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滿
(江蘇省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徐州)
纖維支氣管鏡是一種醫學中常見的光學儀器,視野清晰、導光能力強,能夠從患兒口腔或鼻腔進入氣管進行相關檢查,但是,在治療過程中,患兒由于身體自身的排異反應以及麻醉藥物與患兒各器官直接接觸等,容易產生各種不良反應[1]。因此,本文主要針對進行纖支鏡檢查患兒采用利多卡因氧氣霧化吸入法對減輕纖支鏡檢查不良反應影響效果進行分析研究,研究報告如下。
在2018 年1 月至2019 年8 月隨機對本院80 例3~10 歲進行纖支鏡檢查的住院患兒進行研究,對比組(n=40)采用常規靜脈全身麻醉,觀察組(n=40)在此基礎上采用利多卡因氧氣霧化吸入法。其中,對比組患兒性別比例為23:17(男:女),患兒平均年齡為(6.23±2.84)歲;觀察組患兒性別比例為22:18(男: 女),患兒平均年齡為(6.33±2.48)歲。具有可比性(P>0.05)。排除標準:(1)排除精神異常及其他不配合患兒;(2)排除對藥物過敏患兒;(3)患有其他慢性疾病患兒。
1.2.1 對比組
對該組患兒進行常規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麻醉藥物為丙泊酚加咪達唑侖,根據患兒體重換算所需劑量采用靜脈推注,此外將2 mL 利多卡因溶液對患兒的鼻腔和咽喉等部位進行局部麻醉,分3 次,每次間隔2~3 min,觀察患兒麻醉后反應,提醒患兒相關注意事項。
1.2.2 觀察組
觀察組患兒在對比組患兒靜脈麻醉的基礎上進采用濃度2%利多卡因溶液聯合萬托林霧化吸入,采取氧氣霧化吸入法,利多卡因劑量為2 mL,霧化時間約10~15 min,萬托林起到擴張支氣管的作用,并對患兒進行臨床護理干預。
對比兩組患兒麻醉效果、不良反應發生率等。(1)麻醉效率:顯效為患兒麻醉效果明顯,在檢查過程中無不良反應;有效為患兒麻醉效果較為明顯,在檢查過程中基本無不良反應;無效為上述無改善。(2)對比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其中,不良反應主要包括:嘔吐、心動過緩、皮疹、水腫、低血壓等。
將數據納入SPSS 13.0 統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 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t 和χ2檢驗,若P<0.05 則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麻醉效率為95.00%(38/40)。其中,顯效19 例、有效19 例、無效2 例;患兒麻醉效率為85.00%(34/40)。其中,顯效15 例、有效19 例、無效6 例。兩組效率比較,χ2=10.435,P=0.004。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00%(2/40)。其中,嘔吐1 例、心動過緩0 例、皮疹1 例、水腫0 例、低血壓0 例;對比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5.00%(6/40)。其中,嘔吐2 例、心動過緩1 例、皮疹1 例、水腫1 例、低血壓1 例。兩組比較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χ2=10.435,P=0.004。
支氣管鏡適用于做肺葉、段及亞段支氣管病變的觀察,屬于內窺鏡檢查技術范疇,臨床應用較廣,作為技術檢查及癥狀檢查的手段,如形態學檢查、支氣管肺泡灌洗、活檢技術及氣管異物的夾取等,且操作簡單,但是,采用支氣管鏡進行檢查時,由于需要從患兒鼻腔、口腔、咽喉等部位插入,導致患兒在檢查過程中出現疼痛、排異反應等,通過局部麻醉能夠有效降低此類現象發生[2]。
采用麻醉藥物進行局部麻醉時,由于藥物與患兒咽喉、口腔、鼻腔等直接接觸,會導致患兒出現嘔吐、心動過緩、皮疹、水腫、低血壓等不良反應,為降低患兒在麻醉過程中存在的不良反應需要改進相關麻醉方法[3]。在本次研究中,通過采用利多卡因氧氣霧化吸入法,能夠有效避免不良反應的發生,霧化吸入是一種利用高速氧氣氣流,將麻醉藥物形成霧狀,通過患兒呼吸道吸入,起到麻醉效果,該方法不與患兒咽喉、口腔、鼻腔等部位之間接觸,能夠有效避免不良反應發生。同時,在對患兒進行麻醉過程中,為提高患兒麻醉效率,可以通過心理護理、知識宣教、藥物護理等,告知患兒相關注意事項,提高患兒在麻醉過程中依從度,提高麻醉安全性,使患兒能夠盡快適應相關檢查。
綜上所述,采用利多卡因氧氣霧化吸入法其麻醉效果明顯由于常規局部麻醉法,能夠有效減輕纖支鏡檢查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同時在麻醉過程中對患兒進行相關護理,能夠提高患兒麻醉效率。因此,采用利多卡因氧氣霧化吸入法并配合相關護理值得在臨床醫學中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