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健,李 文
(1.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江蘇泰州 225300;2.汕尾市體育運動學校,廣東 汕尾 516600)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關乎著人民幸福、民族未來.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體育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和指示、發表重要講話、出席重大體育活動、接見國際體育組織主要官員、會見我國體育工作者等,尤其是將系列體育相關事務納入國家深化改革議事主題中,并給予政策法規的頂層設計.這昭示著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深謀遠慮,將體育建設置于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地位來謀劃,充分體現了“體育強、人民強、中國強”的關系脈絡.從學理上來分析,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建設的重要論述有著精深的思想內涵和嚴謹的邏輯結構,科學而厚重地闡述了新時代體育建設的目標指引、根本遵循、中心任務與國際視野,以拓展性、人民性、原創性與時代性的理論成果為新時代體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中國方案.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個夢想,是一個夢的結合體,凝聚著幾代中國人對國家與個人的期待,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中國夢”的實現必然隨同著“體育夢”的撐持,體育夢是中國夢的重要元素,體育強國夢則是中國夢在體育領域的具體表征.習近平在論述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的辯證統一關系時,強調體育對于民族振興、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的特殊意義,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與中國體育強國夢息息相關”.基于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洞察,習近平又指出:“我們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實現了全國人民的百年奧運夢.現在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1].由此可見,習近平總書記的體育強國夢更多的是一種政治擔當與歷史使命,體育之所以能夠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性位置,主要是因為體育在中華民族站起來、富起來的歷史進程中為挺起民族體質的脊梁,清除民族精神的萎靡,刺激炎黃子孫的新覺醒完成了使命擔當[2].時至今日,基于強起來的國家戰略安排,體育更需要換發其強大的生命力.這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體育在攝入個人與社會的在場空間時,可以觀照個人的身體健康權,確保每個公民的健身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在社會中形成“人人健康,人人幸福”的生活樣態,讓體育為社會提供正能量,這是復興中國夢的基本底線.二是體育在關涉社會的整體利益時,以《健康中國2030》《全民健身計劃》《奧運爭光計劃》等為行動綱領,與國家全域事業相互融合,同頻共振,發揮體育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的獨特作用,為中國夢的復興提供更為堅實的體育支點.
新中國體育在歷經60 余年的拼搏,在競技體育、全民健身、體育產業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已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成了世界體壇舉足輕重的力量.但是與西方歐美國家相比較,還遠未形成與其體量大國相匹配的強國體育樣式.在此背景下,黨中央統籌國內與國際經驗,把握時代大勢,深入思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事業的戰略主題與重要作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 年建成體育強國的目標,并設定了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清晰擘畫了社會主義體育強國建設的中國邏輯.
建設社會主義體育強國,是對新時代體育問題的關切和回應,具有面向現實的向度.從國內來看,體育強國戰略的推進可以解決當前體育領域有效供給不足與低端供給充盈、體育發展方式形成瓶頸堡壘、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乏力等問題.從國際來看,世界格局依舊是錯綜復雜,體育被各種政治機會浸染.建設社會主義體育強國,是順應時代潮流、維護國際體育話語權進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體育強國的目標對激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體育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進體育改革以建設社會主義體育強國,必須激活體育在助力國家發展、時代進步與人民幸福過程中的價值性延伸.黨的十八大以來,體育領域的改革堅持問題導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形成了系統化、整體性與融合性的治理思路.中央及其各相關部門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推進體育事業的全方位發展,無論是在回應人民的體育期盼,或是體育發展成果轉化為國家凝聚力和文化傳播力等,都必將極大地釋放體育的多元功能.在黨的理論創新成果的指導下,實現體育強國的路徑越來越清晰,具有中國底色的體育強國樣式正在生成.
黨的十九大報告著重強調:“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3].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同樣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這是數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歷經不同時期的體育事業發展而凝練出的一條基本經驗.這條經驗的確立能確保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通過改革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和社會力量的作用,充分釋放體育所具有的各種功能.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頂層設計上形成政策性的方向把控,對體育各領域的發展規劃統籌謀劃.比如在解決青少年健康和破除體教融合的難點問題,頒布了《全面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文件中的治理措施抓住青少年健康問題的“喉結”,縱向關聯家—校—社—國的對接機制,形成了一體推進青少年體育工作的新思路,為新時代青少年體育工作提供了行動指南.二是對體育事務的處理能夠從全域視野抓重點、補短板與強弱項,促進體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抓重點就是要抓好備戰和舉辦重大體育賽事,落實好健康中國戰略,全面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水平;補短板就是要在青少年體質、體育扶貧、體育產業、職業體育等領域加大發力,支持發展新業態、新方法;強弱項就是要發揮競技體育舉國體制優勢,構建起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三大球”訓練、競賽和后備人才培養體系.質而言之,堅持黨對體育工作的全面領導,就是要不斷增強黨在體育領域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切實加強對體育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穿落實,確保體育事業沿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持續發展[4].
推動體育建設要彰顯正確的價值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時代發展體育事業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動體育事業改革與發展,必須傾聽人民呼聲、回應人民期盼”.習近平的人民性體育思想在回答“為什么人的問題”上確立了鮮明的價值主線.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5].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體育領域的具體表征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這是國家意志對人民健康的清晰定位,主張以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實施來促進全民健身發展,夯實身體根底,推動健康關口前移,不斷提高人民健康水平,進而實現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其二,要確保體育事業的發展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人們對體育的需求是“美好生活”的一個重要范疇,在解決人民群眾的體育需求上,要凝聚共識,將體育政策的著力點轉化成普惠性的民心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化解城鄉和區域之間、不同群體之間體育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建設全層次、多方位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確保體育發展成果人人享有,讓群眾的美好生活更具“獲得感”.其三,要協同奧運大賽與群眾體育的發展.對體育大賽的舉辦初心不再只是狹隘的民族心理裹挾,而是以更廣視野、更大格局與更深人民情懷的辦賽觀,讓奧林匹克運動激發人們對體育的熱情,讓更多人了解體育、關注體育,并身體力行參與到體育運動中.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對人的終極關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也是新時代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的引領方向[6].習近平總書記在論述青少年的全面發展問題上曾多次強調體育的根基位置,在他看來,“體育不僅僅能夠增強體質,還能讓青少年從中享受樂趣、錘煉意志與健全人格”,“少年強中國強,體育強則中國強”.這些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回答體育能夠在個人、社會和國家等層面中的能量觀照.但同時,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青年的身體健康問題也表現出極大隱憂,“普遍眼鏡化”、“體育鍛煉時間少”、“體質下降”等問題需要以刮骨療毒的方式得以改善.在黨的十九大報告及相關文件中都明確了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關鍵要點就是要以“立德樹人、體教融合、健康第一”為行動指南,錘煉青少年的體育基因.
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黨和國家對學校體育工作新期待.其定位超越了體質、技能、比賽的范疇,更多的是將體育從“對體的育”上升到“以體的育”[7],這不是簡單詞匯調整,“以體的育”強調的是在“教會、勤練、常賽”中,思想道德教育始終與體育課程的育人環節密切結合且融為一體,使體育課程的“育體”價值和“立德”功能得到彰顯.“健康第一”蘊含著習近平新時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健康觀”的智慧.這種理念適配當前學習體育教育的本質性變革需求,把關照青少年身心健康作為一個基本要求,在此基礎上,完成人生境界、生存本質與發展愿景的可能塑造,將學校體育的價值功能指向更廣的外延.“體教融合”是消除體制壁壘、整合體育與教育優勢資源,促進青少年體育鍛煉和文化學習協調發展的有力舉措.立德樹人是目的、健康第一是理念、體教融合時方法,三者之間密切配合,在錘煉青少年的體育基因上發揮各自的功能,夯實根基,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所期待的成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青年人.
在會見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時,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了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關系,認為:中國要“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重視發展體育事業,重視奧林匹克運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們將按照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精神,努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同步發展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由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9].從中可見,習近平對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發展思路是“雙輪驅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就要持之以恒地開展群眾性體育運動.深刻認識到競技體育發展的“群眾路線”,即先確保競技體育的先前發展,優先進入世界前列,然后反過來去帶動群眾體育的發展.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之間存在著反哺鏈,在體育人口擴容提質的基礎上實現競技體育人才的補充.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群眾體育是競技體育的社會基礎,競技體育對群眾體育起引領和示范作用.為此,習近平推動了“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的惠民政策寫進黨的十八大報告,并在后續的體育文件治理不斷地釋放惠及民生的政策紅利,期望構建全地域覆蓋、全周期服務、全社會參與、全球化合作、全人群共享的全民健身新格局.同時,要借助在“家門口”舉辦體育大賽的契機,推動各個運動項目的快速進步.
黨的十八大以來,“轉型”與“改革”已經成為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的兩大關鍵詞.新時代推進體育事業的發展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強烈的變革意識激活其內生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闡述了體育改革的步驟、理念、方式、機制,他提出:“加快推進體育改革創新步伐,更新體育理念,借鑒國外有益經驗,更好發揮舉國體制在攀登頂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發揮群眾性體育在厚植體育基礎中的重要作用,為我國體育事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動力.”[9]可見,習近平總書記的體育改革觀包含了方向、目標、定位與路徑的指引,是一項全域性、協同性與先進性的改革圖譜.
體育領域的改革不是對原先制度的修修補補或是對利益的再次分配,而是需要直面問題的根本,破解機制依賴,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激活體育治理的內生合力.改革是由問題倒逼出來的,又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得以深化.在當前體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體育改革需要改什么、如何改,習近平給出的答案是要全面覆蓋體育各領域,抓住主要矛盾,針對體育發展過程中涉及的公平與效率、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發展不平衡、體育產品與服務供給矛盾等要精準發力,分類推出不同的政策設計.同時,改革要抓住突破口,習近平對深化中國體育管理體制改革是以足球為契機和關鍵,推動出臺《中國足球改革總體方案》就是對足球領域管理機構的重新洗牌,涉及從政社分開的體制機制調整到打擊假賭黑,再到足球場地、資金投入等各個環節,都具有強制性和約束性的細則索引.足球改革不僅對其他運動項目的改革起到示范、引領作用,而且其成功經驗可以被其他運動項目領域的改革互相呼應、互為借鑒,共同激活體育治理的內生合力.
體育文化是體育強國建設的根基和靈魂.從廣義上來理解,體育文化是指人類活動在體育領域所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10].狹義上來看,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在復興進程中所凝練出來的一種精神品質,其中的內核包含了個人、社會與國家在道德規范、價值觀念、思想意識等層面應當遵循的范本.比如“中國女排”精神對個人就是培養團結合作、公平競爭、拼搏進取的一個有效載體,對國家而言也是一個展現開放、包容、擔當形象的時機.習近平高度重視體育文化在實現體育強國夢中的向心力和影響力,指出:“廣大體育工作者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以‘為國爭光、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遵紀守法、團結協作、頑強 拼搏,為主要內容的中華體育精神來之不易,彌足珍貴,要繼承創新、發揚光大.”[11]在當前,要重視中華體育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的契合,以體育道德楷模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來激發人民的正能量.同時,對體育精神的詮釋不應該以勝負論英雄,而是著重于運動場中所體現出的戰勝自我和超越自我的精神激勵,讓更多的運動員在奧林匹克史中講好中國故事,注入更多自強不息的精神痕跡,才能彰顯中國體育文化的偉力.
中國體育文化倡導著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價值觀,也是中國在開展對外國際交流所秉持的外交理念,兩者具有高度的普適性與相容性.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中,部分國家惡意中傷中國,傳播著“中國威脅論”的論調.在消除世界對中國所謂的“霍布斯主義的恐怖”問題上,習近平在國際場合多次正本清源、亮明觀點,并注重利用體育這一外交舞臺,愿意和更多的國家平等地開展體育交流活動.他指出:國際體育競賽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外交活動,因為運動員參與體育賽事,能夠巧妙地向世界展示中國良好國家形象,傳播中華優秀文化.希望運動員能夠以積極的姿態參與體育賽事,展示好中國形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讓更多的國家看到中國是一個主動融入、相互理解、友好共進國家的風范.
國際話語權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體育發展水平和體育地位的重要標志.擁有國際話語權是在國際體育事務中提出中國主張的重要基礎.在當前提升國家話語權應做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要積極成為全球體育賽事的承擔者,為世界提供高質量的體育競技賽事.2015 年7月31 日,北京擊敗阿拉木圖取得2022 年冬奧會舉辦權.習近平隨后就對中國辦好冬奧會表明了態度和決心,指出:“我們將兌現全部承諾,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同國際奧委會一起共同見證奧林匹克冬季運動發展和奧林匹克精神傳播的新境界.”[12]這種話語自信正是源以中國累積了豐富的辦賽經驗,有能力、有條件為世界奉獻無與倫比,具有中國元素的體育大賽.二是積極參與國際體育事務處理.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合作倡議成為與沿線國家進行體育交流的一個有效平臺,體育人才、體育產品、體育培訓等得到全方位的輸入與輸出,為國際體育事務的治理開辟新路徑.
中國體育發展模式蘊含著豐富的實踐經驗,在過去的發展中展現出強大的吸引力,引起了不少國家的關注和仿效.比如在競技體育方面,中國在短時間內從趕超者成為引領者,就證明了中國競技體育發展道路選擇的準確性.當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抓時代機遇,創造和建構出既符合國情又具有世界視域的體育發展框架,將體育強國、健康中國、深化體育改革、體育民生觀、三大球發展戰略等諸多關鍵詞作為中國體育發展的目標指向,明晰了新時代體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發展戰略、基本原則與價值旨趣,詮釋了一個發展中大國對體育工作的整體性設計智慧.
中國在體育發展上所累積的經驗做法可以成為很多發展中國家的樣本.我們在充分尊重不同國家體育道路選擇的基礎上,應當主動作為,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愿景下與更多的發展中國家關聯協作,將中國體育發展的經驗做法惠及世界,幫助體育發展落后的國家提高水平,以自身的發展帶動世界體育格局的優化,為世界體育發展貢獻智慧.
總而言之,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發展的系列論述立意深遠、博大精深,既是其自身在參與體育實踐過程中的深刻思考,也是其在治國理政實踐中對體育事業建設的系統把握,回答了新時代如何踐行體育發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問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發展的時代航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