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看圖講述是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主要類型之一,是有效促進幼兒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存在內容陳舊、組織形式單一、僵化的現象,無法發揮其應有功能。本文聚焦《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改革,從創新組織形式和方法、提高問題的有效性、運用恰當的評價形式這三個方面闡述創設促進幼兒語言學習與發展的良好環境,探討新時期下幼兒看圖講述的學習特點以及有效的組織策略,讓傳統的看圖講述活動煥發新的活力,有效地促進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 幼兒;看圖講述;組織策略;語言表達能力發展
看圖講述是幼兒園語言教學活動的主要類型之一,是有效促進幼兒觀察力、理解力、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途徑。當前,這一傳統的教學活動陷入模式化的誤區,活動形式單一、僵化,幼兒不感興趣,無法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鑒于此,我園教研組聚焦《3 ~ 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背景下的幼兒園語言教育活動的改革,開展《提高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有效性的實踐研究》的園本教研活動,探討新時期下幼兒看圖講述的學習特點以及有效的組織策略,“為孩子創設一個想說、敢說、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讓傳統的看圖講述活動煥發新的活力,有效地促進幼兒口語表達能力的發展。
一、創新組織形式和方法——讓幼兒想說
1.使用多媒體優化看圖的效果,提高觀察興趣
圖片是幼兒進行看圖講述活動必不可少的教具,是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一幅好的圖片可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引發幼兒觀察、講述的興趣。幼兒園看圖講述教學的紙質圖片對于集體教學來說形象偏小,無法讓坐在每個角度的幼兒看清畫面的細節,很多幼兒因為看不清圖片而失去參與講述的興趣。多媒體的使用,為幼兒講述提供了畫面大、清晰度高的圖片,畫面大小可自由調節,呈現形式多樣,畫面由“靜”變“動”,增加了看圖講述活動過程中“教”的趣味性,提高了幼兒學的積極性;使看圖講述活動變得更有吸引力,大大提高幼兒在活動中的注意力以及參與講述的積極性。
2.靈活、巧妙的圖片呈現形式,豐富講述內容
圖片運用是否巧妙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效果。教師應根據圖片內容和幼兒的年齡特點對圖片出示的時機、順序、數量等進行合理設計,讓幼兒掌握觀察圖片的方法,厘清表述的順序,豐富講述的內容。例如,小班看圖講述《好辦法》采用先出示圖1,再出示圖2、圖3,最后出示圖4的順序出示方式,便于幼兒理解圖中故事情節的發展順序,講出圖片中兩只兔子想辦法摘到葡萄的主要情節。大班看圖講述《猴子過河》則采用遮掩部分圖片,讓幼兒猜測圖片內容、預測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采用局部放大的方式,讓幼兒能夠清楚地觀察到圖片上角色的表情、動作細節,使幼兒講述內容更加豐富、情節更加生動。
3.模仿表演體驗角色心理,增添講述的趣味性
由于看圖講述是全班幼兒觀察相同的圖片,講述同一對象。幼兒往往初看圖片時喜形于色,時間一長,就心不在焉;幼兒關注不到細節部分,不能準確理解圖片中角色的情緒和感情,如果將某些圖片的內容情景化,讓幼兒模仿圖片中角色的動作、表情、對話,不僅可以激發幼兒細致觀察圖片的興趣,而且能夠幫助幼兒理解圖片內容,體驗角色的情感,同時為幼兒創設相互學習語言的機會,激發幼兒的講述興趣。例如大班看圖講述《猴子過河》,其中老猴子看到小猴爭搶著過獨木橋時緊張、害怕、著急地大聲呼喊的神態形象生動,十分逼真,而幼兒往往在講述時忽略了這些細節。通過幼兒情景化的模仿表演,把這一形象逼真地體現出來,從而讓孩子充分地理解圖意,加深體驗,能夠生動地進行講述。在看圖講述《小螞蟻》活動中,中班幼兒無法用語言說明小螞蟻拉很重的毛線、推很重的書本時,教師啟發幼兒用動作模仿來輔助回答,伴隨回答,幼兒都笑了起來,活動氣氛推向了一個高潮。在這樣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幼兒自然喜歡參與講述了。
二、提升教師提問的有效性——讓幼兒敢說
“引導之法,貴在善問。”看圖講述活動多是以師幼對話、幼幼對話的交互性學習方式進行的,教師的提問水平直接影響著幼兒的觀察、理解、想象和講述。好的提問,可以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啟發幼兒的思維,讓幼兒覺得講述不是難事,反之則激不起幼兒探詢的愿望,使幼兒產生不知道要說什么,害怕說錯的心理壓力,調動不了幼兒參與講述的積極性。因而,在看圖講述活動中,提高教師提問行為的有效性,顯得尤為重要。在課題研討中我們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看圖講述的學習特點從以下四個方面對教師的提問著重探討。
1.問題應直接有效,避免誤導幼兒思維偏離了講述的內容
年齡小的幼兒觀察圖片無序,無法關注到畫面上的人物和背景的聯系,特別是與故事發展有密切聯系的人物的表情和動作,因而無法理解關鍵性的故事情節,在看圖過程中過多地依賴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出直接有效的問題,避免幼兒糾纏于與內容無關的細小信息,誤導幼兒偏離講述的內容。例如,在研討中班看圖講述《電視迷貓先生》中,畫面背景信息多,如何設計有效問題讓幼兒在第一幅圖中直接觀察出貓先生是個電視迷,為后面的講述做好鋪墊,成了教師研討的焦點。經過多次修改設計問題和嘗試,以提問“你們知道小貓愛干什么嗎?今天老師帶來一只貓,它喜歡做的事情和你們說的都不一樣。”導入活動,使幼兒有意識地觀察圖片中小貓的動作、表情和小貓房間內擺設的物品,判斷出小貓是個電視迷,避免了幼兒糾結于無關的畫面信息,學會抓住圖片的中心內容,圍繞中心內容進行講述的能力。
2.提問語要簡潔、嚴密,讓幼兒一聽就懂
講述活動以說為主,幼兒動的時間較少,時間一長,幼兒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思想不集中。因此,教師要緊扣目標在提問語上下功夫,問題句式要簡短,問題語言要簡潔、嚴密,讓幼兒一聽就懂,樂意圍繞問題思考,有話可講。例如:在大班看圖講述《蝸牛和烏龜》中,教師設計了這樣的問題:圖片中誰是故事的主角?故事里的蝸牛是一只怎樣的蝸牛?你從哪里看出來?又如大班看圖講述《貓的故事》中,教師根據圖片中兩只貓糾纏在一起搶魚的情形和動作提煉出兩個中心詞語“滿頭大汗”“難舍難分”,提出問題引發幼兒討論:你知道“滿頭大汗”“難舍難分”是什么意思嗎?這四幅圖中,哪一幅是“滿頭大汗”的情景,哪一幅是“難舍難分”的情景?教師的問題簡練、指向明確,抓住了圖片的關鍵點,不僅讓幼兒一聽就懂而且能夠引起幼兒的觀察和思考,幼兒順著老師的問題能夠抓住圖片的核心,輕松、有序地說出了畫面的內容,不覺得這樣的講述是件難事,從而敢于講述也更樂于參加講述。
3.多提開放性、挑戰性問題,開拓幼兒的思維
在講述活動中,要善于抓住畫面中有利于幼兒想象的因素,提出開放性和挑戰性的問題來引導幼兒積極思考和想象,拓展幼兒的講述空間,豐富講述的內容。開放性問題沒有固定答案,幼兒憑借自己的生活經驗,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問題,每個人的想法和講述都能得到老師的尊重和肯定,讓幼兒越來越敢于想象,也越來越敢于講述自己的見解。如:大班看圖講述《烏龜和蝸牛》中,教師提問幼兒:“你覺得是烏龜主動要背蝸牛的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你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大班看圖講述《狐貍的故事》中,教師出示一只狐貍的圖片,提問幼兒:“你覺得這是一只怎樣的狐貍?”幼兒有的說是狡猾的狐貍;有的說是貪心的狐貍;有的說是愛幫助別人的狐貍;有的說是很笨的狐貍;有的說是聰明的狐貍……教師的問題引發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不將狐貍定位于反面角色,打開幼兒思路從多角度去思考,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想法拼出故事圖片,編講不同的關于狐貍的故事。每個幼兒可以看圖講述自己的故事,幼兒興趣濃厚,充滿自信!
三、具體、可操作的評價形式——讓幼兒會說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評價是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在看圖講述活動中,組織幼兒對同伴講述進行評價是不可忽視的環節。可是引導幼兒評價是老師最難把握、最怕的過程。當老師問“你覺得他講得怎樣?”常常只有個別的幼兒舉手,如果幼兒回答“我覺得他講得很好或不好”,老師繼續追問“你覺得他什么地方講得好?或你為什么認為他講得不夠好?”時,幼兒常常說不出來。活動氣氛冷場,老師只好唱獨角戲自己來評價或者草草結束。目前,有關看圖講述活動活動過程中幼兒互相評價方面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怎樣引導幼兒對同伴講述進行評價,發揮出評價的激勵和啟示作用,讓幼兒自主學習、互相學習,提高幼兒講述的完整性、連貫性、生動性呢?為此,我們在大班年段對幼兒互相評價講述進行積極的探討。
1.教師與幼兒共同設計講述評價記錄表
我們發現幼兒不會評價或者評價空洞的原因是因為幼兒缺乏評價的相關依據,他們不知道從哪些方面對同伴的講述進行評價。幼兒講述故事的要素就是講述的評價標準。看圖講述故事要求幼兒講出圖片中所反映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發生的經過。對于大班幼兒僅僅局限在完整地講述圖片要求上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求幼兒把故事講得生動、有趣,需要幼兒把人物/動物的表情(什么樣?)、動作(做什么?)、語言(說什么?)、心理活動(怎么想的?)描述出來。因此,我們采用了老師和幼兒共同商量、設計的圖標加文字形式的講述評價記錄表,把講述評價的標準變得形象、直觀,便于幼兒理解、記憶和記錄。例如,時間用一個鬧鐘的形象表示,地點用簡筆畫的草地表示、人物就用圖片中主角的形象表示,對話用一個簡筆畫嘴巴形象表示,表情用一個笑臉表示,動作用簡筆畫小人表示,心理活動用一朵云的形象表示。圖標加文字的表達形式符合大班幼兒的思維特點,講述評價記錄表深受幼兒的喜歡。因為是自己設計的評價記錄表,幼兒運用起來很自如。
2.發揮評價記錄表的作用,引發幼兒自主學習、互動學習
教研組以幼兒運用評價記錄表為突破口,發揮評價的激勵和啟示作用,促進幼兒主動學習、互動學習。如幼兒和同伴之間互相講述的時候,幼兒用打“√”的方式在評價記錄表上記錄同伴的講述情況,在交流同伴講述情況的時候就能根據記錄表來評價同伴講述——故事是否完整、是否講出了角色的表情、動作,是否講出了角色的對話、是否講出了角色心理活動等等。同時幼兒自身又在圖標加文字的講述記錄表中的暗示和導向下,從編述故事要素的角度去編講自己的故事,使自己編講的故事更加完整、更加生動。記錄表的使用不僅豐富了講述評價的形式,更豐富了幼兒的評價語言,讓幼兒在評價中有依有據,從而大大提高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了幼兒敢于在集體中講述的信心,充滿了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李季湄 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周兢《學前兒童語言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南京大學出版社,2014
[3]劉寶根《學前兒童語言教育與活動指導》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 吳海虹《關于幼兒園“看圖講述”活動的分析》[J]《新課程(綜合版)》2011年07期
【作者簡介】
姓名:李曉玲 ? ? 出生年月:1976.02 ? ? ? ? 性 別:女
民族: 漢族 ? ? ?籍 ? ?貫:福建龍巖 ? ? ? 學 歷:本科
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新羅區區直機關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