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流感在禽類中比較流行,同時具有重復性和多變性的特點,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一旦發病,死亡率能夠達到100%,在世界各個范圍內都有該疾病的出現。在預防和治療該疾病的過程中堅持及早發現和及早治療的原則。
禽流感主要由禽流感病毒引起,存在于禽類動物的呼吸道和消化道中,高溫和紫外線能夠將該病毒殺死。但是該病毒喜歡潮濕和涼爽的環境中,能夠存活很長時間。健康禽類接觸該病毒,抵抗力差同時出現應激反應,很容易感染該病毒。該病的主要特點是發病快、死亡率高,在每年的冬季和春季是高發季節。
該病的主要臨床癥狀是體溫升高,病禽出現精神不振和食欲減退,同時一些家禽還會出現頭頸后仰、抽搐、運動障礙的癥狀。患病家禽死亡率非常高,能夠在數天內死亡,死亡率90%以上。該種病毒還會傳染給人類,主要的癥狀為體溫升高、咳嗽和流鼻涕,同時潛伏期能夠達到7d,一些患者可能出現惡心和腹痛的情況。如果比較嚴重的話,會出現肺部的感染,癥狀最為嚴重的患者會出現死亡。
3.1 臨床癥狀首先,最急性型。沒有任何的癥狀就導致禽類突然死亡。其次,急性型。病畜會出現大腿肌肉出血、頭部水腫、流淚等癥狀,同時病畜食欲不振,出現神經癥狀,不能站立和運動。此外,病毒的隱性帶毒者表現癥狀不明顯。
3.2 臨床診斷診斷該病的主要方法是血清學和病理剖檢分析,經過剖檢會發現患病部位有出血點,尤其是一些臟器出血,胰臟出現壞死癥狀。脾臟腫脹,甚至出血。
4.1 加強飼養管理為了更好的預防高致病性禽流感,應該采取科學的飼養管理措施,為禽類的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不斷提高禽類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在選擇養殖場之前,應該考察養殖場周圍的情況,選擇遠離交通要道和居民區的地區,不能和其他的動物養殖場所靠近。另外,堅決禁止從疫區引進家禽,定期對養殖場進行消毒和清潔,還應該對飼養的工具和養殖場周圍的環境進行消毒和清潔。需要注意的是,應該輪換使用消毒劑,避免產生抗藥性。采取全進全出的科學飼養模式,避免動物和其他野生的鳥類接觸,禁止和其他動物混養。此外,還應該對養殖場進行全封閉式的管理,禁止外來人員和無關人員進入到禽類養殖場,對進入養殖場的工作人員進行消毒處理,安排專門的運輸畜禽車輛,同時對進出養殖場的車輛進行清潔和消毒。
4.2 定期免疫接種為更好的防治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科學的免疫接種制度,定期對禽類進行疫苗的接種,保證接種的程序符合國家的規定。1)對種雞和蛋雞的免疫接種。在雛雞7~14日齡時,應該接種疫苗,25日齡再免疫一次。蛋雞開產之前使用滅活疫苗加強免疫一次,此后需要每隔半年免疫一次。2)蛋鴨、種鴨、蛋鵝、種鵝的免疫接種。在雛鴨、雛鵝14日齡或者21日齡時,需要接種免疫疫苗,25d之后再免疫接種一次,此后需要每隔半年就免疫一次。3)其他禽類的免疫接種,應該結合飼養用途參考雞的免疫程序。4)如果發生疫情的話,需要檢查禽類免疫抗體的具體情況,對一些疫情比較嚴重地區的家禽加強免疫一次,最近一個月內已經免疫過的家禽類可以不進行免疫。
4.3 及時地撲殺疫病禽類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主要特點為發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較高,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如果確定為高致病性禽流感的話,應該采取科學的免疫措施,對重點的疫區進行調查,查看疫源,同時對疫區周圍的環境進行消毒處理,必須對病死動物進行深埋和無害化處理,避免疾病的傳播與蔓延。此外,嚴格的封鎖疫區,禁止產品的流通,防止疫病的蔓延。減少禽類和人類的接觸。對養殖場進行全面徹底的清掃和消毒處理,經過3個月的晾曬之后才可以再使用,晾曬之后,需要經過安全檢測,合格之后才能繼續使用。
4.4 嚴格監控檢疫程序應該采取嚴格的檢疫措施,定期對禽類進行常規的采血化驗,一旦發現異常情況,采取科學的診斷和治療措施。在引種之前需要對禽類的引種地進行檢查,保證各項指標合格之后再引種。引種之后還需要觀察30d以上,沒有發現任何異常情況才能進行養殖,可以很好的降低該病發生的概率。此外,還應該適當的降低禽類飼養的密度,避免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發生,促進我國禽類養殖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