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充分挖掘川渝文化旅游資源,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講好巴蜀故事,打造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級休閑旅游勝地。
從人大的角度,今年四川、重慶兩省市人大聯動開展監督,分別聽取審議本省、市政府關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情況的報告。
如何講好巴蜀文化故事,做強巴蜀文化大IP,怎樣解決同頻共振的問題備受關注,兩地人大調研組也共同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協同發展出謀獻策。
同質化發展怎么破?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逐漸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中,鄉村旅游也乘勢而上,為鄉村振興賦能。
陶濤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都會帶著家人到處“打卡”。走過不少地方后,他發現了一個現象,最近幾年,隨著鄉村旅游熱起來,很多地方都緊隨潮流,競相開發同質產品。
“由于一些地方盲目跟風,在缺少本地特色的情況下,隨意效仿,導致游客審美疲勞,最終因為缺乏吸引力以失敗告終。”陶濤告訴記者,不僅是鄉村旅游,如今的古鎮旅游也讓人又愛又恨。一部分都市人由于生活節奏快,節假日選擇離開都市,去古鎮感受時光的印記和文化的傳承,但如今一些古鎮商業化嚴重,且千篇一律、沒有特色。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重慶市各區縣(自治縣)負責文化旅游工作的人員。今年9月,重慶市人大常委會組成調研組赴部分區縣調研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情況。
川渝文化同源、歷史同脈、地理一體、人緣相親。近年來,川渝地區文旅產業發展迅速、規模擴張顯著。兩地互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每年互訪游客超過1億人次。
雖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一家親”的意識不斷增強,“一盤棋”的制度不斷固化,“一體化”的行動趨于一致,但是同質化發展仍是兩地需要面對的共同問題。
調研中,云陽縣人大常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以渝東北為例,三國文化、恐龍文化、三峽文化、詩詞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范圍內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從發展現狀來看,巴蜀地區文化保護和發展各自為政、同質同類現象嚴重。他舉例稱,如四川閬中古鎮、武侯祠,渝東北張飛廟、白帝城都是三國系列文化旅游景區;四川自貢方特恐龍世界公園、重慶云陽普安恐龍公園都是恐龍文化系列主題公園,在文化上同屬一種類別,在開發打造上存在同質化情況,聯合挖掘、聯動打造的力度不夠。
區域發展還需同頻共振
事實上,自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后,川渝就奏響了共建共享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的序曲。
2020年4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正式啟動。截至2021年10月,川渝兩地共簽訂文旅戰略合作協議63份,成立文旅合作聯盟11個,推動重點項目99項。
“但區域合作共建深度不夠,一體化程度不高,文化聯合挖掘、協同打造還需加強。”調研時,重慶市沙坪壩區政府副區長劉世莉說。
成渝兩地在文化特點、資源優勢、營銷模式上有相同、相通之處,部分旅游項目還存在重復建設情況,旅游產品同質化導致客源市場相近,旅游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雖然雙方開展了一系列文旅活動,但仍需對兩地特色文化旅游資源深度挖掘和全面盤活,實現差異化定位、協同化發展。
據了解,目前,國家有關部委正加緊起草《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其中的支持政策、重點項目、資金來源等仍在論證中。
“雖然規劃還在起草中,但是我們應該打好提前量。”調研時,一些區縣相關人員表示。
“不管是四川還是重慶,游客來了玩什么,怎么玩?應該有所統籌。”調研中,重慶市南岸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牟成勇建議,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中,兩地應該共建、共享、共鳴。
而在重慶市沙坪壩區人大常委會主任賴明才看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需要同頻共振,不能雷聲大雨點小,要用改革的思路推動協同、融合、錯位、深度發展。
巴蜀歷史源遠流長,歷經千年發展,造就了一大批歷史古跡、人文軼事。怎樣協同發展?在網絡自媒體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有影響力的標志產品、有創新的融合項目是得到游客關注的關鍵。
對此,也有部分區縣建議,從市級層面推動,聯合打造一批區域文化旅游精品,實施一批創新文旅融合項目。比如,整合合川釣魚城、萬州天生城、云陽磐石城、奉節白帝城、四川凌云城、四川苦竹隘等20余座抗蒙文物資源,打造巴蜀抗蒙主題線路,共同申報山城抗蒙防御體系世界文化遺產。
再如,深度開發、聯合打造云陽龍缸景區、普安侏羅紀恐龍世界公園、張飛廟三國文化街區等在巴蜀地區具備良好資源特性的項目,助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成為具有國際范、中國味、巴蜀韻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而這些精品項目合作,亟需兩地打破行政區劃和空間壁壘,犧牲局部利益,從而贏得更大發展機遇,釋放“同城”活力。
協同打造特色文旅產業帶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不能局限于川渝兩地,應該以巴蜀文化為靈魂、旅游活動為載體,努力打造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傳播力和競爭力的跨區域國家級特色文化旅游產業帶。
調研中,部分人員認為,一些品牌項目聯動發展深度不夠,巴蜀文化資源研究、挖掘、保護利用和傳承弘揚還不夠,建議加大營銷力度聯合宣傳,加強合作建立協作機制,搭建雙方區(縣)合作平臺,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消除區域壁壘,建立重大項目開發合作與融合發展機制,聯合制作雙城區縣級全域旅游規劃,聯袂打造雙城文旅App,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加強聯合、互利共贏”的原則,形成政策、資金整合效應,組建公共文化、行業協會等多種渠道的共享聯盟,實現共建共享,互惠互利。同時,聯動四川各市縣、重慶各區縣建立常態化互動交流機制,強化人才交流,共享先進經驗。鼓勵川渝兩地區、市、縣結合自身優勢資源,結對子、“聯姻親”,一體發展。
“川渝兩地文化同根同脈,相互交融,源遠流長,建議整合資源品牌,推動一批文旅項目。”也有建議稱,應圍繞音樂、美術、動漫、游戲等領域推動兩地文旅龍頭企業對接合作,共同打造特色文旅產品。加強政府、行業組織、社會間的交流互動,支持川渝兩地共辦節慶、共創品牌、共建項目。
總之,要建設好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首要任務是要強調巴蜀文化的同源性,并在此基礎上深入挖掘巴蜀文化之間的不同表現形態,通過一系列的要素升級,將其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的異質性“活化”展示出來,實現巴蜀文化旅游資源的“同源異現”。
鏈接
鏈接
川渝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已拉動消費7.96億元
2020年4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工作正式啟動。重慶堅持以巴蜀文化為紐帶,以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為突破,著力將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打造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亮點和世界知名旅游品牌。截至2021年10月,川渝兩地累計向川渝兩地市民和游客發放惠民消費券180.59萬張,拉動文化旅游市場消費7.96億元。
在建設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過程中,川渝兩地積極聯合創建文旅品牌。渝中區、成都市牽頭聯合11個國家文化和旅游消費示范試點城市,成立共建西南區域文化和旅游消費城市群推進聯盟,探索打造區域文化和旅游消費城市群。同時,組建“寬洪大量”CP,推動洪崖洞和寬窄巷子、金佛山和都江堰等地標級景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川渝兩地聯合制定印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便捷生活行動方案》,推動打通川渝兩地數字圖書館、數字文化館網絡,實現圖書“通借通還”、場地“一鍵預約”、服務產品“一鍵采購”。川渝閱讀“一卡通”項目取得實質性成效,兩地居民可憑社保卡替代讀者證,在重慶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和成都圖書館享受入館、閱覽、通借通還等服務。
在文物保護方面,川渝兩地合作推進文物保護項目建設,簽訂《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革命舊址紀念館合作發展協議》《川陜片區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合作協議》等協議。
重慶還安排市級文化產業專項資金1326萬元,支持川渝兩地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協同聯動發展,培育“巴蜀文脈”人文旅游、“巴蜀風韻”民俗旅游、“巴蜀脊梁”紅色旅游、“巴山蜀水”生態康養等巴蜀特色旅游精品,先后發布鄉村旅游、紅色研學、生態康養等精品線路70余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