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武旗
說來也幸運,從第二屆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評選到現在筆者一共參加了三屆,連續三次獲得特等獎,最想說的就是“感謝《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感謝一線話題欄目”,讓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是我們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良師益友,“一線話題”欄目是中小學課堂教學的好幫手。回顧案例參賽經歷,得益于多年來自己一直在關注課堂中的“小事”。
一、發現“小事”
案例寫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真實性,一定是教師教學中親身經歷過或者看到的事,唯有真方能打動人。體育課堂其實本就是一件件“小事”組合起來的,如學生上課遲到了,精心設計的游戲效果不好,某個學生課堂情緒低落,分組學、練不積極,學生之間發生沖突等,但每一件“小事”都隱含著教育意義,它是由教師思考的廣度和深度決定的。筆者參加評選的三篇案例,都是選自于課堂真實的“小事”。《學著“偷點懶”》是學生協助教師組織身體素質練習,從而減輕教師教學任務繁重負擔的故事;《拾起學生心中的“掉棒”》是接力跑比賽中,一位體育特長生因失誤而引發的沖突;《老師,我不用帶跳繩》是2019年初筆者進行三年級教學時,一個跳繩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不帶跳繩來上課時的處理過程。案例所呈現的事,都是教師課堂教學中經常會遇到的事情。那如何發現這些“小事”,首先教師要有一顆熱愛學生的心,再加上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這樣就會發現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鮮活的生命,體育課堂是如此的生動有趣。
二、學寫“小事”
多年前,筆者是閱讀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欄目才對教學案例研究感興趣,短小精悍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一件課堂中的“小事”,背后蘊含著作者深思熟慮的見解,其中一些案例中的故事仿佛就是在寫自己的課堂,讀完后才發現以往筆者看起來的普通一件“小事”背后竟然有這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課堂中曾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突然有了答案,這讓筆者豁然開朗,以至于每期雜志一到手,就迫不及待地先翻閱“一線話題”欄目里的文章。記得有一天翻開《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看到一篇于素梅教授寫的卷首語《提高教科研能力,不拘一格寫反思》,讀完后筆者恍然大悟,原來教學反思本身就是科研,提高科研能力可以從寫教學反思開始。因為教學反思的本質就是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不斷改進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高度。另外,每屆案例評選活動前,都會推出一系列關于案例寫作方法技巧類的文章,如廣東宋文欽老師《如何撰寫體育教育教學案例》等,從中可以系統學習教學案例寫作方法。
三、積累“小事”
案例寫作不能每次到評選前才臨時來拼湊一篇,而是要成為一種習慣。記錄個人教學中的“小事”,以案例寫作的方式積累起來,是日常教學工作生活反思的有效途徑。筆者每周至少寫一篇教學反思,涵蓋的內容有教學設計、課堂組織形式、學生交流、課余訓練和學校教研等,都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一些“小事”,起初寫的時候更多的是對事件過程的記錄,把自己認為好的教學方法和技巧記錄下來便于參考,隨著不斷寫作和學習,反思也在逐漸加深,開始關注學生的課堂行為和心理感受,從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并運用到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和日常教研工作中去,實踐效果很好,尤其對促進師生關系融洽和提升課堂效率方面的效果非常明顯,也就愈發激起筆者堅持寫下去的興趣。另外,筆者每次參加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評選的案例都是從日常積累的案例中選取出來、經過精心修改而成的,這也是得益于筆者積累“小事”的習慣。
四、“小事”不小
這些年筆者一直在關注體育課程改革,也一直在思考如何體現體育課堂的教育價值。大家都贊同體育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價值,認為體育課堂可以培養學生體育品德,養成良好的健康行為。但如何把這些教育價值落實在課堂教學中,卻始終困擾著許多一線體育工作者,如同快遞服務行業中的“最后一公里”,經過多年的實踐思考發現其實它就蘊含在體育課堂教學中的一件件“小事”當中。同樣一件“小事”,如果教師從眼前錯過,那么它就是一件普通的小事,如果看到了它的完整過程,思考了它的前因后果,從而及時地去處理這件“小事”,那么這件“小事”就不小了。正如筆者本屆的參選案例,一個跳繩很優秀的學生不帶跳繩來上課,通常會把他批評一通或者罰他做一些素質練習,加強他上課帶跳繩的意識。如果這樣處理過去,那么它就是一件小事了,但這樣處理后這個學生能否心服?其他跳繩成績也不錯的學生能否引起重視?借此“小事”筆者讓全班學生都重視了跳繩考試的細節問題,明白了體育考試心理調節的重要性,懂得了虛心和尊重,于是這件“小事”就不小了。
“課堂無小事”。筆者會一直堅持案例寫作,繼續去發現和記錄這些“小事”,不斷學習和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關注課堂上的每一個學生,讓體育課堂多一點兒生機,讓學生們收獲多一點兒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