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宏波 盧慶華 宋國良
(哈爾濱金融學院體育教研部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所謂思想導向模型教育是指在尊重思政教育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學科內容體系和教學宗旨前提下,充分根據當今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與規律,以當前社會主流思潮為切入點,分析其社會背景、家庭養育背景等思想水平影響因素,建立思想教育成效導向模型,定期進行考評與教學反思的一種新型思政教育模式與理念。它是以教育成效的預期實現指標為模型的價值導向型教育和教育成效衡量體系。思想導向模型教育是一種以結果為導向的教育,不僅教育成效可期,階段性教學目標明確,更具有時效性和時代性,是作者基于多年思政教育現實與教學需求所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屬獨創性。
隨著當今對人才素養需求的不斷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不再僅承擔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責任,更要承擔個人素養、職業勝任力等多重素養培養職能。隨著我國小康社會建設進入攻堅階段及經濟、政治建設進入快速變革期,各種社會思潮你方唱罷我登場,特別是網絡的普及,更使當今高校學生的思想動態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多變化特征,但傳統思政教育不僅教育手段和內容僵化,呈現形式生硬、政治化色彩濃重,思想導向泛化與缺乏教育成效模型的教育思維更使學生嚴重缺乏參與感與代入感,整體教學成效不足,難以對當今學生群體產生較強的影響力,甚至出現校園暴力、網絡犯罪、逃避現實、不愿承擔社會責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更嚴重影響我國素質教育大局。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推進是以被教育者的認同感為前提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開展的重要現實基礎和情感基礎,因此學科教育應主動承擔起思政教育的責任,充分挖掘自身的思政教育內容與方式,積極參與到思政教育工作中,為高校思政教育培養成效做出應有的貢獻。本文立足于體育教育學科豐富的體育人文思政教育價值,探索體育人文的思政理論基礎、育人目標、思想體系,試圖以體育人文教育為依托,試圖從預期思想行為影響導向力、價值取向力、精神推動力和行為規范力4個方面探求高校思政教育的預期思政教育成效導向模型,快速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成效,發揮廣泛的社會價值。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就是價值取向,思政教育的本質就是通過一定的思想價值對受教者進行思想滲透與教化,以影響和規范受教者思想行為的教育活動。而探索體育教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也必須要以價值取向為核心影響因子,體育教學組應充分解析當今社會思潮走向,深入了解高校學生的思想狀況并明確各種不利因素與有利因素和學生身心發育需求及存在的困惑點,從而明確體育思政教育的現實需要和預期教育成效目標取向,提高思想導向模型構建的真實性、實用性、時代性、動態性,才能使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手段與考評機制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使被教育者能夠接受、相信、遵從,從而明確體育思想教育的根本價值取向,建立導向模型基本構架。
我國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從立國之初就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特別是在開國時期我們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系列思想價值在艱苦卓絕的內外環境下影響了幾代人投入到祖國建設大潮中,才取得當今的全面復興,因此開展思想導向模型教育探索的重要意義,并不是在于多一個新穎的教育理念與方法的探索,而是能對被教育者產生較強的內驅力,使其具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提升奮斗的活力和找到人生目標,形成正向的價值導向,這才是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們一致致力追求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因此,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第二個重要影響因子就是注重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遷移力、自我修正教育能力的培養,變被動教育為主動教育,這是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
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和科技時代條件下,國家競爭力的競爭目標已由資源轉向人才的智力與綜合素養的競爭。自從上世紀90年代我國試點推行素質教育和啟動教學改革任務以來,各種教育理念與人才培養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不同時間段和時代起了重要作用,但很快就沉沒在歷史的長河中,難以產生長效價值。探索體育教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則必須要從長遠出發,從時代變革對高校人才的思想素質要求出發,從學生當前所受到的思想沖擊和成長需要出發,注重導向模型教育成效社會適用性和時代適用性分析,注重教育模型的連續性與時效性,以培養獨具時代思想與眼光,具有時代格局與認知能力和廣泛適應力的思想建設者,敢于走在時代前列,勇于進行時代探索和具有蓬勃朝氣的社會建設者,承擔時代責任,體現時代精神,貢獻青春與才智。
高校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最主要的優勢就在于蘊含于體育學科內的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預期實現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通過模型的形式做到具體而明了,具有可衡量性,具有高度透明和可執行性,因而需要教育團隊有較強的執行力和溝通力、變通能力。探索高校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可行性實現途徑與方式首先要做的就是嚴格明確教職人員角色定位和崗位特性定位,從微觀與宏觀兩個層面建立科學思想教育教輔工作聯動機制。應建立以輔導員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和思政工作第一線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讓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發揮主導作用,及時、準確把握學生思想動態,掌握一手資料和實現動態化監管;以體育教師為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第二梯隊,根據輔導員的思想動態分析充分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并在教學中加以進行干預與指導,為高校學生提供實時、有效的思想干預和指導,幫助學生及時完成思想修正,為其過硬的思想教育是最終形成提供堅實的成長基石;以思政教育工作管理層為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第三梯隊,從宏觀思想理論建設和時代要求對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預期教育成效及時作出修正、把控和評估,以保證模型教育實施的時代性、適用性。
高校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角色定位和崗位特性考核,則需要能夠全面地反映教職人員的工作能力與業績,完整揭示學生和教職崗位的成長發展過程特點與規律,做到既準確評價績效行為和業績,又能體現教職人員的成長軌跡、個性特質等內在對績效具有影響價值的因子,有利于優化崗位勝任力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來建設和發展教職人員隊伍,明確教職人員勝任力與工作績效指標體系的權重,特別體現能力素質、工作態度、人格素質、業務素質,四個維度下的表達溝通力、組織管理能力、應變能力、執行力、團隊合作能力、創新能力六大與學生思政教育成效息息相關的能力指標,提升個人魅力和職業素養,充分激發學生的政治素質、學習能力、研究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能力,切實促進學生思想教育成效和能力發展。
思想對行為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在體育教育中探索思想導向模型教育,最重要的就在于對預期教育成效的落實。以體育思政教育為學科介質,打通學校教育、學生個體與外部世界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的適應力、發展力和變通能力能夠適應時代發展要求,只有經得住未來的考驗,才能算得上人才培養的成功。因此建立實時、動態激勵導向型考評機制,形成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發展的內驅力和自覺動力是以思想為導向型教育的重要實現途徑。
隨著人工智能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當今世界已經跨入“知識經濟”時代,世界經濟已在逐步將所有的傳統產業進行自覺的知識化,特別是當今行業的技術、信息和知識含量的不斷提高,各個行業亟需智能型的應用人才,為當今大學生的未來增加了很多不確定性的同時也提高了知識老化周期速率,若不具有時代感、自我學習力和變通能力則將面臨“畢業即失業”的局面。作者探索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僅僅在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指導性,更在于全面激發高校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工作,真正落實全人教育宗旨。踐行思想導向模型教育則需要師生在體育教學和日常教學中明確該思想模型的思想價值導向和預期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水平和思想價值體系的標準、教育成效要求和標準,明確各自的實現目標,只有做到預期思想教育成效要求明確,才能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具有自覺意識和潛意識,促使他們能夠自覺應用該模型知識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以此來構建自我思想教育的導向模型,從而實現自我教育、時代教育和提高適用性的目的。
素質教育最終教育質量和人才培養成效的關鍵就在于教師,教師發展的關鍵在于教育思想。自21世紀以來創新型人才成為國家間新的競爭點,我國花大力氣進行素質教育和創新型教育的探索與推廣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提升我國高校人才培養素養和教育水平。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幫助學生建立自身與外界之間的聯結,發現社會運行規律、人際交往規則,建立思想道德概念并形成自我深刻理解,與社會生活發生積極的聯系,并能及時解決自身及周圍環境所存在的問題,獲得身心成長及個人能力的成長,使之成為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我國思想政治教育開展多年,之所以教學成效不足就在于我們的學科獨立、各自為政的教育思想和思想教育目標泛化和缺乏目標導向型教育認知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從思想認知視角,探索了體育教育的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成效和價值。
其中,在構建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主要影響因子及其價值分析單元中作者提出了價值取向、自我教育遷移能力、自我修正教育能力和注重導向模型教育成效四大模塊,并在高校體育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可行性實現途徑與方式解析單元中,提出了教職人員角色定位和崗位特性定位教輔工作聯動機制,建立實時、動態激勵導向型考評機制兩大主要機制,目的在于構建思想導向模型教育的發展內驅力和自覺動力。作者堅信這種重在激發主動性和廣泛活力的將會對我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結合的現實可能與可行性模式提供較高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