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蟲病是家禽養殖過程中常見的寄生蟲病,對各日齡階段的家禽都能感染。本病流行的季節性明顯,高溫高濕季節是該病的高發期,我國南方發病率明顯高于北方,尤其是梅雨季節期間最容易流行。
球蟲屬于胞內寄生蟲的一種,白鵝感染后主要寄生在腸道中,尤其是小腸和盲腸部位分布較為集中,腸黏膜破壞也最為嚴重[1]。球蟲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播,當鵝群中有鵝感染時,其糞便中就會排出蟲卵,這些蟲卵一旦進入環境,就會發生孢子化過程,從而具備感染性。病鵝主要表現消化道癥狀,如糞便稀薄、含有血液、腸黏膜脫落等。疾病發展至后期時,感染鵝開始表現全身貧血、采食量下降、生長發育受阻、免疫力下降等。對病死的鵝剖檢,可見病變主要集中在腸道部位,腸壁菲薄,黏膜表面有出血點,有時為麩皮樣變,臨床危害巨大。
采集可疑白鵝的糞便或剖檢后取腸道內容物,先用自來水浸泡6h以上,浸泡過程中要經常攪拌,將糞便攪碎,使其均勻分散。之后用醫用紗布疊成4層,將糞便過濾,此時球蟲卵基本留在濾液中,濾液放入離心管以2500r/min離心5min,由于蟲卵的密度相對較大,離心后會沉淀在濾液底部。將上清液小心去除,之后加入飽和的氯化鈉溶液,再次用2500r/min的轉速離心5min,由于飽和氯化鈉溶液密度更大,如果沉淀物中有球蟲卵,離心后會漂浮或懸浮起來,其他糞便中的雜質會沉積在底部。將底渣丟棄,上清液用自來水再次稀釋,之后同樣的方法離心后,蟲卵會再次沉淀在底部,棄去上清液,得到的底部固體物質用顯微鏡觀察,如果視野中能見到大量的卵囊,有些單個存在,有些以3~4個孢子化的方式存在,則表明白鵝有球蟲感染。
通常球蟲病的剖檢癥狀比較典型,有經驗的獸醫在對病鵝剖檢后基本都能正確診斷,但有些時候球蟲發生處于早期或混合其他病原菌感染時,癥狀表現更加復雜,難以確診,此時必須借助實驗室檢測才可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2]。
預防本病必須搞好環境衛生,定期進行藥物預防,做好鵝場的管理。
3.1 搞好環境衛生環境衛生條件差是本病傳播的主要誘因,特別是平地養殖的鵝場,由于糞便不能及時集中清理,一旦有白鵝感染,蟲卵就會經糞便排到環境中,在適宜環境下發生孢子化過程,健康鵝接觸后容易導致感染[3]。因此,務必做好糞便的清理工作,保持地面干燥,必要時做硬化處理,減緩蟲卵發育過程。清理的糞污需嚴格經過無害化的處理,最簡便的方案是堆肥發酵,利用產生的生物熱將蟲卵殺滅。
3.2 藥物程序預防當氣溫高于25℃,環境相對濕度大于60%時,可在飼料或飲水中加入抗球蟲藥,以防發生球蟲病。常用的藥物有磺胺氯吡嗪鈉、磺胺喹啉鈉、癸氧喹酯、地克珠利、妥曲珠利、常山酮等藥物,大群給藥時建議通過飲水方式集中2~3h口服,連用3~5d。由于球蟲很容易產生耐藥性,臨床用藥時同一批鵝不同時間段盡量采用不同的藥物進行預防,合理使用輪換用藥和聯合用藥方案,從而降低耐藥率。
3.3 做好鵝場管理發生過球蟲的鵝場一定要將環境徹底打掃和凈化,用火焰徹底消毒,將環境中的蟲卵清理干凈,之后空舍30d以上再進行下批次鵝的引入。飼養員進入鵝場時要更換場內專用鞋,防止場外蟲卵經鞋底帶入。禁止濫用藥物,特別是口服抗生素時,不可隨意加大用量和延長用藥時間,防止抗生素對腸道內的益生菌群造成破壞,引發二重感染。發霉、變質、過期的飼料禁止使用,鵝群中有鵝出現球蟲前期癥狀時一定要及時診斷,緊急防控。
治療本病首選抗球蟲指數大于180的藥物,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藥物有復方磺胺類藥物,如復方磺胺氯吡嗪鈉、復方磺胺喹惡啉鈉等,還有地克珠利、妥曲珠利、癸氧喹酯、莫能霉素等,臨床可用于本病的治療。另外,某些益生菌制劑也可用于本病的預防,益生菌雖然和球蟲之間無相互作用關系,但其分泌的代謝產物對腸道微生態有很好的調理作用,可加固和修復腸黏膜,有助于加強對球蟲的抵抗,建議經常發生本病的鵝場在飼料中可長期加入益生菌成分,對治療后生產性能的恢復有很大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