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冬偉 趙鐵豐 郭景茹 韋春波 沈冰蕾
(黑龍江八一農墾大學,黑龍江大慶 163319)
伴隨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所需從業人員需求的不斷變化,國家教育部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加大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力度,擴大復合型、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黨十九大報告也提出要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1]。地方性本科院校應緊密結合和貫徹十九大精神,加快現代職業教育改革步伐,合理定位,致力于培養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專業人才,努力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改革,擴大和引入優質教育資源,激發學校發展活力,促進職業教育與社會需求緊密對接[2]。校企合作是目前國家教育部和各地方政府大力提倡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是實現校企合一,產教結合、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的職業教育模式[3]。動物醫學專業主要是培養現代畜牧獸醫專業人才,具有綜合素質高、專業技能好、創新能力強的動物醫學專業人才是我國畜牧業快速穩步發展的保障和硬性需求。因此,高等院校動物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致力于培養實用型、技術型、創新型人才,通過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積極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徑和新辦法,加大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提高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努力解決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際問題[4]。本研究從動物醫學專業的實際情況出發,參考國內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依托于社會友好企業和合作單位的優質高效的教學資源,探索校企協同育人的新渠道和新辦法,制定 “有效、優效、高效”的校企合作方案及辦法,開創“校企互惠,合作雙贏”的新局面。本研究的開展可為高校實踐教學體系提供一種改革思路,也可為同類院校的相關專業開展校企聯合辦學提供借鑒與參考。
根據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教育部提出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引導和發揮市場機制激發高等院校發展活力,大力推行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實現校企共進、互惠雙贏的良性循環職業教育模式[5]。伴隨我國畜牧業的發展,地方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畜牧獸醫行業對專業人才培養結構的需求也發生變化,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所需專業素質高、技術能力強、創新意識好的人才需求成為主要矛盾,高等院校培養的專業人才存在實踐和創新能力不足的缺點。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種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運行機制,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采用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以培養適合不同用人單位需要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教學模式[6]。以動物醫學專業為例,原有教學資源不足是影響人才培養的主要因素,包括理論知識更新慢、實踐教學資源不足、實習基地匱乏、技能型師資薄弱等,學生在校期間很難接觸實際動物生產中面臨問題,導致從業能力差,無法補充畜牧行業發展所需職業人才需求[7]。近年來針對校企合作的理論和實踐在各行業都進行了研究和實施,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8],但由于起步晚,存在目標單一化、實施形式化、考核監督不到位等問題,尤其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校企合作更多拘泥于形式,合作的契入點更多停留在實踐基地建設和實習實踐環節上,很少進行頂層設計和內涵建設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在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建設和教學內容優化等關鍵性環節基本反應不出企業的訴求,致使學校的課程建設及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脫節,畢業生的培養規格很難達到企業的用人標準,這種供需脫節現象對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尤為嚴重。因此,開展切實可行的專業技術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勢在必行。
校企合作能夠充分發揮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重要作用,能夠發揮企業在實踐中培養人才的主動性,實現“校企互惠,合作雙贏”的新局面。動物醫學專業主要培養服務于基層畜牧生產企業的專業技術人才,對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一直是人才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學院針對動物醫學專業學院每年都要安排80人左右到各類動物醫療機構、動物保健企業進行“頂崗實習”,參加動物疾病診療和疾病防控的實踐環節學習。自2010年以來,學院的部分教師和學生利用寒暑假參加聯合辦學企業舉辦的“假期實踐競賽夏令營”活動,全程參加企業文化培訓、基礎生產知識學習和企業營銷實戰等方面的實踐活動。自2012年以來,學院領導和部分學生都分階段、分批次參加企業組織的年會和企業論壇,以推進校企合作的進程。2016年,學院舉辦了首屆校企合作論壇,邀請20余家知名企業共同研究探討“校企合作、協同育人”領域面臨的問題,為人才培養方案及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提供理論支持,為徹底地解決了職業教育脫離生產實際的問題出謀劃策。通過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大加強學校和企業的溝通,是學校了解企業的實際需求,也使學生在實踐教育活動中得到鍛煉,形成產需平衡的良好環境。
所謂“四位一體” 是指校企雙方達成深度合作,通過推進協同育人進程的四個契合點,培養出供需兩旺的“高素質的應用型專業人才”,開創校企“互惠雙贏”的良好局面。本研究針對不同契合點進行闡述,針對校企合作中影響雙方深度合作的環節和因素,積極促進校企雙方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優化和實踐教學體系的創新,以推進校企協同育人的進程,使社會資源更多地參與人才培養過程中,讓企業的要求在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中都能體現出來,實現專業教育與職業教育相融合。
在修訂動物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時,保持通識必修課、基礎課平臺、專業基礎課程模塊等固定框架不變的基礎上,在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程和專業實踐必修課程等環節,校企雙方通過調研、研討和座談等形式科學合理配置專業課程,以滿足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所需,使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中充分體現企業的訴求。
針對執業獸醫資格考試大綱的具體要求,召開校企雙方人士共同參加的研討會,研討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配置及教學內容的優化,以實現教學內容與執業資格考試的內容并軌,教學內容與生產需求并軌。
結合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選擇2-3個建設基礎好,合作交流融洽的企業開展共建基地活動。學院申請并籌措資金,向企業注資,針對學生在企業實習實訓時所使用的基本生活設施進行建設,同時幫助企業進行網站和基礎實驗平臺建設,以滿足學生實訓所需;而企業為學生實習實訓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技術指導和考評體系。建設的預期結果是每個共建基地每年可接納至少20名同學開展實習實訓活動。
專業師資建設的總體要求是:專業教師逐步由“學歷+文憑”向“素質+能力”的“雙師型”教師轉變[9],通過安排教師參加企業的生產實踐、研發活動和參加執業獸醫師資格考試等形式,使專業教師由單一的理論教學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實踐能力逐步轉變,具有“教師+獸醫師”雙重資質的教師達到專業教師總數的40%左右;同時,學院積極為企業培訓技術人員,并聘任企業高級職稱的獸醫師、畜牧師等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和高技能人才兼職任教,指導學生開展實習實踐和從事課堂教學活動。通過校企共建一支“校企互通、專兼職相結合”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提供人才支撐。
校企合作的實施伴有其獨有的特點和必要性,校企的深度合作是社會和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需求保障,高校與企業聯合辦學、資源互補、工學結合是當前實踐教學改革主要拓展模式,將成為企業培養一線生產崗位技能人才及管理人才的重要方式[6,10]。本研究針對動物專業的學生開展校企協同育人,始終樹立以學生為中心,實施個性化培養,給學生更大的自主學習空間,同時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使人才培養方案更加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目標,更加利于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在校企合作實施過程中針對性高,原則性強,利于對學生實踐能力和職業能力的培養,取得了一定成績和良好效果。針對培養過程中所面臨問題仍需不斷總結經驗、適時調整,為培養適應畜牧行業發展需求的知識型、創新型、技能型人才提供保障措施,也可為其他生物類專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思路和策略,因此說本研究的成果具有較強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