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牧業經濟學院體育部 河南 鄭州 450044)
我國蘊含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在不同時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尤其是武術在傳統文化發展過程中,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面貌以及文化價值的同時,在現代社會中成為發揚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中華武術在發展過程中,受到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等思想的影響,已經演變成不同的形式,并且在不同形式的武術中都能體會到我國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高校開展武術教學過程中,既能幫助學生更好的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肩負繼承和發揚的責任,還能在武術學習中強健體魄,促進學生身體素養全面發展。
傳說早在炎黃時期,在中華大地的東部地區,蚩尤部落擅長與人近身打斗,尤其是身穿猛獸皮制作的外衣,頭戴牛角樣的護具,在徒手打斗中手腳并用,通常用于防身或者攻擊對方。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武術逐漸演變,最終以技擊動作為載體,通過套路等形式進行的格斗活動,主要強調人們通過學習武術,到達內外兼修的目的。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原始社會人們使用格斗的方式,或者使用弓箭等武器進行狩獵。而進入到夏周時期,武術已經出具規模,其中在商朝時期武舞的出現,已經成為當時武術發展的鼎盛狀態,并且在武舞的帶動下,已經將細碎的武術狀態轉變成統一的狀態,逐漸形成特有的武術套路。進入到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國家間戰爭不斷,許多國家都以劍術為主要研究的對象,力求通過劍術方面的發展,將劍術用于實戰,以便獲得戰爭的勝利。在秦國統一中華大地后,秦國通過不斷的改革,將不同國家文化、經濟等領域按照秦國的標準進行統一,該階段武術也已經進入到統一的發展時期。自漢朝開始,許多與武術有關的內容,成為后世研究武術主要的參考依據,以《漢書·藝文志》為例,該典籍中與武術有關的理論多達199篇。隨后在隋唐時期,武術成為古代政府選拔人才重要的途徑,民間許多勞動人民都參與到武術的學習中,使我國武術呈現快速發展的狀態。進入到宋、元、明以及清等時期,人們充分利用不同學術思想,創造出不同的武術類型,以拳術為例,太極拳、形意拳以及八卦拳,都是當時風靡一時的拳術之一,同時也是傳承至今的拳術類型。我國武術在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的經濟文化等條件,都會成為限制武術發展的原因,所以我國武術類型較為豐富。
我國不同時期,在社會和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文化的形成和演變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我國幅員遼闊,每個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內涵各不相同,突顯出我國傳統文化包容各種思想以及精神價值的特點,尤其是受到傳統的儒家、道家、法家以及佛家等哲學思想的影響,我國傳統文化重視仁義禮智信等文化內涵,不同哲學思想都主張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等價值觀。中華傳統文化為不同民族文化提供相互交融的環境,并且圍繞儒家、道家以及佛教建立文化的基礎,以儒家思想為例,儒家思想需要人們具備仁義之心,強化人們的自身修養以及自強不息的能力,使人們保持良好的奮斗精神狀態。
武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二者蘊含的內在聯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武術中體現出的思想,是以傳統思想為基礎,在此基礎上演變成不同類型的武術。在傳統文化環境下,武術的發展和演變過程,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其次我國傳統文化中,主要以儒家等哲學思想為載體,傳承和發揚武術的學習者,都將儒家等哲學思想融入其中,許多傳統的武術都能感受到儒家等哲學思想的精神價值和魅力。通過對蘊含儒家思想的武術進行研究發現,儒家思想的武術更重視內心的修養,而道家思想的武術,更重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后,將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融入到武術教學中,有助于培養學生精神素養以及文化內涵的同時,還能鍛煉學生的身體素養。尤其是在傳統文化中,突顯仁義禮智信等文化內涵,與武術教學相互融合,讓學生在練習武術的同時,更能深入的了解傳統文化中,尊師重道、講究誠信等意志品質。
我國古代人民在勞動等活動中創造出的武術,是符合當時社會和經濟發展需求的,通過對不同時期武術類型的研究,武術作為生產勞動創造出的產物,在蘊含文化價值的同時,充分體現出經濟以及政治特色,成為代表民族發展重要的活動形式。一個民族具有凝聚力、創造力,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竭的動力,中華傳統文化中文治國、武安邦,一直流傳于我國古代各個時期,其中武安邦充分展示出,我國傳統文化中借助武術強健體魄,通過武術磨煉意志,以便抵御侵略保護自己的家園。縱觀歷史上不同時期的練武之人,都以精忠報國作為練武的目標,將自己保家衛國的決心,通過練習武術淋漓盡致的表達出來。如漢朝的衛青、霍去病,宋朝的岳飛等,都是通過練武投身到保家衛國的戰斗中,高校教師在講解武術蘊含的傳統文化知識時,應向學生傳達出通過武術學習,不僅可以強健自己的身體,磨煉自己的意志,還能形成保家衛國的意識,努力學習文化知識投身到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作為祖國未來發展的建設者和守護作者。所以高校在開展武術教學時,應將武術招式教學作為鍛煉學生身體素養的基礎,通過武術教學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提升新一代中國青年的凝聚力和戰斗力。
在中華傳統文化思想中,武術是修身養性重要的途徑,與古代書法和茶道相比,武術蘊含的精神價值更為明顯,力求使人們在練習武術過程中,可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高校在開展武術教學過程中,應轉變學生傳統的思想,使學生認為在練習武術過程中,通過磨礪自己的意志,強健自己的身體,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遇到困境時,依然可以勇于面對。在武術教學中,許多項目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反應速度、力量以及靈活能力等,如相對傳統的武術回環、跳躍等動作,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都需要不斷的練習,在掌握基礎性動作后,才能上升到新的層面。在此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密切的交流,全面了解學生的動態,以積極的心態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練習武術的信心,既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武術能力,還能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
進入到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期,高校學生接觸外面的世界渠道較多,學生會獲得不同的信息,而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都會發生變化,若高校缺乏對學生思想有效的引導,會影響到學生正常的生活和學習。高校在開展武術教學時,應以武術教學為切入點,在教學中不斷向學生滲透傳統文化,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意識,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發展意識。教師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武術代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能感受到武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還能培養學生高尚的人文情懷。借助武術人物形象,可以使學生對武術學習產生正確的認識,將學生更多的精力轉移到學習傳統文化中,有助于學生抵御負面文化的侵蝕,讓學生認識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高校應將武術作為工作中重要一項進行教學,學生應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產生學習武術的意識,并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參與到武術學習中。高校應建立良好的武術師資隊伍,要求教師在具備教學武術知識的同時,還應具備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在教學中深入淺出的講解傳統文化,使學生熱愛武術學習的過程中,深入學習傳統文化。高校武術教學與傳統文化傳播過程中,應保持互動關系,教師應在武術套路、散打教學中,與學生積極的互動,進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校進行武術教學時,應以武術套路的角度,積極的向學生宣傳傳統文化。目前武術套路主要由以下幾項組成,分別為五步拳、少年拳、太極拳等,此外還包括棍術、刀術等,都是中華民族在生活中摸索出的套路,并且蘊含較為深厚的傳統思想,同時在武術套路中還能體現出地域自然的發展規律。學生在學習武術套路過程中,可以對傳統文化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以便學生深入到武術中領略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精神價值。
高校在武術教學工作中,應安排武術散打競賽內容,讓學生在成功和失敗過程中,引導學生對成功和失敗形成正確的認識,將成功作為一種鼓勵,而將失敗作為走向成功的基礎。高校應通過正確的競賽活動,讓學生在武術學習中感受到學習的意義,要求在教學中突顯充的重義、自強不息的傳統文化內涵,使高校學生通過武術學習,在精神上和身體上都能向更遠大的目標發起挑戰,學生具備頑強的意志,才能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勇于發起挑戰,靠自己頑強的意志和拼搏精神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高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向學生展示出自強不息的精神,同時引導學生形成厚德載物的精神品質。武術與中華傳統文化蘊含和諧發展的關系,在傳統文化漫長的發展和演變過程中,教師應學習不同時期的傳統文化,圍繞教學內容探索出一條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既能讓學生在武術中有效提升身體素養,還能不斷吸取傳統文化,構筑頑強的傳統文化內涵。所以高校教師在武術教學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向學生傳授正確的武術知識,還應成為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紐帶。
綜上所述,高校在進行武術教學過程中,應深入到武術中蘊含的傳統文化內涵進行深入的研究,利用高校現有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氛圍,既要激發學生學習武術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要培養學生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意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通過武術學習磨礪學生的意志品質,使學生遇到挫折和困難時,產生勇于面對和挑戰的信心和決心,進而為我國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和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