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衛生職業學院 趙聰
黨中央提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是近年來中國出現的傳播影響最迅速、工作任務最繁重的一次緊急性突發事件,成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的“發展瓶頸”。目前,公共衛生人才培養以及學科建設是助力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根基,是維護人民生命安全的保障。通過培養創新型人才來完成醫院管理、服務、技術、經營等全方位的創新,而且人才的專業能力以及合理的人事變動直接決定著醫院發展的上限,關系著醫院的市場競爭力[1]。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盡管不如最初發展猛烈,但仍然存在反復的情況[2]。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界定過于寬泛,導致后期政府關于公共衛生事件進展相關信息供給不足,加劇社會群體恐慌情緒出現,損害政府公信力,不利于社會穩定發展[3]。“健康中國”戰略需求、“預防為主”衛生方針以及當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現狀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帶來的巨大影響,對健康中國視角下的公共衛生人才培養和學科建設提出更高、更嚴的要求與需求。
(1)由關注“行業模式”向關注“社會模式”轉變。后疫情時期,公共衛生事業正穩步從“行業模式”向“社會模式”發展轉變升級,一些發達國家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醫療投入支出居高不下,且持續增加,給當地政府帶來較大的經濟和精神壓力。中國依然存在包括重大疾病層出不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時有發生、傳染病感染率居高不下、居民健康指數下降、幸福指數不夠高等突出問題,醫療體系與健康狀況出現明顯脫節,給基層醫療機構帶來較大的壓力,不利于健康中國戰略的快速推進與發展。
(2)由關注“人的健康”向關注“社會健康”轉變。隨著公共衛生突發傳染病以及新型流行性傳染病的不斷增加與擴大,預防傳染病所需的公共衛生資源與配套設備與日俱增,公共衛生基層工作人員的壓力愈發增大,導致健康中國背景下的人類、動物和環境健康領域的跨學科合作不斷增強,公共衛生專業隊伍與臨床醫生等人員間交流合作變得十分緊密,全面性、交叉性與全鏈條思維正逐步有序構成,關注的重點逐漸由單一的人的健康向全面綜合的社會群體健康轉移。
(3)由關注“傳統技術”向關注“新型技術”轉變。當前,國家教育部門指導學校逐步完善生物教育平臺,可使生物教育平臺朝著正確的指引方向發展。通過生物教育建設平臺的完善,人們能夠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更加深刻的理解[4]。健康中國背景下的中國,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病原檢測、抗病毒創新藥、疫苗等生物醫藥技術,堅持把生物技術放在國家科技發展的核心位置和關鍵位置,高質量服務“健康中國”發展,這對推進健康服務高質量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4)由關注“基礎學科”向關注“熱門學科”轉變。健康中國新時期,現有的醫學知識和專業技術不足以全面化解和應對來勢兇猛的傳染疾病,不足以全面消除傳染疾病的傳染源。較多高校公共衛生學院除面向學生開設醫學專業外,還額外增加公共衛生等熱門專業知識研究學習,開設熱門專業學科建設,創建多學科教師合作創新、學生跨院系培養新模式,打造一流公共衛生人才提升基地,為更好防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研究制造頂級防控疫苗、開展專業技能培訓提供堅強的保障。
(5)由關注“科研崗位”向關注“管理崗位”轉變。公共衛生院校畢業的大部分學生選擇在科研機構、醫院、疾控中心、衛生院等領域工作,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教育教學和醫學檢測等有關的具體崗位工作。公共衛生院校畢業的學生選擇參與公共衛生政策和策略管理的專業人員偏少,導致出現政策研究的力度不夠大、研究不夠深、分析不夠到位、推廣不夠廣、應用不夠全,作用于實踐的功效不夠明顯、水平不夠高。
(1)公共衛生隊伍缺口較大,高層人才培養不足。全國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0%以上工作人員僅為專科學歷,只有7%的人員擁有研究生學歷,我國公共衛生隊伍高學歷者占比不夠高,學歷優勢不夠明顯,高水平服務健康中國戰略的能力不夠強。公共衛生應用型、復合型人才缺口較大、培養不夠、支持不足,高層次、高水平、高質量人才規模遠不如發達國家,公共衛生人才供給已不能適應當前健康中國背景下的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新挑戰、新需求與新要求。
(2)公共衛生人才待遇不高,人才流失較為嚴重。公共衛生人員工作難度較大、工作復雜性較強、薪資待遇不夠高,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公共衛生人才的工作積極性。疾控隊伍作為公共衛生人才的一個組成部分,疾控隊伍人才引進與培養、能力提升與培訓不夠,成長鏈條不夠完善與清晰,導致人才的全面跟蹤培養不夠。疾控機構在待遇上遠低于公立醫院,嚴重影響了公共衛生單位尤其是中青年業務骨干的積極性與成就感,導致人才流失嚴重,人才工作斗志不強,隊伍穩定性不夠,專業、骨干人才留不住。
(3)公共衛生教育重視不夠,專業學科發展不足。在中國高等教育界內,公共衛生屬于醫學類,公共衛生學科建設多年來得不到高度重視與長遠規劃,專業發展停留在之前傳統的建設基礎上,使得前沿性、高端型專業發展嚴重受挫。在全國2600余所普通高校中,能培養公共衛生本科生的院校僅97所,公共衛生教育尚未形成體系、尚未全面覆蓋、尚未全面重視。公共衛生人才培養缺乏系統規劃、長遠謀劃,對人才分類、人才培育、人才挖掘、人才深造等重視程度不夠高。
(4)公共衛生師資數量較少,實踐教學能力較低。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基地缺乏穩定、高科技含量的教學實踐場地和實踐教學經費,導致實踐教學受影響。高水平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匱乏,實踐性強的案例教材和政策保障不到位,影響教學實踐工作的有序開展。部分公共衛生院校實踐教學創新性不夠、開發力度不夠大,流于形式等情況屢見不鮮,嚴重影響實踐水平與實踐能力的提升。
(1)構建全鏈條公共健康人才培養體系。創新型、復合型應急人才隊伍對于構建高精尖國家醫學人才培養愈發重要。應急處置人才隊伍的建設是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基礎,培養和造就有中國特色應急處置人才是有效應對各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治本之策[5]。一要調整人才層次結構。抓住高校研究生擴招機遇,提升碩士研究生與博士研究生招生比例,推進研究生教育改革,挖掘探索公共衛生復合型、實用型、創新型研究生人才栽培路徑。二要強化人才系統建設。加大對畢業學生教育和在職人員繼續教育發展,強化對疾控人員、基層全科醫生發展培養,增強與疾控部門和有關單位的合作,強化應急人才隊伍建設,全面增強應急專業水平與能力。三要加大人才政策支持。各級政府要為符合要求的學校提供堅強的政策保障,為非專業背景的醫務工作者、公務員等群體開設專業課程教育服務,探索公共衛生專業與多學科專業人才建設模式,提高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的知識素養和技能,用高水平人才更好地服務公共衛生事業,用高質量人才體系服務于高水平健康中國建設。
(2)塑造現代化公共衛生專業教學架構。中國公共衛生體系在組織結構、工作內容、管理模式等多方面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6],公共衛生的覆蓋面愈發寬廣,預防醫學的社會功能、公益特點尤為彰顯。一要優化核心技能課程建設。推出一批公共衛生專業核心技能課程、關鍵課程、品牌課程,強化生物醫學教學內容,增強公共衛生管理教育和職業道德培養,全面提升公共衛生眼界和工作開展的水平。二要強化公共衛生實踐教學。借鑒附屬醫院、教學醫院、校企合作的實踐經驗,構建實踐教學保障制度,打造公共衛生重大事件優質案例庫,掛牌成立一批優質疾控中心和衛生服務中心,形成相對固定和條件成熟的實踐教學基地,更好地促進教學實踐工作的有效開展。三要明確公共衛生專業認證制度。國家設立公共衛生院校評估機構和建設標準,對公共衛生醫師進行專業科學認證,對公共衛生院校教學質量、培養模式進行全面評估,全面提升公共衛生專業質量與水平。
(3)完善均衡性公共衛生人才保障機制。公共衛生保障制度建設對維護全民健康和國家公共安全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把公共衛生優質人員培養納入人才規劃、教育規劃、科技規劃、經濟發展規劃勢在必行。一要強化政府主導。在國家層面進行頂層設計,對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結構、人才培養體制機制建設、經費投入政策和保障機制以及人才科學評估機制等形成一體化培養建設體系。二要加快創新發展。在國家、省、市或政府主管部門的學科發展、平臺建設、實踐基地建設、人才支持計劃、學科或專業建設工程和經費保障等方面給予公共衛生與預防醫學專業及學科政策性傾斜并形成常規保障性機制,納入“十四五”規劃,推動創新發展。三要實現交叉融合。發揮高水平大學一流基礎學科、一流醫學學科、一流公共衛生學科的優勢,打造一批公共衛生學科與理科、工科、文科、社會科學交叉融合的公共衛生研究創新中心,研發后疫情產學研用的醫療衛生健康產品,讓多學科融合產品與服務更好地作用與健康中國宏偉大業。
(4)構建一體化公共衛生教育教學路徑。當前,中國公共衛生教育、人才培養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滯后,亟需不斷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重大公共衛生防控策略與措施的學習與實踐。一要優化基礎建設。在抓好基礎醫學、臨床醫學和預防醫學等基礎學科的建設上,強化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生命倫理、信息科學及全球衛生專業技能等基礎專業和學科的學習與學科建設,不斷強化基礎根基。二要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和訓練公共衛生專業人才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強化和增強集體合作、應對和防控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的實戰能力,學習和掌握國際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深化教學方式改革,提升專業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現場調查和應急處置能力。三要打破傳統理念。多渠道、創新性組建理論水平高、實踐能力強的“雙師型”公共衛生教育教學隊伍,鼓勵公共衛生院校骨干人員到相關企事業單位掛職參與鍛煉,加強與綜合大學相關學科的合作教學與實踐,穩步提高教學、科研和實踐能力,實現創新型、復合型人才在服務健康中國戰略中快速發展。
(5)打造前沿性公共衛生特色學科專業。從健康中國背景下的中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重大公共衛生突發事件防控中存在公共衛生預防經驗不足、應急響應不夠迅速、傳染病應對舉措不夠多等情況。應調整《傳染病防治法》的應對事權邏輯,理順《傳染病防治法》與《突發事件應對法》的銜接適用關系[7]。一要迅速啟動公共衛生人才系統培養。建立和完善公共衛生專業人才培養機制、人才鼓勵機制和人才長遠規劃發展機制,以更高的思想站位、更長遠的創新眼光建設和發展公共衛生學科專業,培養更優質的公共衛生人才體系。二要重點建設一流公共衛生學科專業。在關鍵學科、專業平臺、人才投入等方面給予政策經費支持,加快發展傳染病、公共衛生管理等學科,打造優質高效的學科專業。三要突出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實際問題。針對當前存在的公共衛生問題,要強化問題梳理與歸類整理,加大對公共衛生專業教育教學、教師隊伍建設、人才招生培養的投入,引導醫衛人員解決重大公共衛生實際瓶頸問題,以良好的公共衛生作風助推后疫情工作穩步走上健康發展道路,推動社會經濟高質量、高水平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