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燕京職業技術學院 馬彥蕾
2017年鄉村振興戰略提出,隨后的2019年《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頒布,指出“進一步發掘信息化在鄉村振興中的巨大潛力,著力發揮信息技術在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應用”[1]。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蓬勃發展的信息技術時代,利用科技創新、技術賦能推動鄉村振興已成為新的戰略趨勢。隨著信息技術的革新和數字信息技術向廣大農村地區滲透,數字鄉村建設成為未來鄉村發展的方向,也是農村現代化轉型進程中的內生動力和數字紅利。
在數字經濟成為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新的驅動力的今天,廊坊地區借助毗鄰京津的區域優勢以及協同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以科技創新為驅動,大力推動本區域數字經濟發展,尤其是加強數字鄉村建設的發展。
數字鄉村建設提出后,學界的研究開始起步,目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農村公共管理事務轉向數字化管理;農村數字經濟助力農民增收;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解決之道;數字鄉村治理模式的構建與策略;數字助推鄉村產業融合發展等。其中代表性的觀點包括:鄒輝(2021)認為,農村數字經濟發展的困境主要在于利益主體對“數字生產力”認識不清、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滯后、農民數字化素養偏低等,建議從“優化環境、夯實基礎、推進轉型、拓展新業態”等方面推進鄉村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2];劉曦緋等(2020)指出鄉村數字治理實踐中因公眾參與不足而易陷入“表面數字化”陷阱,從“公民即用戶”視角提出解決之道[3]。
2019年中央印發《數字鄉村發展戰略綱要》,是對《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的進一步貫徹落實。
數字鄉村是信息文明時代一種新的鄉村類型。數字鄉村與農業文明、工業文明時代的傳統鄉村社會有著顯著的差別:從靜態看,數字鄉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態空間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的特點;從動態看,數字鄉村建設反映出一種時代和社會的變遷,其發展理念、治理手段也在不斷地向智能化、數字化邁進[4]。
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按照鄉村振興“五位一體”的部署,發揮信息技術的擴散和普惠效應,填平城鄉數字差距鴻溝。因此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科技創新對助推數字鄉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信息技術時代,依靠信息技術推動數字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新方向。然而數字鄉村的發展并非一蹴而就,廊坊發展數字鄉村面臨諸多困境:農村農業科技創新人才不足、傳統農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緩慢、鄉村數字化治理機制不夠完善、網絡安全問題是制約數字鄉村發展的瓶頸。
數字鄉村建設,科技創新是主要驅動力。而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則是科技人才的培養。要培養農業科技人才的后備力量,一是要著力培養科技創新型農民隊伍,該類型農民既深度了解農業技術瓶頸及需求,同時又有農業科技創新的驅動力,經過一定培訓后又掌握一定的農業新科技和信息化素養,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骨干力量。二要充分發揮廊坊本地科研院所和高校培育科技人才的作用,定期輸送農業科技干部下鄉為農民進行技術培訓,還要積極引進農業科技領頭人。三要利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科技資源,加快京津涉農科技成果的廊坊孵化和產業轉化。
農業要實現產業化經營,科技創新是關鍵。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同時也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性支柱產業。農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依賴科技創新突破有限的水土資源的束縛,提升農業發展效益。農業科技創新要以發展涉農產業為引領,促進農業生產向綠色環保、效益優先、注重特色和品牌的方向轉變;解決影響農業成本和品質的問題,推動建設一批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和農業科技園區。要聯合當地的涉農高校加強農業新科技的研究和開發,并推進農業科技的孵化進程,促進信息化技術與農業設備、農機生產與維修、農機作業服務的融合發展,努力造就科技農業、精準農業、智慧農業。
科技創新成果不僅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使傳統農業生產過程向機械化、集約化、環保化轉變,還要推進農村產業網絡化經營,為農產品品牌創建提供技術支撐,打造一批鄉村產業和電商品牌。
鄉村治理是鄉村振興的組織保障。傳統鄉村治理是基于傳統鄉村社會村民長期聚集居住的現實形成的。隨著社會經濟結構的巨變,傳統的治理模式已無法滿足農村社會結構深刻變動、農民訴求日趨多樣的客觀需求。傳統鄉村治理的問題主要可歸納為:由于很多村民長期外出務工,村民參與治理程度低;農村屬于“熟人社會”,基層干部決策多依賴于經驗,決策過程有失科學性;基層干部村務治理缺乏主動性,“信息孤島”使得治理缺乏時效性。
數字化鄉村治理的優勢主要包括:
第一,提升治理主體的協同性。
數字技術可促進縣域農村管理部門的數據資源整合,填平決策部門與其他各類主體之間的信息差距,打破“信息孤島”,改變傳統的一元化、垂直型治理模式。另一方面,通過搭建信息服務平臺,可將更多村民納入治理體系,突破治理距離、手段、媒介等問題,激發鄉村治理的全民參與熱情。
第二,提升鄉村治理過程決策的科學性。
數字鄉村治理可有效打破治理壁壘,有助于推進鄉村治理由傳統的依靠經驗治理向依靠數據治理的轉變。利用先進技術快速收集并梳理信息,通過分析、整合,精準發現需治理的問題,深度挖掘基礎事務數據存在的關聯,為科學決策提供支撐。同時準確預測事態發展動向,針對不同主體多樣化、廣泛性需求,制定個性化應對方案,進行事中精準化處理和動態管理,提升決策的科學性。
第三,提升鄉村治理問題應對的有效性。
運用大數據技術的“預測”功能,可有效提升鄉村治理的時效性。通過數據變化分析,可及時掌握社會事實趨向以及真實需求,有助于鄉村治理從被動的事后應付轉變為主動的事前防控和事中處理,實現鄉村治理的科學化和動態化。
第四,加強網絡安全保護,實施網絡文化惠民。
網絡安全是實現數字化、信息化的基礎保障。網絡安全在數字鄉村建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隨著手機、電腦等網絡載體日益普及,但農民接觸互聯網渠道較少、時間較短、信息化素養較低、防范意識較弱,農村成為網絡詐騙的重災區。網絡安全關乎農民切身利益,一旦遭遇經濟損失,農民的信息化意愿將會大幅減弱。因此要采取多種形式保障數字鄉村的網絡安全:向農民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提升網絡安全防范意識;對網絡信息加強管控,嚴格執行網絡安全法,加大網絡安全檢查的頻率,提升網絡信息系統的防護能力;管理部門要落實網絡安全的主體責任,加強涉農信息網絡發布的安全審查;加強涉及農民個人信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引發的詐騙。
鄉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借助信息技術載體,文化傳播的地域阻隔的局限被突破。但是網絡文化良莠不齊,要加強對鄉村文化的建設和引導工作。在網絡使用方面,要支持科學合理地使用互聯網。防止農村少年兒童沉迷網絡,引導農村青少年兒童合理、有節制地使用互聯網,科學預防近視的發生;在網絡內容方面,要加強網絡內容傳播的監督,防止低俗文化在網絡空間的泛濫;要發展內容健康、積極向上的網絡文化,創造適合于農民的優質鄉村文化內容;應利用互聯網扁平化特點彌補城鄉文化差距[5],如打造網上圖書館、網上劇院、網上書畫展、健康講座等;還應借助網絡加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黨的先進文化的傳播,提升農村民眾的道德素養。
第五,科技創新賦能數字鄉村可持續發展,建設智慧綠色鄉村。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鄉村生態環境要保護好,要適宜居住。因為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地區最大的優勢和最寶貴的財富。為農民保留美好生產和生活的家園,是技術賦能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只有保持信息技術的應用實踐與美麗鄉村建設和諧推進才能實現鄉村生態文明的可持續發展。
推廣農業綠色生產方式,引導發展綠色農業;積極倡導健康有機的綠色生活方式,引導鄉村民眾積極參與鄉村環境的網絡監管,實行動態管理機制,將鄉村原生態的綠色環境維護好。減少鄉村垃圾污染、企業廢水污染、粉塵污染,提升鄉村生態保護的信息化水平,促進數字鄉村和鄉村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