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巧麗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中心醫院 介入放射科,內蒙古 烏蘭察布)
近些年,隨著醫療技術的改革和發展,臨床上對于一些難以采取根治治療的疾病采取緩解、控制治療。皮肝穿膽道引流術及膽道支架植入術是一種有效的控制、緩解治療方式[1],臨床上醫生通常基于一些患有膽管癌、肝癌等導致梗阻性黃疸且同時對其無法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行此類治療,但是采取這類治療方式的患者會出現腹膜炎、胰腺炎、膽道漏等術后并發癥,因而需要在患者治療期間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2-3]。而本次試驗,通過分析我院對56 例患者的護理措施,探究其在臨床的應用效果,具體過程如下。
選取我院血透室2017 年9 月至2018 年11 月接受膽道支架植入術并行PTCD 術外引流的梗阻性黃疸患者56 例,在患者或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后作為研究對象。其中試驗患者男、女比例為31:25,年齡28~76 歲,平均(54.62±5.16)歲。同時對試驗患者病例上的年齡、職業等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比較。
1.2.1 人文關懷及病房護理
對于膽道外引流管的患者在日常護理時需要動作輕柔、簡潔,并保證患者的隱私,例如:對患者被引流區進行遮蓋,減少患者機體的暴露。而對于患者居住的病房在保持安靜的同時調整至適宜的溫度,減輕患者的負面情緒。
1.2.2 心理疏導護理
膽道外引流管的滯留會對患者的日常活動帶來不便;同時,引流管流出液的色澤、液體量以及引起的疼痛都會使患者產生焦慮煩躁的不安心理。因而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家屬產生的疑惑進行相關知識的講解,例如:引流管的作用、患者如何活動、引流液改變的原因等。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的疑惑,幫助患者適應攜帶引流管的生活,提高患者的治療配合度。
1.2.3 膽道及引流管護理
對膽道的護理主要是預防再次梗阻和感染,采用生理鹽水加慶大霉素進行沖洗。在沖洗時注意注射壓力和禁止進行回抽,避免因壓力過大造成血液反流和回抽造成腸液流入膽道使患者出現感染;沖洗后更換引流袋,避免細菌滋生引起感染。對于引流管主要注意引流管的固定和預防感染,引流管需要選擇合適長度,過長會影響引流液的排出;過短會造成引流液反流引起感染,還會限制患者體位的擺放。患者在擺放體位時應保持引流管的通暢,防止因擠壓、曲折導管造成引流不暢,繼發腹膜炎等并發癥[4]。
1.2.4 引流液的觀察護理
護理人員需要對患者每日引流液的劑量、顏色、性質等情況進行記錄。通常情況下術后2 d 內患者的引流量在600~800 mL/d,顏色為血色;之后患者每天的引流量和粘稠度開始減少、稀釋,顏色也由血色變為墨綠色、黃色。對于術后引流量>800 mL 的患者按照醫囑進行補液、抗感染等處理。
1.2.5 引流管拔出
護理人員需要在患者形成竇道后(術后10 d 左右)進行拔管,若引流管拔出過早,會因竇道為成形而出現膽汁漏的狀況,因而在患者拔引流管前需要進行夾管觀察。在患者引流液<200 mL/d 且顏色為金黃色后對患者采取夾管2 d 觀察,若患者未出現腹脹腹痛、病情加重等,可以進行導管拔出[5]。
對患者術后臨床恢復評比指標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進行觀察。其中臨床恢復評比指標包括:術后住院時間、平均引流時間;而并發癥主要記錄患者術后出現感染、大出血、胰腺炎以及再狹窄、閉塞的例數。
將實驗所得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20.0 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 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表示,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患者在術后住院時間和平均引流時間分別為(19.8±1.6)d 和(12.8±1.1)d,試驗數據明顯低于我院年平均水平(P<0.05)。
術后共計出現2 例感染、1 例胰腺炎,未出現大出血和再狹窄、閉塞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5.36%,較我院平均的10.54%明顯降低(P<0.05)。
PTCD 術和膽道支架植入術可以給予梗阻性黃疸且同時對其無法采取手術治療的患者控制、緩解治療,術后患者往往需要接受內或(和)外引流,但是引流往往會造成患者出現感染、并發胰腺炎以及再狹窄、閉塞等并發癥[6],而本次試驗患者均采取膽道外引流,因而出現感染等并發癥的幾率更高,因此給予患者有效的護理治療尤為重要[7-8]。本次試驗通過給予我院采取膽道外引流的56 例患者,通過給予患者人文關懷及病房護理、心理疏導護理、膽道及引流管護理、引流液的觀察護理以及引流管拔出等護理,在堅持了以病人為核心的服務模式中,可以有效地提高治療的配合度和患者的治療效率;同時,護理人員的有效護理可以降低患者因術后護理知識缺乏和因醫務人員對患者恢復狀況缺少了解而造成的逆行感染、拔管后的膽道漏等并發癥發生的可能性,進而可以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減少因并發癥導致的二次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