后面。
小坤看了看湯匙,不滿地搖了搖頭,正準備對小胖再說點什么。我趕緊走過去對小坤說:“是不是勺子掉在地上了?要去洗洗才能用哦!”我本意是想暗示小胖的。結果,小坤居然主動說:“嗯,好的,我這就去洗。”他的話有點出乎我的意料。不過說完這話,他并沒有立刻動身去水池的意思,而是欲言又止,猶豫了一下。
我看了看小胖,他的表情有點糾結。于是我又對小坤說:“你把碗放下,先去洗勺子吧!”可小坤還是沒有立刻動,我猜他應該是在擔心等他回來就沒有想添的菜了。小胖可能也意識到了,趕緊一把拿過小坤的碗說:“我幫你添菜!”聽完這話,小坤才一溜煙跑去了水池邊。小胖幫小坤添了些飯菜,并幫小坤把飯菜送到了座位上。小坤洗完勺子回來,經過小胖身邊時,居然輕輕說了聲“謝謝”!
這一幕又讓我有些意外。我趕緊對學生們說:“同學們,剛才在添飯菜的過程中,發生了一件小事……”我詳細敘述了事情的經過,特別是那些能促進公共空間意識萌發的細節。講述時,我觀察學生們的反應,并請他們說一說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在學生的討論交流中,我大力表揚了小胖和小坤遵守公共空間秩序的表現。而全體學生在我的引導下,也對午餐紀律提出了很多補充意見。午餐時間發生的小小風波最終成了一道美麗的風景。
從歷史角度看,我們對兒童的私德教育中“君子人格”是占主導地位的,如孔子建立的仁禮統一的道德規范體系中的“公、寬、信、敏、惠、溫、良、恭、儉、讓”等德目。近現代德育研究對君子人格有了新視野,研究細分“社會/個人”“私人/公眾”“自然法/成文法”“權利/責任”等問題。所以,教師一方面要知道不可能人人都成為君子,另一方面也要明示或暗示兒童,經過努力是可以接近君子境界的。從兒童心理發展規律來看,案例中的兩位主人公“以自我為中心”的利己主義還是在很多細節處“隱藏并且蠢蠢欲動”,但是在班集體中,因為公共空間意識的萌芽,使其處于“被迫壓抑”狀態。從他們的言行看,我們應該更多地從個人獲利和個體德性增長方面來衡量“得”與“德”。因此,教師的點評很好地抓住了“公共空間意識”這一特定環境下的公共秩序和公共福祉來論證公共空間的安全和有序。這樣的教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規則意識,還能夠增強學生的公共空間意識。
案例中,教師沒有把事件作為兩個兒童之間的個體事件,而是作為一個公開事件對全體學生進行了公共空間意識的教育,使得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公共倫理的主體,獲得關于公共理性的道德認知:不僅要尊重他人權利,還要為維護和完善公共空間做出貢獻。
由單一事件出發,讓每一個兒童都能認識到自己在公共空間里的角色,審視和反思同伴的做法,再通過公眾協商產生公共空間的倫理規范。兒童在認識角色、達成共識、實踐活動中逐步理解公共空間意識本身不是為了獲益,而是為了保障公共生活的有序和諧。
教師在面對具體情境時,要重視具體兒童的道德理解和發展水平,在教育過程中主動發揮點撥、梳理、引導的作用,把對自己行為本身的反思、評價、協商權利交給兒童,倡導兒童先完善自我,再幫助他人。兒童自身對于公共空間意識的反思,可以避免“私德外推”的局限性,讓真正基于契約倫理的公共秩序得到維護。
小學是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公共意識的培養尤為重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幫助學生建立更多的公共空間概念,讓學生明白自己每一個細小的進步就是文明行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