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馬毅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謨縣,位于珠江流域紅水河上游南北盤江交界處,地處于云貴高原向廣西丘陵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呈現北高南低,境內溝壑縱橫,縣內東部、西部喀斯特地質地貌景觀發育較好。氣候冷熱四季分明,干濕兩季明顯,冬暖夏熱,全年平均氣溫19.5℃,降水豐富、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達到1241.1mm。全縣國土面積3018平方公里,轄12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共計161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總人口32.6萬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萬人。自2014年以來,全縣投入22790.36萬元,累計建成1341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集中式1254處、分散式87處),基本實現農村人口的全覆蓋。由于望謨縣地貌多為山地和丘陵,村民居住地偏遠且分散、集中式供水工程建設成本高,全縣農村飲水工程呈現點多、面廣、量大的特點,千人以下飲水安全工程占比達到90%以上,從而嚴重影響飲水安全工程的可持續性,在鄉村振興大背景下,飲水工程也存在著階段性、反復性和動態性特征。
望謨縣農村飲水安全已經基本上達到國家及省內相關評價標準,2019年以來將重點工作轉移到飲水安全運行管護,通過出臺《望謨縣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筑牢制度基礎,籌措運行管理經費1564萬元強化資金保障;成立豐源農村供水管理有限公司、整合16個鄉鎮(街道辦)水利站為9個片區水務站,落實村級運行管護末梢,搭建組織框架;招聘、培訓專業管水員27名、村級管水員1142名,配齊人員隊伍;采購配齊巡查車、搶修車及應急供水車13臺,維修工具182套,落實了后勤保障;初步形成了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護的縣、鄉、村三級聯動機制。但是在運行過程中,由于飲水安全工作的特殊性,仍然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做到未雨綢繆。
望謨縣農村多以山泉水作為主要水源,而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對建設飲水工程具明顯的缺陷,由于巖石具有一定的孔隙和裂隙,流動水很容易下滲,巖石裂隙越大,巖石的透水性越強,巖溶作用越顯著,再加上農村居民居住地較為分散,這就導致了集中式供水工程的建設難度偏大。由于山區供水工程的投資規模一般較小,施工單位技術水平有限,對當地的自然條件研判不足,在高位水池選址、供水管網布置方面沒有嚴格按照施工方案進行,多數工程設施簡陋,工藝流程不全、無穩定水源點、衛生和外觀形象差,造成了供水工程建設標準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十分脆弱。在2020年主汛期間,望謨縣因自然災害造成飲水工程損壞92處,經濟損失慘重。
望謨縣現有的農村供水工程絕大部分均為傳統農村人飲工程,2014年來,全縣開展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飲水安全攻堅決戰行動項目建設,在建設中各鄉鎮積極性很高,主動爭取項目,但是在工程建設完成后,并沒有將管護責任落實到位。管護主體不明確、工程效益未發揮、運行好壞無人問、臺賬底數不清楚的情況始終存在,有的鄉鎮由于缺乏統籌規劃及有效的溝通協調,甚至出現了重復性修建工程的情況。在運行管護過程中,望謨縣委、縣政府按照“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的要求,2019年以縣水務局牽頭成立了豐源農村供水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將16個鄉鎮水利站整合為9個片區水務站,逐步形成了政企共管模式,但是目前水利專業人才極度欠缺,全局上下均無副高級以上職稱,而豐源農村供水管理有限公司27名專職管水員僅有5人有大專以上學歷,且均為非水利類專業,從而導致沒有足夠的能力處理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望謨縣雖然出臺了《望謨縣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辦法》,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行業監管仍然存在漏洞。由于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年輕人大多外出務工或者是轉向城鎮發展,農村多為老弱病殘,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水商品意識薄弱,節水意識不強,“自流水”“長流水”現象始終存在,甚至用自來水澆灌農田,造成嚴重浪費。2020年6月,貴州省出臺了《貴州省農村供水管理辦法(試行)》,但是在目前全縣執行力度不大,監管范圍不夠,部分村民仍然缺乏水源保護意識,在水源地附近隨意丟棄垃圾、放養牲畜、污染水源,對供水設施的愛護意識也不足,為了爭搶水源、灌溉農田或者牲畜飲水,故意破壞輸水管線的現象也時常存在。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發〔2018〕1號)對農村供水等基礎設施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指出要推動供水等基礎設施提檔升級,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進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結合望謨縣現有條件,如何保障農村飲水安全長遠發展,政府、企業和用水戶都應該承擔各自的責任,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推進。
高標準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建設,事關望謨縣農村飲水安全的長遠發展,要加快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縣水務局為行業引領、供水公司具體落實的多元化體制機制,農村供水工程建設既不能完全開放市場,又不能完全脫離市場,因此望謨縣在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模式的過程中,政府必須承擔主體責任、統籌規劃,制定策略,縣水務局要發揮行業引領作用,積極提供項目和技術支持,供水公司要充分發揮國企的社會責任,結合市場化的運作,推進政策的落實。針對目前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點多、面廣、量大的特點,以鄉政府(街道辦)為單元,打破行政區劃的界限,興建中小型水庫、水廠,充分考慮農村需求規模,加快水庫、水廠與現有農村飲水工程管網一體化鋪設,同時淘汰水源不穩定、運行效益差、水毀頻率高、維修成本大的飲水安全工程,合理利用資源,高效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
為確保農村飲水安全長遠、穩定、有效的發展,不僅要建設城鄉一體化供水系統,還要有一套適應現代化的管理模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給當前農村飲水安全的后期管理指明了方向。望謨縣水務局于2020年5月通過全縣脫貧攻堅大數據服務平臺,完成了全縣73421戶農村飲水安全普查工作,實現全縣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全覆蓋,后期又增加了工程臺賬、預警信息模塊,逐步實現系統的完善,現代化管理的平臺已初現雛形。望謨縣應繼續推進農村飲水安全信息化建設,以供水公司作為管理主體,將人員、經費、資產、專職管水員工作日志等信息添加到大數據服務平臺,開啟現代化管理新模式。在技術人才建設方面,除加大對高學歷、高尖端人才的引進外,要充分利用好現有人力資源,加大培訓力度。根據現有政策支撐,可依托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共建人才信息網絡,同時鼓勵現有專業人員提升學歷,在職稱評聘上給予優待政策。
以黨的政治建設統領黨建和業務工作,堅持服務事業發展、服務隊伍建設、服務人民群眾,持續推進黨建和業務深度融合,為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提供思想保障。以9個片區水務站為中心,供水公司為主體,與片區各村建立聯合黨支部,實現黨建與業務工作的深度融合,對各項制度的執行提供組織保障和監督保障。同時,在此基礎上提升農村飲水安全意識,豐富教育形式,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切實發揮輿論導向作用,引導村民加入供水工程建設、自來水的使用及水質、水價的監管中,最終形成正確的水消費觀和水商品意識,增強節約用水的自覺性。
脫貧攻堅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望謨縣仍然要做好長遠的規劃和努力,在確保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更好地助力新農村建設。
相關鏈接
水是生命的源泉,飲用水更是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盡管城鎮化進程推動中國農村人口大批涌進城市,但是農村人口仍然占中國總人口的50%以上。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總人口的50.32%,農村居民為6.74億人2014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超13.6億人。農村飲用水環境關系到半數中國人的健康,是我們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的事情。
農村人口數量眾多,村落多,對于村鎮集中地區,飲用水工程多為集中構建的大型供水設施。
然而對于村落分散和人口數量相對較少的山村,偏遠地區等,不可能實現集中供水,多不建設飲水處理設施或只建設慢濾池和蓄水池。這些地區經濟欠發達,資金短缺,交通不便。他們飲用的的只是改良井水和窖存雨水,達不到或很難達到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GB5749—2006)的要求,水質亟待提高。水源易被污染。此外,80年代初期建成的農村簡易自來水廠,大多水處理工藝流程落后,設施簡陋,輸配水管網系統老化,二次污染的隱患也比較突出,生活給水水質難以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