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冬梅 周曉虹
《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指出:要結合地方自然地理特點、民族特色、傳統文化以及重大歷史事件、歷史名人等,因地制宜開發地方和學校德育課程,引導學生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自然環境、人口狀況和發展成就,培養學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感情,樹立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的意識。我校所在的蘇州市高新區楓橋鎮是一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江南名鎮,為引導學生深入認知地域文化,我們決定通過課程整合來尋找德育與楓橋地域文化間的“可融基因”,從楓橋古韻、名人軼事、民俗民風、人文景觀等角度開展實踐活動,實現學生對楓橋地域文化的價值認同,培養他們的家國情懷。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要讓學生對地域文化產生深刻的體認和感知,遠不是一節班會課就能夠完成的,必須經歷一個不斷深入的過程。因此,我們結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班級德育活動,由綜合實踐活動學科教師(下文稱“輔導老師”)和班主任聯手行動,開展“走進楓橋”系列主題班會課,從前期準備、中期推進、后期總結反饋三個階段逐步深入。
我們通常在確定主題時采用探究式主題班會課。班主任可以利用有關楓橋的相關視頻或圖片引入需要研究的問題,也可以通過調查、訪談引入,讓學生對“楓橋”有直觀的認識,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走進楓橋的興趣。
接下來,我們圍繞主題分析、開展主題實踐活動。班主任和學生一起討論、梳理“走進楓橋”實踐活動的主題,如楓橋古韻、名人軼事、民俗民風、人文景觀、楓橋名產等。然后師生一起明確每個主題的活動目標:“楓橋古韻”要熟悉楓橋的千年歷史、傳說故事等;“名人軼事”要知曉楓橋有哪些名人,主要事跡有哪些;“民俗民風”要了解楓橋特有的風俗;“人文景觀”要清楚楓橋有哪些獨特的景點;“楓橋名產”要清楚楓橋有哪些特色美食及產品。通過討論,我們還明確了獲取資料的途徑,如詢問親友,網絡查詢,到文化局、旅游局、蘇州博物館等單位調查等。
這種探究式主題班會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提升了他們的問題研究能力和創新意識,是系列主題班會課成功開展的心理基礎。
學生通過“實地考察”“設計調查問卷”“參觀”等活動,逐漸形成一種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方式。學生有了親身體驗和感受后,這時可開展集體討論式主題班會課。通過討論,各小組完善經歷實踐的成效,班主任和輔導老師適時點評,提升教育實效性。比如,我們開展了“學徐麗仙 做文雅少年”主題班會活動,圍繞該主題確定了兩項內容:(1)通過學習“彈詞藝術家”徐麗仙事跡,了解徐麗仙精神的具體內涵。(2)通過調查研究,明確學習徐麗仙精神的重要性。主題班會上,班主任最重要的工作是組織交流研討活動,引導學生明白徐麗仙精神的具體內涵(為了評彈事業,始終保有勤勉好學、堅持不懈、精益求精的精神),讓學生與同伴交流、分享自己在研究過程中的各種心得體會。
匯報式主題班會課是提升主題實踐活動德育效果的重要環節,它是在主題實踐活動全部結束后開展的,既要求各個小組對整個活動進行簡潔、有效的展示,又要求師生對整個活動進行小結匯報。為了達到更好的德育效果,我們事先組織小組對整個活動進行及時反思。“走進楓橋”主題實踐活動結束后,我們讓“楓橋古韻”“名人軼事”“民俗民風”“人文景觀”“楓橋名產”五個學習小組分別進行成果展示,其他組員進行補充式總結或反饋。
其中,“人文景觀”小組展示了他們設計的“楓橋半日游——傳播楓橋古韻美”的旅游線路,帶領游客真切感知楓橋的地域以及人文之美,他們自身也生發出對楓橋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楓橋名產”小組則結合楓橋較為悠久的民間竹編制作歷史,開展了“我是竹編小達人”競賽活動,小組成員不僅了解了竹編的種類,還掌握了基本的竹編制作方法,對傳統優秀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總之,我們在開展“走進楓橋”系列主題班會活動時,努力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校本德育課程進行整合,結合楓橋特有的德育資源,分段實施,對主題班會課進行創新設計,指導學生開展情景式、討論式、情感體驗式、匯報式等系列主題班會課,充分發揮主題班會課的教育功能。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課程資源整合成為必然之勢。班主任應努力整合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校本德育課程,開發以主題實踐活動為主線、系列主題班會課為推手的實踐活動,不斷增強主題班會課的實效性,促進校本德育課程的新樣態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