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黎明
筆者成為《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聯絡員已經4年了,這次又自愿報名并幸運地被批準為“第四屆全國學校體育優秀教育教學案例征集活動”的篩選組志愿者,心里非常高興!
當筆者從今年第3期雜志上獲悉東湖區在此次案例征集活動中獲評優秀組織獎、1篇案例入圍特優組、4篇案例入圍優秀組及5篇案例入圍優選組時,便迫不及待地將這一特大喜訊分享到筆者所在區的“教育QQ群”。頓時群里“炸開鍋了”,一只只點贊的“小手”掃除了疫情的陰霾。此時,作為“一線話題”欄目的一名聯絡員兼志愿者,筆者由衷地感到幸福!
至今還記得,23年前筆者懷揣經濟學學士學位走進小學體育課堂時的尷尬和無助。由于沒有受過系統的師范教育與體育專業學習,面對不聽話的學生,經常傷心地哭泣。在那些最無助的日子里,從教多年的師傅向筆者推薦了《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筆者立刻被雜志內容深深地吸引了。從那時起,筆者便自費訂閱了該雜志,從未間斷過。2010年至2011年,由于筆者身處美國無法訂閱雜志,回國后第一件事就是與雜志社編輯部聯系,用我的稿費換取一年半的雜志。當筆者收集全所有雜志時,感到無比的幸福!
還清晰地記得13年前,彷徨和無助快要擊碎筆者當小學體育教師的夢想時,是發表在《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的第一篇文章《“塑料花”與體育教學》讓筆者重拾信心。從此,筆者開啟了體育教研的寫作之路。筆者從雜志中認真學習如何撰寫案例、游戲、教案,無數次投稿,雖屢投屢敗,但也小有收獲,目前已在雜志上發表了25篇文章,從一名讀書受益者“蛻變”為一名教學經驗的分享者,內心感到無比的幸福!
2019年9月剛開學,筆者所在區體育教研員錢老師在全區布置參加本屆案例征集活動時,很多年輕體育教師感到彷徨和不知所措。他們很想動筆寫,卻又不知道如何寫。
于是,筆者翻閱《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所有關于撰寫案例的文章,精心制作PPT,在同年9月18日的區案例培訓會上給大家進行了講座,分享了筆者第一次撰寫案例的“尷尬遭遇”、參加案例評比獲得特等獎后的“喜悅心情”以及擔任第三屆案例評委后的“學習收獲”。
筆者用自己22年寫作的經歷鼓勵大家,只要不斷學習和練筆,都能從一名對寫作感到“頭疼”的青澀的體育教師成長為寫作高手。
在錢老師的精心組織下,同年10月30日,筆者作為評委參與了區案例評比;同年11月5日,在“區案例學習交流群”里,又針對全區案例評比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再次分享了第二次培訓相關資料,不僅有修改案例的基本要求和格式,還有近幾年《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已刊登的優秀教育教學案例;生病期間,筆者還在醫院的病床上出謀劃策,為來看望我的青年體育教師進行研討與修改案例,為提高稿件質量提供完善性建議;同年11月13日,按雜志社要求成功上傳了本區46篇體育教育教學案例到組委會指定的郵箱;同年12月5日,受一線話題欄目組的委托,認真而細致地完成了第15組57篇案例的篩選任務,能為大家服務,幸福感油然而生!
圖1 互動式研討? 圖2 分享案例撰寫經驗
筆者只是《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一線話題146名志愿者中的普通一員。從案例講座、案例評選、案例培訓、案例推選到案例篩選,5個環節忙碌近3個月。相信其他志愿者也都與筆者一樣,不計報酬地忙碌幾個月只是為了回饋長期從《中國學校體育》上獲得的“知識恩惠”,努力想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提升廣大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鋪路”,讓更多在教學上“迷茫”的體育教師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
《中國學校體育》是一個大家庭。這個大家庭樂于接納一些想學習、愛動筆的一線體育教師,為大家不僅提供了一片可以不斷學習的天地,提供了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場所,還提供了一個可以充分展示當代體育教師智慧與才華的舞臺!
2020年4月20日,武漢作為全國疫情最嚴重的城市還沒有復學,筆者已經3個月沒有看到《中國學校體育》了,甚是想念!
在疫情稍微有了緩解之時,筆者就向社區申請要到學校去,在得到社區批準、學校領導同意后趕到學校取雜志。到學校門房后,竟然發現我校訂了18本《中國學校體育》雜志!
原本以為只有筆者堅持訂閱《中國學校體育》雜志,沒想到從普通代課教師到校級領導,體育組18名體育教師人手一本!
后來據區內學校調查,以前每個學校只訂閱2本《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經區教研室多次推薦,目前全區42所中小學共246名專職體育教師中,已有201名體育教師訂閱了。
現在東湖區體育教研活動,我們都以《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卷首語”作為“必學”內容,了解專家最新觀點;以“課程探索”與“教師教研”欄目為關注點,注意把握教研的方向;以“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欄目為選學內容,進行體育教學操作策略的分析;以“一線話題”欄目的各類主題作為教研與“練兵”重點,積極參與欄目組組織的各類研討活動。看到這種濃郁的教研氛圍,感受到《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的粉絲越來越多了,作為“一線話題”欄目的聯絡員兼志愿者,筆者感到無比幸福與驕傲!
校對有感:志愿者是一個光榮的字眼,志愿服務的同時也意味著自愿奉獻個人時間和精力為社會公益活動服務。為什么有那么多人愿意成為《中國學校體育》“一線話題”欄目的志愿者呢?梅老師給出了答案:相信其他志愿者和她一樣,不計報酬地忙碌只是為了回饋長期從《中國學校體育》雜志上獲得的“知識恩惠”,想通過自己的綿薄之力,為提升廣大體育教師的專業能力“鋪路”,讓更多在教學上“迷茫”的體育教師找到自己前行的方向!培根曾說:“人與人之間最大的信任是精誠所見。”這種至真至誠的、真心實意的遇見和相互被看見又何嘗不是彼此的幸福和幸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