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冉
(重慶市九龍坡區楊石路小學 重慶 400050)
2019年秋,全國小學統一使用部編本語文教材,結束了全國各地“一綱多本”的教材使用局面。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編排采用“雙線組織單元結構”即一條線索是人文主題,一條線索是語文要素。這樣的編排很好地體現了單元整體教學的理念,便于教師以教材的單元為整體,展開系統化、科學化的教學整體設計。“單元整體教學”并不是新生事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文教材就已經按單元編制,如夏丏尊、葉圣陶先生合編的《國文八百課》,創建了文話、文選、文法、習問的單元構成類型,建立了語文單元教學的基本模式。
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的“單元整體教學”主要以“單元”為單位,對單元教材資源進行整體設計,即將單元中的課文、課后題、口語交際、習作、語文園地等板塊納入整體教學,基于學生最近發展區和單元教學目標,從不同角度加以統整,重構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如何用好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開展單元整體教學呢?筆者通過對部編本小學語文教材實施單元整體教學提出一些有效教學策略。
教學,從根本上講,教師就要解決“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這三個問題,而《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是規定小學語文學科課程性質與地位、課程基本理念、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實施建議的教學指導性文件。它全面論述了“為什么這樣教”和“教什么”的問題,而在課標實施建議部分,它具體闡述了“怎么教”的問題,提出了具有指導性、實用性、可操作性的意見或解決問題的策略。如在識字教學的建議中,課標告訴老師們,識字教學要將兒童熟識的語言因素作為主要材料,同時充分利用兒童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利用各種課外機會主動識字,力求識用結合。因此,要對部編教材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第一步就是要熟讀課標,對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應教些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樣教,每個學段,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應達到什么樣的目標做到心中有數[1]。
部編本教材最大的亮點就是“雙線結構”,即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相輔相成,“語文要素”則是用好部編本教材的“指南”。在“雙線結構”的引領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是教授基本的基礎知識,而且要在主題教育、人文精神的培養上下足功夫,注重培養學生讀寫能力、思維能力、閱讀能力以及對傳統文化的感悟內化能力。注重在教學中巧妙滲透人文要素的價值觀,讓學生從小養成良好的價值觀念。只有把這兩條主線作為基礎,才能掌握好語文教學的重難點。只有把握好這兩條主線,才能使語文教學活起來。只有靈活運用這兩條主線,才能真正達到小學語文教學的目標。因此,教師要通讀12冊教材,梳理每冊教材的雙線結構,知曉語文要素呈螺旋上升態勢,這樣,教師更能整體把握教材雙線結構,這是實施單元整體教學的前提。
明確了整個小學階段語文部編本教材的雙線結構后,教師還得熟讀所教教材的助學系統:即每個單元的導語、每篇課文、精讀課文的課后題、略讀課文的提示語、交流平臺、口語交際、習作,策略單元、習作單元的批注等。如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導語頁上半部分出示了一個比喻句: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導語揭示了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是:美好的品質。導語頁的下半部分指明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1.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2.學寫一件簡單的事。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教給學生默讀的方法:默讀時,不出聲,不指讀,默讀時,隨時把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語畫出來,讀完后再想辦法理解。默讀時,帶著問題邊讀邊思考,沒讀懂的地方標記出來,聯系上下文進一步思考,或向別人請教[2]。
借助助學系統,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本單元閱讀方面的語文要素是: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它分別體現在25課《掌聲》和26課《灰雀》的課后習題中。如25課的第1道課后題:默讀課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26課課后2題:默讀課文,想一想,列寧和小孩對話的時候,他們各自心里想的是什么?這兩道課后題都體現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帶著問題默讀,理解課文的意思。27課略讀提示語中也體現了這個語文要素:默讀課文,聯系事情發生的背景,說說你對“手術臺就是陣地”這句話的理解。通過閱讀單元助學系統,我們對本單元要落實的語文要素就爛熟于心了。
弄清了單元語文要素,我們還得研讀每課的課后題,尋找單元語文要素在每篇課文中的落腳點,前后關聯,避免重復教學。如三年級下冊八單元其中的一個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25課《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的課后題是:默讀課文,填寫下列的表格,再借助表格復述這個故事。26課《方帽子店》的略讀提示語是:默讀課文,說說故事中的哪部分內容是你最意想不到的,再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部分。27課《漏》課后3題:借助下面的示意圖和文字提示,按照地點變化的順序,復述這個故事。28課《棗核》略讀提示:默讀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這個故事。通過解讀課后題和提示語,我們不難發現,四篇課文都要求復述故事,但訓練點是不一樣的,25課是借助表格復述故事,26課是用自己的話復述自己最感興趣的那部分內容,27課是借助示意圖、文字提示,按順序復述故事,28課是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結合課后題會讓我們在教學中思路更清晰,課時教學重點更突出[3]。
教材解讀清楚后,我們就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單元導讀、生字過關課—精讀引領課—略讀實踐課—口語交際課—習作指導、評改課—基礎訓練課—整本書閱讀課(指導、推進、分享)—語文實踐活動課”這幾種課型來實施單元整體教學。
單元導讀課是實施部編教材教學中一種新型的語文課型,它是學習一組課文的起始課。“單元導讀課”實際上就是每一組課文學習之前的“入門課”。我們借助單元導讀課,讓學生初步感知單元內容,并預設學科活動。單元導讀課在一個單元的范疇里發生影響,它承載著本單元非常豐富的語文教學內涵——包括學習任務、內容、興趣、方法的揭示等,為整個單元的學習做好必要的鋪墊。在整體教學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先鋒”作用。教學流程如下:讀單元導讀頁(明確單元主題和單元語文要素)—讀單元目錄(了解單元學習內容)—瀏覽整組課文(了解課文大意)—讀整組課文的課后題(找到學習方法)—看口語交際、習作內容(了解內容、要求)—語文園地(知曉學習內容)—生字過關(掃除生字詞障礙,重點解決難讀、易讀錯字的字音、多音字)。
精讀引領課就是對單元中的精讀課文進行精講、精練,重在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教學流程如下:導入(激趣、引入新課)—檢查預習(有目的地檢查重點詞、句)—了解課文大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給歸納的方法)—解決課后題(采用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式,結合單元語文要素,教給讀懂關鍵詞句、理解文意、朗讀等方法,習得表達方法)指導朗讀(把理解化作有聲的朗讀,培養學生語感)—總結、拓展(倡導對比閱讀、群文閱讀,也可小練筆)
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老師在教學中要突顯文體特點,根據學情設計教學活動,緊緊圍繞課標、語文要素、課后題設計教學過程,注意教材、單元、課文間的聯系,注意前后要素的關聯,注意站在兒童的立場設計、組織教學活動,力爭“一課一得”。
略讀實踐課是學生運用在精讀課中學到的方法,到略讀課中實踐,嘗試體會。教師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驟進行教學:導入(引入新課)回顧精讀課所用的學法(復習、鞏固本單元的閱讀方法,為本課學習作鋪墊)—讀略讀提示,勾畫學習要求(明白學習任務)—檢查預習情況(檢查生字詞、課文大意)—解決略讀提示中的問題(自主學習和小組學習相結合,學生運用精讀課習得的方法解決問題)—小組匯報,老師點撥(明確問題的答案,小結學法)—拓展閱讀(倡導對比閱讀、群文閱讀,也可小練筆)。
略讀實踐課重在學生運用本單元習得的學習方法自主學習,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匯報,鞏固學法。老師盡量少講,只是在學生不明處給予點撥,在學生理解出現偏差時給予引導。
語文實踐活動課是以某種語文實踐為主所組織的活動。大體可以分為兩種方式:課內的語文實踐活動和課外的語文實踐活動。課內的語文實踐活動可以和單元聯系。如教完四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童話單元后,可以安排一次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把自己新編的《龜兔賽跑》編寫成劇本,演一演。一年級的教師可以讓學生搜集自己喜歡吃的零食包裝,等到語文實踐活動時間,帶到班級,小組內進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共同識字。
口語交際、習作指導、評改課、基礎訓練課、整本書閱讀課(指導、推進、分享),這幾種課型屬于常規課型,就不再一一贅述。
語文是整體的,單元整體教學歷史已久,但在新時期,面對新教材,單元整體教學要適應新的條件下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學時,我們要兼顧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以有梯度的語文要素貫穿單元及教材,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思維的深度發展,幫助學生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努力實現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價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