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農業大學 財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
近年來全球氣候發生變化,已對水資源、自然生態系統、農業、農村和城市、人類健康與安全、人們的生計等造成影響,而人類對氣候變化的適應和減緩行動以及相關的治理又將影響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1-2]。農業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敏感的產業,任何微小的氣候變動都會給農業的正常生產生活帶來很大影響,特別是干旱、洪澇、冰雹、霜凍等極端氣候,對糧食安全、農民收入、社會穩定等會造成波動,甚至會影響國家經濟的可持續[3]。為減輕氣候變化對農業的不利影響,現階段農業生產主要從適應的角度來應對氣候的變化,主要適應措施有調整農作物布局,選育新品種,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治理土地荒漠化等[4]。我國是農業大國,但因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各地區農業主產業不盡相同,氣候變化對我國各區域的影響各不相同。又因各地區人口、經濟發展各不相同,農戶采取的適應性行為也不盡相同。作為農業生產的主體和氣候變化的最直接承受者,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是保障農業產量、穩定收入的關鍵,也是未來應對氣候變化機制的核心[5]。因此,探究農戶如何調整其農業生產行為去適應氣候變化及其影響因素,可以幫助當地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適應氣候變化的相關政策,對提高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
河西走廊地區是我國西北干旱半干旱的代表區域之一,自然生態條件脆弱,但祁連山冰雪融水造就了河西走廊發展綠洲灌溉農業的優勢,是我國主要商品糧基地之一,近幾年來,受氣候變化影響祁連山雪線上升、冰川退化、綠洲萎縮、極端氣候等現象頻發,河西走廊由傳統灌溉農業迅速向特色農業轉型,現是我國西北地區主要特色農業生產區和良種繁殖基地。張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處于河西走廊內最大的內陸河黑河中上游,農業是其傳統優勢產業,也是河西走廊發展特色農業的主產區和玉米制種繁殖基地,是河西走廊農業發展的典型[6]。鑒于此,本文選擇河西走廊張掖市為研究區域,探究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類型及其影響因素分析,為其他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農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一定的借鑒。
張掖市,東鄰武威和金昌,西連酒泉嘉峪關,大地形由南部祁連山區,北部合黎山、龍首山區及中部走廊平原區組成[7]。由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的影響,氣候復雜多變。主要以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和高寒半干旱氣候為主,具有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夏季短、冬季長,干燥少雨,光照充足的特點,暴雨(雪)、干旱、春寒、大風、沙塵暴、霜凍、冰雹等氣象災害時有發生。張掖市轄甘州區、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6縣(區),全市有耕地面積380 萬畝,土壤肥沃,地勢平坦,是河西走廊主要的農業區。本次研究調查地選取張掖市主要灌溉農業區和旱作農業區的3 縣,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
此次調研采取入戶訪談和田間訪問的形式,于2019 年10 月在河西走廊張掖市的民樂縣、臨澤縣、高臺縣(3 縣)的6 個鄉(鎮)12 個村進行入戶調查,共發放問卷300 份,全部回收,篩選后,有效問卷291 份。本文依據已有的適應性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成果及河西走廊地區農村現狀進行問卷設計,主要包括3 部分,(1)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情況。(2)農戶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適應性行為程度及類型。(3)農戶的基本情況。
291 位樣本農戶中,男性253 位,占86.94%,女性38 位,占13.06%;務農年限多集中在20—40 年,占60.48%;受教育程度多集中在小學和初中,接近初中水平,占71.47%;耕地面積多集中在6~12 畝之間,占71.82%;勞動力占比多在50%~80%之間,占76.63%;大多數農戶認識到氣候的變化,被調查農戶中占77.66%的認識到了氣候的變化(見表1)。
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程度影響著農戶的適應性行為[8]。面對氣候的變化,農戶為了確保農業生產的穩定性會采取一些相應的適應性行為,以此來避免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本文主要選取了主動適應性行為如調整作物種類、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采用新農業技術、購買農業保險、外出打工等;被動適應性行為:增加成本投入、改善農田周邊環境等幾項適應性行為,并且假設農戶完全因對氣候變化風險的需要,而選擇這些適應性行為,不考慮其他因素的影響[9]。

表1 樣本特征描述統計結果
在我們調研的291 位農戶中,采取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的有229 位,占總人數的78.69%;未采取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的有62 位,占總人數的32.41%。在采取適應性為措施的229 位農戶中,155 位主動采取了適應性行為措施,61 位表示是被動,13 位表示是兩者皆有(見表2)。

表2 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情況統計表
本文依據對調查資料的分析,將農戶適應氣候變化所采取的適應性行為措施分為主動適應性行為和被動適應性行為兩大類。一類是根據農戶對氣候變化所造成農業影響還未知時,所采取的主動適應性行為,本文主要是指調整作物種類、建農業水利基礎設施、采用新農業技術、改善農田周邊的環境、購買農業保險和外出打工等行為。另一類是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已經產生了影響,而被迫采取的行為措施,本文主要是指調整播種農時、增加化肥農藥投入、增加灌溉次數等行為。以下是河西走廊地區被調查農民采取的適應性行為類型(見表3)。

表3 農戶對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類型的統計結果
我國學者,對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影響因素的相關研究已有很多。朱紅根和周曙東(2011)[10]運用Probit 選擇模型,通過江西省水稻區農戶應對氣候變化適應性為決策因素的研究分析,得出農戶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可借款人數、來往親戚數、趕集頻率、看電視頻率及氣象信息服務等因素對其影響顯著。譚智心(2011)[11]通過對山東省小麥主產區農戶的訪問調查數據的分析,發現大部分的農戶都認識到了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但只有部分農戶采取了適應性行為。姚升和王光宇(2014)[12]用多元Logit 模型,通過對安徽省淮北地區小麥種植戶的影響氣候變化適應性行為的因素分析,得出年齡的二次方、氣象數據的獲取程度、技術選擇偏好、貸款的難易度、受教育程度、勞動力轉移人數比、務農人數、農業補貼以及農戶是否接受過農業生產技術培訓等。張志堅和盧春天(2018)[13]基于泊松回歸,通過對四川省農戶應對氣候變化行為的分析發現農戶采取多種適應性措施,但采取的程度不盡相同,受到不同因素的影響。
通過上述文獻綜述,可發現我國學者運用不同的方法對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但大多集中在我國糧食作物主產區,對干旱半干旱經濟作物和特色農業集中產區,農戶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影響因素分析的很少。鑒于此,本文選擇我國西北地區最主要的經濟作物和特色農業集中產區河西走廊為研究區域,探究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因素。
1.變量選取。影響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的因素繁雜多樣。依據前文的描述性統計分析,本文選取農民是否認識到氣候變化、農戶性別、受教育程度、務農年限、耕地總面積、種植業收入占比、勞動力占比、政府農業補貼8 個變量來解釋。選取的具體變量特征如表4 所示。
2.模型結果分析。本文采取二項Logistic 模型分析農戶應對氣候變化所采取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因素。由模型(1)分析農戶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影響因素,y1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采取適應性行為=1;未采取適應性行為=0),模型(2)分析農戶是否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因素,y2是否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1;未采取適應性行為=0)。模型(1)和模型(2)形式如下:


表4 變量描述
應用SPSS 軟件,模型的估計結果顯示如表5所示??梢钥闯觯欠裾J識到氣候變化、性別、受教育程度和務農年限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具有顯著影響。具體如下:

表5 影響因素模型估計結果
(1)是否認識到氣候變化,從理論上來講,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程度越高,越容易深刻認識到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越有助于農戶采取適當的行為措施。則估計結果表示,農戶是否認識到氣候變化,對農戶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產生了顯著的正影響,而對是否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產生了顯著的負影響。解釋可能原因是,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水平越高,越有助于農戶積極的采取適應性行為,但是農戶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不只有對氣候變化認識的影響,且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的風險偏高,因此,農戶為規避風險可能會不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則產生負面影響。
(2)性別,性別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產生了顯著影響,且在采取適應性行為是女性表現得更為主動。原因可能是由于男性出去務工,家庭中參與農業生產決策的為女性,而女性相比男性更容易采取適應性行為。農戶性別對是否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影響并不顯著。
(3)受教育程度,從理論上來講,農戶文化程度越高,越關注氣候變化并且采取適應性行為。而估計結果顯示,農戶受教育程度對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并無顯著影響,可能原因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大多文化水平較低,采取適應性行為可能是由常年的務農經驗和習慣來選擇,因此,受教育程度對農戶應對氣候變化采取適應性行為影響并不顯著。但對農戶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有一定的影響,文化程度在大專以上的農戶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相對文化程度低的更為積極。
(4)務農年限的長短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有顯著的影響,但對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解釋可能的原因是務農時間越長,思想越保守,面對可能性風險越謹慎,而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相對于被動適應性行為風險更大,因此務農年限越長的農戶越不容易接受,從而務農年限呈負向影響。
(5)農戶耕地總面積、勞動力占比、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占比,從理論上來講,農戶耕地總面積、勞動力占比、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占比這三方面,可以反映農戶是否有經濟能力和生產動力采取適應性行為,但結果顯示耕地總面積、勞動力占比、農業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和選擇適應性行為的類型并沒有顯著影響。解釋原因可能是農戶應對氣候變化采取的適應性行為一般以被動適應性行為為主,由于這些適應性行為更可靠且效果顯著,風險性小,成本也相對較低,并且采取的主動適應性行為,也是大多選擇成本低的改變農作物品種為主,所以,當前農戶耕地總面積、勞動力占比、農業收入占比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及行為類型沒有顯著影響。
(6)政府補貼,從理論上來講政府補貼會促進農戶實施適應性行為。但估計結果顯示,政府補貼并未對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和主動適應性行為產生顯著影響。解釋原因,可能是當前的農業補貼多為對農作物價格、種子補貼、農藥和地膜等的一般補貼,而對于應對氣候變化的基礎設施、資金、農機等補貼政策較少或實施力度不夠,因此,目前政府補貼并未起到很大的作用。
通過對河西走廊張掖市三縣291 戶農戶的調研數據分析顯示,面對氣候變化79%的農戶采取了適應性行為,只有21%的農戶未采取適應性行為。在采取適應性行為的農戶中,他們大多都同時采取多種適應性行為來應對氣候變化,但對不同適應性行為的采取的程度是不同的。農戶多數采取的行為類型是自己可以掌控且受益的措施,目前主要有:調整作物種類及種植結構、調整種植時間、增加農藥、地膜等的投入量、外出打工等被動適應行為;而很少采取自己不能掌控且增加成本投入的行為措施,主要有:改善農田周邊環境、采用新農業技術、購買農業保險等主動適應性行為。
由影響因素分析結果得出,農戶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是:農戶是否認識到氣候變化、性別和務農年限。認識是行為的基礎,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程度,影響并決定著他們采取適應性行為的程度[14]。但提升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知水平并不一定會使農戶采取適應性行為,是否采取適應性行為還受其他因素的相互影響,所以說,適應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復雜多樣。對務農時間較長的、有務農經驗的農戶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對氣候變化的正確認知、對農業新技術的了解應用,有利于他們積極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因我國地域差異,各地氣候變化的程度不同,農戶面對的農業政策、農業技術培訓及推廣程度等也不盡相同,因此,農戶對氣候變化可能采取的適應性行為也會有所不同。本文調查區域僅為甘肅河西走廊中部張掖市的農戶,受區域限制,其影響因素不具有普遍代表性。因而本文的不足之處就是無法考慮地區差異性。
第一,加強農戶在有關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適應性行為措施方面的教育。當地政府可以通過組織知識下鄉的活動,向農戶宣傳氣候變化對農業生產影響的相關知識。通過相關宣傳科普教育活動,提高農戶對氣候變化的認識水平及其適應行為決策的選擇,并幫助農戶合理預估未來的風險和損失,有助于農戶采取更為合理有效的行為措施來適應氣候變化。
第二,發揮農戶的帶動效應。政府可以將合理的應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行為措施,首先在經驗豐富、容易采取適應性行為的農戶中進行普及實施,通過他們的親身經驗及實施效果,向其他農戶進行推廣,分享種植技能和經驗,增進農戶之間的交流互助,從而帶動所有農戶更積極主動的采取適應性行為措施。
第三,提供有效合理的政策及資金方面的支持,提升農戶自身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如出臺一些應對氣候變化的支持政策,基礎設施建設補助等,由村委會領頭組織農戶采用新農業技術、修建農田水利設施等主動適應性行為,從而實現外部效益內部化,增強農戶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
第四,加強對農戶采取差異化適應性行為類型的指導培訓,當地政府應依據農戶自身條件,指導農戶如何更準確地采取主動適應性行為,時刻做好應對氣候變化,尤其是應對極端氣候事件的準備。針對不同類型農戶,有針對性的進行培訓,如指導農戶采納新農業技術、購買農業保險、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等主動適應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