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做好引種工作,建立優良的繁育體系引種前結合本場的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引種計劃,選擇優良品種。檢查健康狀況,要求種羊符合本品種外貌特點,無遺傳疾病,生殖器官發育正常,發育均勻,進入繁殖年齡,檢疫合格。建立優良的繁育體系,確定新的群體和品種,提高繁殖力。
1.2 作好配種計劃,禁止近親繁殖做好科學的配種計劃,嚴禁近親繁殖,近親配種易出現多病和畸形羔羊。補充種羊的營養需要,保持良好體況,膘情要不肥不瘦,日糧中要有足夠的優質蛋白質,加強運動。配種季節加強飼養管理,適時正確調教,提高整群質量,增加經濟效益。
種公羊和母羊的飼料消耗與成本投入,最終大部分要從羔羊身上得以回報,而母羊營養狀況的好與壞、飼養管理的好與差,直接影響著羔羊的生長發育和成活率。
2.1 母羊空懷期的飼養管理對于空懷期的母羊,在配種前1~1.5個月,應安排繁殖母羊在較好的草地放牧,促進抓膘,在繁殖季節能正常的發情配種。對體況較差的,給予短期補飼,可提高母羊的受孕率。
2.2 妊娠母羊的飼養管理妊娠期是指母羊從受配開始至分娩,可分為妊娠前期和妊娠后期。應根據妊娠期母羊的生理變化、需求及胎兒的生長發育需求,控制好母羊的體況,防止營養不良、機體消瘦,保證產出羔羊初生重大,成活率高。
2.2.1 妊娠母羊懷孕初期的飼養管理在這個時期,胎兒的生長發育比較慢,也不需要過多的營養來補給自身,只需把粗飼料作為主要的飼料,精料少量使用。在青草季節,一般放牧就可滿足母羊營養需要;在枯草期,喂些秸桿或干草即可。
2.2.2 妊娠母羊后期的飼養管理妊娠后期胎兒需要大量的營養來補給。在營養方面,需要對妊娠母羊供給一定量的維生素、蛋白質、礦物質。在飼養方面,需要每天給妊娠母羊加0.5kg的精飼料,飼喂3~4次,秸稈青貯料1.50kg。在管理方面,妊娠母羊可以自由飲水,水溫不能低于8℃。妊娠后期母羊應從大群中分隔開來,單獨組群,以便更好的護理。
2.3 哺乳期母羊的飼養管理哺乳期多為120d左右,可分為哺乳前期和后期。母羊的補飼應根據具體情況來確定。
2.3.1 哺乳前期母羊的飼養管理羔羊出生2周后,泌乳量增大。母羊營養差,泌乳量減少,則羔羊的生長發育受影響,抵抗力弱,成活率低。哺乳前期的母羊,要增加日糧飼喂量,并補充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
2.3.2 哺乳后期母羊的飼養管理哺乳后期母羊泌乳力下降,加之羔羊不斷長大,營養需求量隨之增加。哺乳后期母羊飼喂青干草料,亦可酌情補飼。管理方面,產后7d內,要注意天氣變化,因為這個時候,母羊消化機能和生殖機能還沒恢復,羔羊抵抗力弱,易引發各種疾病。要注意環境衛生,干凈的環境能夠減少母仔患上各種疾病的情況。
3.1 羔羊斷奶期的飼養管理羔羊一般在3月齡左右斷奶,過早斷奶會增大羔羊的死亡率,造成不必要的損失,但斷奶時間過晚(超過4月齡),既不利于羔羊的生長發育,也不利于母羊的生產和繁殖。在生產中,一般采用一次性斷奶,便于集中產羔和羊群的統一管理。斷奶后盡量保持羔羊原有的生活環境,飼喂原來的飼料,減少對羔羊的不良刺激而影響生長發育。高品質的蛋白質飼料或優質青干草要占一定比例。降低母羊泌乳量,母仔分開不再合群。
3.2 羔羊疾病的預防與治療要提高羔羊的成活率就要做到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羔羊出生后12h內最易發生羔羊痢疾,可使成活率下降,所以要做到早發現,仔細護理,積極治療,出生12h內灌服土霉素。在預防方面,對懷孕羊產前抓膘增強體質,產后保暖,防止受涼。每年秋季及時注射羊厭氧菌五聯苗,必要時于產前2~3周再接種1次。一旦發病應及時隔離,對尚未發病的要及時轉圈飼養。治療方面,磺胺瞇0.5g、次硝酸0.2g、鞣酸蛋白0.2g、小蘇打0.2g,每日3次,同時肌注青霉素20萬IU,至痊愈為止。也可用土霉素0.2~0.3g,或胃蛋白酶0.2~0.3g灌服,每日2次。可在3月齡斷奶后用廣譜、高效驅蟲藥少量驅蟲,服用阿苯達唑10~15mg/kg。
綜上所述,羔羊培育是養羊業的基礎工作,是養羊成敗的關鍵。加強母羊與羔羊的飼養管理,改善飼養條件,采取科學的技術措施,增強抗病力,提高健康水平,達到提高成活率、增加經濟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