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西藏自治區人民醫院 神經外科,西藏 拉薩)
顱腦損傷在神經外科是較為常見的疾病,具有病情重、病情發展快、預后差,而且致死率極高的特點。顱腦損傷患者常伴有意識障礙及神經系統體征陽性與生命體征的變化,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氣管切開術是顱腦損傷患者呼吸支持的重要手段[1]。由于經濟的快速發展、交通工具的極速改善,顱腦損傷在高原地區也呈現出發病率逐漸上升的狀態,加之環境的日益惡化及高原地區獨特的氣候環境,使得對氣管切開患者實施針對性的、精細化的護理措施尤為重要,現將研究資料報告如下。
將102 例 于2016 年5 月1 日 至2019 年5 月1 日 到 我科接受治療的顱腦損傷且氣管切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對照組44 例,實驗組58 例,其中男性59 例,女性43 例,年齡為12~81 歲,平均(52.3±8.4)歲,藏族63 例,漢族29 例,其他民族10 例,氣管切開天數在7~106 d,其中腦挫裂傷11例,硬腦膜外血腫37 例,硬腦膜下出血22 例,基底結節出血19 例,腦干出血13 例。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予以氣管切口一般常規護理,實驗組在氣管切開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施針對性人工氣道精細管理護理措施,然后將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及預后情況進行比較。
對照組的患者根據患者病情需要予以常規吸痰、常規敷料更換、翻身拍背、常規氣道濕化等氣管切口常規護理。
實驗組在上述一般護理的基礎上予以針對性精細氣道護理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2.1 環境護理
術后將實驗組患者放置于安靜、明亮、清潔寬敞的病房內,調節病室溫度為22~24 ℃,病室濕度60%~70%,每日病室予以紫外線燈管消毒1 h 并監測消毒效果,病室每日晨通風≥30 min;②護理過程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要求,預防交叉感染。
1.2.2 翻身拍背護理
對實驗組患者每2 h 給予1 次翻身及拍背護理。翻身時患者身體傾斜45°,將患者身體輕抬起,避免拖、拉、拽等動作及避免牽拉導管,拍背時手掌呈半握拳狀由下至上,由外至內,力度適中,每次拍背15 min,然后取舒適的體位。
1.2.3 吸痰護理
為了保持呼吸道通暢,預防感染,根據患者痰鳴音及血氧飽和度等確定實施吸痰操作。選擇合適的吸痰管與負壓,每次吸痰時間<15 s,每2 次吸痰間隔3 min,吸痰前后均予以高流量氧氣吸入2 min,成人負壓維持于20~40 kPa,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避免低氧血癥發生。
1.2.4 人工氣道的管理
當氣管切開后,其失去了對吸入氣體的溫熱與加濕功能,且人工氣道是氣管切開患者氣體交換的重要途徑,干燥且低溫空氣對呼吸道粘膜產生強烈刺激,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及呼吸道感染機會,因此護士根據氣道濕化標準對患者氣道采取間歇氣管內滴入濕化液及生理鹽水霧化。
1.2.5 心理護理
有效的心理護理有助于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及恐懼心理,避免負面情緒,提高治療效果及生活質量。
本次研究的數據均采用SPSS 18.0 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若P<0.05 則可認為本次研究兩組間數據具有統計學意義。
對照組中16 例(36.36%)出現肺部感染,7 例(15.91%)出現導管堵塞,2 例(4.55%)氣管脫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6.82%;實驗組5 例(8.62%)出現肺部感染,2 例(3.45%)出現導管堵塞,1 例(1.72%)氣管脫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79%。對比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實驗組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21.16,P<0.05)。
氣管切開是顱腦損傷患者保持呼吸道通暢、糾正低氧血癥、改善通氣的重要急救措施。由于患者氣管切開屬于有創性侵入治療,且患者意識喪失,長期處于臥床狀態,抵抗力低下,呼吸道分泌物多,咳嗽反射減弱或消失,使得氣管切開術后患者易發生肺部感染、痰液粘稠、低氧血癥、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及預后,甚至導致患者死亡[2]。
本實驗中,實驗組5 例(8.62%)出現肺部感染,2例(3.45%)出現導管堵塞,1 例(1.72%)氣管脫管,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3.79%,而對照組中16 例(36.36%)出現肺部感染,7 例(15.91%)出現導管堵塞,2 例(3.45%)氣管脫管,不良反應發生率高達56.82%,將兩組治療情況進行比較: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降低,舒適感增強,治愈率明顯提高,使患者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實驗結果與相關研究報道一致[3]。
綜上所述,精密氣道管理及護理對氣管切開患者的治療至關重要,其能明顯降低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