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佑林 蔡東宏

摘 要:本文首次提出“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并進一步思考和探析我國企業在面臨危機時如何進行有效、持續的應對管理。在我國本土發展環境下,創新提煉出我國企業危機應對管理模型。以期為我國企業管理實踐提供指導。
關鍵詞:危機應對;管理共同體;協同治理;人類命運共同體
引言:全球性公共衛生事件爆發后,我國企業面臨著資源流通不暢、人員流動受到限制,且收入出現滑坡式下降,導致發展受阻,運營不確定性劇增。在如此嚴重的危機沖擊之下,企業該如何面對?如何發展?對于我國企業是一次大考。
現有研究已表明企業受限于多方面因素,僅憑自身力量已很難對危機進行有效應對(于文博,2007;劉靜靜、席酉民和王亞剛,2009);并且在這“百年大變局”的局勢中,在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企業一味地遵循以往的模式進行危機應對已經行不通,如何進行改革是企業面臨的首要問題。我國發展的主旋律是“開放合作”,秉承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因而企業的發展理應與我國發展理念接軌,在危機應對過程中也應該創新應對方式,朝著現代化、可持續化的道路前進。因此,融合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協同治理理論,本文提出“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真正實現企業如何在合作中共贏,以及跨組織協同的現代化模式。
一、文獻綜述
在國內,中國學者申俊喜(1998)早已提出危機管理已成為現代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后,學術界開始對企業危機管理進行深入研究。賀正楚、李自如、全裕吉(2003)指出企業只有加強危機管理,才會立于不敗之地,并總結了企業危機管理過程包括危機防范、監測、預控、決策、處理和總結;王靜一(2007)總結了近年來國外企業危機管理研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和特點,包括:注重可操作的策略研究;注重定量分析和實證研究;發展了消費者危機反應的研究視角;任春華(2012)從內涵、原則、管理步驟及方法四個層面對企業危機管理進行了深入論述。
一部分學者開始注重構建模型和實證研究,郭際、吳先華、李南(2007)提出了企業危機管理的動態發展模型,表示企業建立了在三環學習模式下的知識管理執行過程和戰略,以保證危機管理的知識供給;何軍(2014)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危機管理系統設計思路,分析危機管理云平臺的IaaS、PaaS和SaaS主要功能模塊,以適應大數據下復雜危機管理的要求;利用云計算平臺的優勢,實現企業危機信息的高效管理,將有利企業在危機決策過程中信息的及時準確獲取和降低危機決策成本。
有一部分學者用新理論對危機管理進行解釋,劉靜靜,席酉民,王亞剛(2009)引入和諧管理理論,對企業危機管理的內在機理進行了深入系統分析,并給出了解決企業危機問題的一般框架;革敬偉(2014)從不確定環境視角,建立了企業的危害策略管理的結構模型,分析了企業危害策略管理能力與企業環境高度可變性之間的關系,對現代企業的經營生活具有很大的理論指導意義。
綜上分析,現有研究為本文研究提供扎實的理論基礎,但鮮有涉及從企業合作應對和多主體協同參與視角研究企業危機應對管理的文獻。鑒于此,本文首次提出的“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分別從企業合作應對和多主體協同參與兩個維度出發,對實現企業危機應對管理現代化、高效化提出新的思考。
二、企業危機應對管理思路及模型構建
1.危機應對管理思路
企業作為市場的核心組件,對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單個企業獨自進行危機應對已變得困難重重,受限于資金、業務、信息等方面出現的問題,導致危機應對較難成功(于文博,2007;劉靜靜、席酉民和王亞剛,2009),進而會讓市場受到不小的沖擊。為了對危機進行防范、應對、化解和消除后果,需要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協調不同地區、不同機構之間的行動,這種任務只有政府主導的管理系統才能夠勝任(白長虹,2020)。因此,我國企業危機應對管理應遵循以下發展思路:
(1)形成合作開放新局面,實現競爭生態新平衡
各個地域、區域,乃至全國范圍內的企業都應該形成合作開放的理念,這是我國發展的基調之一,也是面對危機時的必然選擇,因為僅憑單獨的力量已很難進行危機應對(于文博,2007;劉靜靜、席酉民和王亞剛,2009)。因此,企業應該在新的局面下尋求新的競爭生態平衡,在不破壞新競爭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構建企業合作新發展方式,通過企業之間的協作配合、取長補短,來達到危機之下企業資金鏈、業務鏈的持續穩定,進而激活企業界內在發展活力和韌性,為未來的企業發展探索新的方式,也是打造可持續、健康、高效經濟的必經之路。
(2)打造機制創新新高度,實現多主體參與新模式
企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企業生存關乎經濟發展質量和潛力。為了讓企業更加主動、有效地應對危機,充分利用我國體制制度優勢,應形成以政府為主導,金融機構、會計機構等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新模式,即通過政府的領導牽頭作用,利用政策的靈活性,進行機制創新,加上金融機構、會計機構等主體共同參與到企業的危機應對之中,對企業進行共同發力、精準施策,以降低危機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和沖擊,從而減弱了危機對企業帶來的危害。
(3)堅持問題導向總方向,實現危機應對精準施策
危機的正確應對是找到根源,只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才能對癥下藥,才能進行精準施策。發現問題,是危機應對的第一步,其中的關鍵不僅在于企業,還在于政府、金融機構、會計機構等組織機構。只有從多方面、多角度進行危機的研判分析,整合多方面、多角度有關危機的線索信息,并從多方面、多角度總結導致危機出現的因素,才能進行正確的決策、合理的統籌、有效的安排,最重要的就是精準的施策。
總的來看,一方面,為了競爭生態的平衡,以及市場供應鏈的完整性,企業之間應互幫互助,構建起一種合作共贏的發展模式,進而穩定各企業業務、資金的運轉,暢通信息流動渠道,提升企業危機應對能力和效率;另一方面,為了企業生態、產業鏈的穩定,政府部門應聯合金融機構、會計機構等組織機構,共同參與到企業的危機應對之中,集中力量為企業紓困。
2.“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
本文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和協同治理理念,首次提出我國企業在危機應對管理中的管理共同體理念。管理共同體理念分兩個維度。一是企業界維度,借鑒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管理共同體企業界維度通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和”理念的創造性轉化,主張摒棄零和博弈,主張將所有其他企業視為本企業自由發展的條件,進而構建企業聯盟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以關照所有企業的共同利益為旨歸,要求既尊重和維護“個性”,存在各企業具體利益,確保發展的基礎條件,又強調“共性”存在的市場共同利益,追求1+1>2的利益最大化。不可否認,企業之間有合作也有競爭,但在合作、協商的前提下,這種競爭通常表現為良性競爭。二是多主體參與維度,稱為協同參與維度,依據協同治理理念,管理共同體協同參與維度強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合”的思想,發揮我國“同心協力”的體制優勢,從而構建起以企業為主導,由政府、金融、會計等機構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同體網絡;共同體網絡從高點出發,以企業發展為核心,堅持“問題導向、共同發力、精準施策、全面保障”的原則,堅持“一企一策、多措并舉”的方針,盡最大可能使企業能成功應對危機,從而發展起來。
3.企業危機應對管理模型
以往研究對危機應對管理的邏輯主要包括縮短反應時間、提升反應速度、提高應對效率、提升應對能力以及做好應對保障(陶厚永、王秀江和劉洪,2009)。因此,在“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下,本文從企業資金鏈、業務鏈兩個角度出發,對企業危機應對管理的具體過程進行闡述:
(1)資金鏈
從“管理共同體”視角出發,對如何在危機之下構建起穩固的資金鏈提供以下分析(如上圖)。
從企業聯盟角度出發。一是通過聯盟理事會,調動起聯盟內各企業成員,讓聯盟內各成員簽訂資金鏈互助協議,同時構建信任機制和應急預案,整合聯盟內各成員的共享資源,進而危機企業可以在聯盟內發行虛擬債券,可由聯盟內其他有能力的企業進行認購(可獲得一定范圍的回報),從而利用特殊時期的特殊商業手段降低了危機企業的融資障礙,增加了危機企業的資金來源;二是利用好聯盟專項基金(來源于聯盟企業定期繳納的危機定向救助金)的兜底作用,聯盟理事會首先對危機企業進行危機等級評估,進而根據評估的等級進行基金的劃級資助,進而實現“把每一筆資金用在刀刃上”。
從共同體網絡角度出發。利用好我國舉國體制的優勢,穩住企業基本盤,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以及會計機構等多主體應協同發力。政府部門要做好主導作用,制定相關的政策進行企業扶持,如降低企業融資門檻、提升企業融資額度以及創新企業融資擔保內容等;金融機構應為企業做好完善的金融服務,如縮減相關手續,可先發放貸款、后補齊手續資料等方式方法,實現“當天申請、當天到賬”的效果;會計機構可幫助企業進行財務風險的評估,從而盡快識別企業潛在的財務風險,并指導企業進行風險及時化解,以防止次生危機的出現。
(2)業務鏈
從“管理共同體”視角出發,對如何在危機之下保障業務鏈的持續提供以下分析(如上圖)。
從企業聯盟角度出發。通過在聯盟企業之間簽訂業務鏈互助協議,一是一個企業可在某項業務流程上與多家企業簽署互助協議,這樣可以防范風險的堆積以及多點爆發,使風險系數降到最低;二是可進行危機流程時限性外包,即危機企業對出現的危機流程及時止血治療,外包給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包括技術、資源等流程必要資源進行共享),但外包是有時限的,當聯盟理事對危機企業進行危機評估的結果顯示有能力繼續承擔危機流程時,接手企業需無條件進行返還,但會獲得來自聯盟(對業務鏈互助協議簽訂企業的激勵機制)以及危機企業的一定回報。同時發揮聯盟智庫的優勢,對危機企業出現的危機流程進行指導應對,可通過改革或是流程再造等形式實現危機流程優化,盡可能地降低對企業的影響。
從共同體網絡角度出發。政府部門首先應對危機企業進行實地調研,發現危機流程中的根源問題,然后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則,利用政策、機制等的靈活性工具,聯同其他相關主體(如行業協會等)為危機企業應對危機流程提供盡可能的便利和支撐,如派駐相關專家入駐企業;派專員專門對接危機企業,了解危機企業的即時需求等。
總的來說,企業界的聯盟加上共同體網絡的構建,為企業進行危機管理(本文從穩固的資金鏈、業務鏈的持續兩個方面論述)提供堅實穩固的支撐、精準有效的策略以及全面多元的保障,進而展現了我國體制制度的優勢,也表現出我國企業的韌性。
三、結論與研究意義
1.結論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本文的結論如下:
第一,“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主張將所有其他企業視為本企業自由發展的條件,進而構建企業聯盟發展模式;依據協同治理理論,提出發揮我國“同心協力”的體制優勢,構建以企業為主導,由政府、金融機構、會計機構等機構主體共同參與的共同體網絡。
第二,本文從資金鏈、業務鏈兩個層面出發,同時每個層面各分兩個角度對我國企業如何進行危機應對管理進行了闡述。
2.研究意義
第一,理論意義:一是在我國本土情境下,從管理共同體這一新的視角研究了企業的危機應對管理,管理共同體提出了企業聯盟和共同體網絡新的危機應對管理模式,同時從資金鏈、業務鏈兩個層面進行了深入闡述;二是擴展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協同治理理論的適用邊界,本文將這兩個理論進行了巧妙地融合,提出了管理共同體理論框架。
第二,實踐意義:一是引起我國企業界的重視,即要轉變發展觀念,摒棄零和博弈,將所有其他企業視為本企業自由發展的條件,從而尋找到新的競爭生態;二是鼓勵企業在建設企業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要學會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并積極與國家政策進行接軌,努力做一個有溫度、有責任、有使命的企業。
參考文獻:
[1]于文博.基于企業危機理論的我國企業危機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07.
[2]劉靜靜,席酉民,王亞剛.基于和諧管理理論的企業危機管理研究[A].和諧發展與系統工程——中國系統工程學會第十五屆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申俊喜.現代企業管理的新課題:危機管理[J].東南學術,1998(5):55-59.
[4]賀正楚,李自如,全裕吉.企業危機及企業危機管理[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32(3):67-71.
[5]王靜一.國外企業危機管理研究的新進展:相關文獻綜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28(6):144-147.
[6]任春華.企業危機管理探討[J].學術交流,2012(12):104-107.
[7]郭際,吳先華,李南.企業危機管理、組織學習和知識管理的戰略整合[J].科學管理研究,2007,25(2).
[8]何軍.基于云計算技術的大數據下企業危機管理系統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4(21):159-164.
[9]革敬偉.不確定環境視角下企業危機戰略管理能力研究[D].廣西科技大學,2014.
[10]白長虹.疫情中反思危機管理[J].南開管理評論,2020,23(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