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疫情防控是畜禽養殖過程中較為重要的部分,科學的防控一方面可以減少動物疫情的發生及傳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保護畜禽健康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但目前我國的動物疫情防控工作仍舊存在一定的問題,筆者結合生產實踐,總結了動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部分問題,并探討對策,僅供參考。
1.1 養殖場布局規劃不合理一些規模化養殖場在選址時僅考慮了交通的便利性和飲水或飼料運輸的便利性,而沒有根據要求遠離交通主干道和生活區,且不得臨近學校、醫院等場所[1]。養殖場內部的布局也不合理,生活區、生產區距離較近或沒有明確分區的現象屢見不鮮。
1.2 養殖場基礎設施較差一些規模化養殖場是從散戶養殖逐漸發展而來的,所以養殖場內糞便、污水等處理設施的容量不能適應大規模的養殖,消毒設施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也較為落后[2],加大了畜禽疫病傳播的風險。
1.3 疫情防控意識淡薄養殖場的管理人員一般不是畜牧專業或獸醫專業的科班出身,多數管理人員不具備畜牧獸醫相關知識,而基層的獸醫人數較少,不能完全普及動物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加之防疫補償落實不到位或補償金額較低,導致在防疫監管人員對養殖場進行管理時養殖場管理人員存在較大的抵觸情緒,發現患病動物不能及時上報,導致了動物疫病的進一步蔓延。
1.4 監管力度較低一些基層防疫監管人員的業務水平有待提高,對規模化養殖場的管理僅停留在紙面上,認為只要檔案填寫完備就是監管到位,這不僅沒有起到監管的目的而且造成了養殖場管理人員的抵觸心理。基層防疫監管人員的人數較少,但養殖場的數量較多,監管人員很難勝任繁重的監管工作,難免有疏忽的時候。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本是證明養殖場防疫是否合格的有效依據,但一些基層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的辦證人員沒有付到相應的責任,辦證并沒有根據《動物防疫條件審核管理辦法》嚴格執行[3],隨意頒發合格證,給防疫監管工作帶來了不小的困難。
2.1 改進養殖場的布局和設施由當地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進行指導和監督,幫助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建立合理的排污以及無害化設施,同時合理養殖場的分區,使得養殖場的布局和設施能夠滿足正常的生產需要。
2.2 加大宣傳力度很多疫情防疫中的不足是由于養殖場的管理人員不了解相應的法律法規而導致的,所以應當通過宣傳手冊、集中培訓或線上培訓等多種方式對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管理人員進行技術培訓,從規模化養殖場的選址、建設,到動物的調入和管理,最后到動物產品及其制品的產出均應當進行系統的培訓和指導,幫助他們了解《動物防疫法》《畜牧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基本內容,加強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管理人員的防疫意識,從根本上解決病死畜禽不經無害化處理、患病畜禽仍就買賣的不良現象。
2.3 加大扶持力度很多疫病一經發現應當立刻撲殺,但目前由于牛等大牲畜的價格較高,疫情發生后又常呈群體性發病,這使得養殖場的管理人員不能承受巨大的經濟損失,只能將病畜進行售賣來挽回部分損失,這樣做會導致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但是這種情況在監管方面難度較大。所以,應當建立補償資金庫,在有疫病發生時,為了促進養殖場及時的上報和撲殺病畜,應當從資金庫中提取資金進行補償,從而更好的提高養殖場的防疫積極性。
2.4 提高業務能力根據《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的相關要求,要對縣級以上的畜牧獸醫主管部門相關從業人員進行業務培訓,使每一個從業人員都能嚴格審查,對條件符合的規模化養殖場發放合格證,對不符合條件的養殖場進行一定的處罰。確保每一個從業人員在監督執法過程中都能夠遵守職業規范,切實做好動物防疫條件合格證的發放工作。
綜上所述,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疫情防控工作不是某一單一環節,而是復雜且系統的工作,在開展的過程中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問題,這需要有關部門加大監管力度的同時做好宣傳工作,幫助所有規模化畜禽養殖場的管理人員從根本上了解疫情防控工作、重視疫情防控工作,讓疫情防控問題從根本上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