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對風險的概念和分類、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與防范以及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質量方面的文獻進行了綜述。本文認為,該領域研究雖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七個方面闡述了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與防范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對于對外直接投資質量的研究成果也提出了一些改善的建議。本文還認為,對外直接投資風險不但直接涉及到各個投資企業的風險和業績,還和國家整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安全和質量有關。因此,對于一些該領域的研究應該由政府牽頭,形成專家、學者和企業共同協作研究的局面,以發揮各自的優勢。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與防范;質量;文獻綜述
1979年,中國開始了對外直接投資的歷程。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對外開放的規模進一步擴大、程度進一步加深,中國企業的國際競爭力也逐步增強。2004年以后對外直接投資逐漸由審批制轉變為備案制,大大地促進了對外直接投資的發展。而后開放發展理念的提出和貫徹及“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實施,為我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又提供了新的動力,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取得了突破性發展。
2017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以1583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三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流量已連續三年高于吸引外資水平。截至2017年末,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存量為1.8萬億美元,排名升至全球第二位。
然而受國內外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對外直接投資本身風險較高。并且由于世界經濟形勢變幻莫測和政治沖突頻發,其風險近期又有加劇的勢頭。目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遭遇失敗的情況也在增加。因此,在積極引導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發展的同時,更要有效地辨識并規避其風險,提升其質量,促進我國對外直接投資活動持續、穩定、健康發展。這成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所必須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國內外的學者在與此相關方面有一些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相對來說研究成果不足。本文對該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個概括梳理,以期為新的研究提供借鑒和思路。
一、關于風險的概念和分類的研究
美國學者威利特(1901)首次提出了風險的概念,他將風險定義為“風險是關于不愿發生的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的客觀體現”。
Wimams(1963)認為風險管理是以最小成本使風險所致損失達到最低程度的管理方法,要通過風險的識別、衡量和控制才能達到目標。
Denenbeg(1966)認為風險管理對象可以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兩大類。
Cummins(1976)將邊際分析方法引入到風險管理的研究中,用來確定風險管理的最優策略。?
日本學者武井勵(1983)認為風險是在特定環境下、特定期間內自然存在的導致經濟上發生損失的變化。
Greene(1995)認為保險對于應對企業管理風險具有積極的意義,應當得到企業管理層和股東的重視。
中國學者趙曙明(1998)認為風險是在一定環境和期限內客觀存在的、并且可以認識與控制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導致費用、損失與損害產生。
二、關于國際直接投資的風險分類研究
1.國外研究
Miller(1996)提出的三變量分析方法在國際上應用較多,這種方法將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分作宏觀環境風險、中觀環境風險和微觀環境風險。
DH Meldrum(2000)認為國際直接投資風險可分為經濟風險、轉移風險、匯率風險、位置或鄰里風險、主權風險和政治風險六種。
Adel Al Khattab(2007)等認為國際投資風險包括自然、金融、文化和政治風險四種。
Mukesh Kumar(2013)等指出風險測量有兩種方式:主觀概率測量法和基于歷史數據的統計測量方法。
2.國內研究
張留祿(1997)指出境外投資風險可以分為管理風險、競爭風險、資金風險、政治和制度風險。
趙曙明(1998)認為經營風險、外匯風險、政治風險、技術風險、財務風險和管理風險等均是對外投資面臨的風險。
劉紅霞(2006)指出我國海外投資面臨著多方面的風險。在東道國方面有投資環境風險,在政府方面有投資保護風險和政府監管風險,在企業方面有融資風險和投資決策風險。
聶名華(2009)認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風險可以分為國家政治風險、恐怖與民族主義風險、政策與法律變動風險、匯率變動與匯兌風險、投資決策與經營風險、文化沖突風險、管理體制與道德風險七種風險。
盧力平(2010)指出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有兩類:第一類是企業內部風險,主要包括技術與產品風險、決策與信息風險、管理與內控風險、人力資源風險等;第二類是外部風險,主要包括:政治環境變化風險、社會文化差異風險、資源供求風險、行業競爭風險、經濟風險等。
徐莉(2012)同樣也將對外投資風險分為兩大類。第一類是外源性風險,主要包括市場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政治因素;第二類是內生性風險,主要包括管理因素、經營因素和治理結構因素。
王小軍(2014)以華為為例,指出對于中國的高科技民營企業來說,其海外投資面臨著國家宏觀環境、行業競爭環境以及企業微觀環境風險三個層次的風險。
朱興龍(2016)分析了中鋁、三一、華為三家企業的海外投資。總結分析出我國企業面臨著政治風險、法律風險、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本地化等方面的風險。其中,社會責任、環境保護、本地化等方面的風險往往會被我國企業忽略。
三、關于國際直接投資風險對于國際直接投資影響的實證研究
CB Mcgowan(2009)等建立了對外直接投資矩陣決策模型,模型中的風險包括政治風險和經濟風險。其中政治風險采用東道國對外商直接投資的態度、內部矛盾、腐敗三個指標進行衡量,而經濟風險運用人均國民收入、對外直接投資潛力、通脹率這三個指標來衡量。
韋軍亮(2009)、潘素昆(2014)運用了動態面板模型實證了政治風險對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影響。
趙青(2016)運用國際投資引力模型實證了政治風險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影響,結論印證了國家風險和對外直接投資是負相關關系的結論。
四、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與防范的相關研究
這部分內容包括風險預警方法、風險預警信息系統建設兩個方面。
1.與對外直接投資相關的風險預警方法研究
主要包括線性判別分析法、層次分析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神經網絡法以及復雜網絡法四種。
國外學者Edward Altman(1972)的Zeta模型、Deakin(1972)的線性判別分析法模型屬于運用了線性判別分析法。國內學者周首華(1996)運用F分數模型對財務危機的預警研究也屬于運用了線性判別分析法。
陳立泰(2008)運用層次分析法分析了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環境。
陳菲瓊、鐘芳芳(2012)運用人工神經網絡方法構建出了海外投資政治風險的宏觀預警模型。
王春華(2014)提出了基于復雜網絡理論的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模型。
宋玉潔(2018)采用貝葉斯網絡方法構建了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機制。
2.關于建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信息系統的對策建議研究
劉紅霞(2006)認為境外投資風險預警系統包括監測、識別、報警和預控四個程序。她還認為風險預警包括識別風險、確定警度、探尋風險原因、加強風險預控四個關鍵環節。
衣長軍、胡日東(2006)認為風險預警系統要依次建立識別子系統、評估子系統、預報子系統和排警子系統。
李飛(2012)建立了風險預警指標體系,其中包括警情監測、警源識別、及時報警、警情預控、跟蹤監控等流程。
范盱陽(2017)提出了維護中國海外經濟利益的具體舉措,主要包括: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推進中國對外貿易升級轉型、完善中國對外投資體制機制、增強外交工作服務海外經濟利益能力、適當運用軍事力量等方面。?
五、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質量方面的研究綜述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質量主要從微觀績效和宏觀績效兩個角度來考察。
萬麗娟(2005)建立了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質量評價體系,并進行了實證分析。結論認為中國在經濟轉軌期海外直接投資宏觀和微觀質量都比較差。她認為深層的制度不合理和中國企業自身存在不足是主要原因。
田雅瓊(2012)在萬麗娟的研究基礎上,運用新數據對宏觀質量進行實證分析,結果基本未發生變化。
霍杰(2014)運用灰色關聯法實證得出中國海外直接投資的績效趨勢呈現以2007年為最低點的“V”型。
另一部分學者研究了并購績效。
王江帆(2004)對一些上市公司跨國并購前后一年的經營績效進行分析,結論是并購的經營績效良好而市場績效不佳。
林莎(2009)以2002年至2005年的242起海外并購的會計數據為樣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出上市企業在對外投資后的第一年經營業績會提升,但在長期會出現下降。
文寧(2014)通過問卷調查確定了中小企業海外直接投資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這一體系包括財務、非財務、風險防御能力三個維度。
宏觀方面的績效研究較為成熟,一般研究OFDI與經濟增長、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就業等的關系。在此,不做進一步的展開。
六、總結
根據對之前相關研究成果的回顧,可以發現,對于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和質量方面的研究既存在著一些有價值的理論結論和政策建議參考,也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
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國內外學者對風險和OFDI風險概念和分類方面的研究較為成熟。國外學者對OFDI風險防范的研究開始時間相對較早,內容較為廣泛和深入。而國內的研究起步較晚,理論研究還比較滯后,成果少、不夠深入、系統,分析方法較為單一。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問題:
第一,中國對外投資風險防范的研究多以定性研究為主,定量研究較少。
第二,研究內容多停留在表層的現象描述上,而鮮有探討其內在的機制機理。這導致的結果是一些政策建議較為籠統,其實施的可行性、有效性和科學性等都缺乏有效論證。
第三,另有一些研究建議較為零散,并未構建系統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和預警機制,而構建完整的風險控制體系和預警機制是實行有效風險管理的基礎。
第四,相關研究中,對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特質因素考慮較少,沒有分析各類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面臨風險的差異,比如利用優勢的企業和尋求優勢的企業面對的風險不同;國企和民企面臨的風險也有差異,等等。這使得一些建議在實踐指導的作用上大打折扣。
第五,“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整個世界經濟的發展搭建了一個更加開放、更加包容的大平臺。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增長迅猛,相應地也出現了很多的問題。應該加大對這方面研究的力度。
第六,從實踐上看,目前絕大多數中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還未建立較為有效的投資風險防范體系,風險管理整體水平較低。企業戰略與風險管理脫節普遍存在,風險管理上多以事后調整為主,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
第七,現有的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方法,如線性判別分析法、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神經網絡法和復雜網絡法等,都存在一定的應用限制,缺少核心方法,預警效率不高。
目前國內對海外直接投資的質量評價主要從兩個層次展開,即微觀層面和宏觀層面。微觀在質量方面的研究,主要考察企業的經營績效。一般績效研究的指標主要根據原外經貿部 2002年制定的《境外投資綜合績效評價辦法(試行)》修改而確定。數據的獲取主要采用對企業的問卷調查,以及查詢一些上市公司的資料。不同研究者選取的調查對象不同、時間節點不同,問卷設計也不同,實證結果也大相徑庭,不利于政府和企業用來進行參考。總的來看,缺少統一、權威的指標體系是造成不同結論的主要因素。
宏觀方面的質量研究一般研究內容是OFDI與經濟增長、對外貿易、產業結構升級、技術進步、就業等的關系。這一方面的研究框架穩定、方法也存在眾多研究者所共同認可的方法,往往通過建立計量模型來進行。
因此,需要加強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和質量方面的研究,修正一些不合時宜、不夠完善和深入的理論結論和政策建議。國際直接投資風險不但涉及到各個投資企業的業績,還和國家整體對外直接投資的安全和質量有關。因此,應該由政府牽頭,形成專家、學者和企業共同協作研究、發揮各自優勢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陳菲瓊,鐘芳芳.中國海外直接投資政治風險預警系統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87-99.
[2]范盱陽.中國海外經濟利益維護問題研究[D].2017.
[3]韓潔.中國企業海外直接投資行為及風險防范[D].華中師范大學,2012.
[4]李春花.基于BP神經網絡的我國海外直接投資國家風險預警系統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5]李飛.中央企業境外投資風險控制研究[D].北京: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2012.
[6]劉紅霞.中國境外投資風險及其防范研究[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6(3):63-67.
[7]盧力平.中國對外直接投資戰略研究[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38-57.
[8]聶名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分析[J].經濟管理,2009(8):52-56.
[9]宋玉潔.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風險預警機制與防范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8.
[10]徐莉.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風險影響因素及控制策略研究[D].山東大學,2012.
[11]王春華.基于復雜網絡的對外投資企業戰略風險識別及預警模型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4.
[12]王小軍.中國企業國際化的戰略風險管理理論與實證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4.
[13]趙曙明.國際企業[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43-68
[14]朱興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風險及其防范制度研究[D].2016.
[15]齊鈺,花馮濤.社會資本對企業投資效率影響研究——基于法律監管環境的分析[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6):64-75.
[16]Adel Al Khattab, John Anchor,Eleanor Davies,“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political risk in international project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No.25,2007,pp.734-743.
[17]CB Mcgowan,Jr.,SE Moeller,“A Model for Making?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ecisions Using Real Variables for?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isk Analysis”Managing Global Transitions,Vol.1,No.7,2009,pp.27-44.
[18]DH Meldrum. 2000.“Country Risk 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usiness Economics,2000,Vol.1,No.35,pp.33-40.
[19]Miller K.D.A Framework for Integrated Risk Management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M].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96,(2).78-80.
作者簡介:呂寧(1973- ),男,黑龍江人,經濟學博士,曲靖師范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